黄瓜黄叶病用菌多灵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植株根围,每株药液不少于250毫升,隔5-6天灌1次,连灌2-3次。黄叶病俗称“死秧子”。发病初期病株下部叶面褪绿、变黄,以后叶片中午萎蔫,早晚可恢复,反复几天后不再恢复。叶色渐变黄绿至黄褐色,自下而上渐扩展到全株。黄瓜种植注意:黄瓜生长结果的适宜棚温是白天保持25~30℃,夜间13~16℃,最低棚温不能低于8℃,否则栽培容易失败。严寒来临之前应在棚前20cm外挖深、宽各50cm的防寒沟,填上麦秸,盖上薄膜,再覆一层土,以保证棚前蔬菜的正常生长。晴天在保证不过分降低棚温的情况下,草苫要早揭晚盖,使植株多见光,5~7天清洁1次无滴膜。雨雪天气也要在中午雨雪暂停间隙拉苫,使植株短时间见光,切不可数月不拉苫。连续雨雪天气骤然变晴,草苫应陆续间隔拉开,使植株逐渐见光。棚室内应刷白墙体,张挂反光幕,安装日光灯。及时吊蔓、绑蔓、改善棚内光照条件。
黄瓜叶缘发黄,如金边,是黄瓜生理性病害,发病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1.钾元素缺乏或过量。多发生于中下部叶片。由于黄瓜是喜肥作物,平时施肥较多,所以出现该症状多为钾过量。
2.盐渍化。黄瓜自下而上叶片出现黄边现象。主要是因为经常使用铵态氮肥,而铵态氮无法被土壤微生物转化成为硝态氮,积累过多导致土壤盐渍化。盐渍化会使土壤中的各种元素移动受到抑制,盐度过高也会使根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抑制硼、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造成叶片黄边。出现该症状时,可及时冲乾农商城根尚雅水溶肥,起到平衡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缓解重茬和设施栽培中的连作障碍等作用,从而减轻这种情况导致的叶片镶金边现象。
3.缺钙。由缺钙导致的黄边多发生在植株的幼嫩部位,一般是幼叶叶缘出现比较均匀一致的黄边,严重时会向内部扩大。由于土壤干旱或浇水过度,导致黄瓜根系受伤,影响了根系对钙元素的吸收;或者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溶液浓度增高,抑制了钙的移动,同时土壤中氮、钾元素含量过高,对钙起到拮抗作用,也会减少钙的吸收。做好水分管理、平衡施肥,可缓解此症状。
4.药害、气害。主要是中下部叶片受害,开始时叶缘变黄,后期叶缘焦枯。在追施一些低档肥料、熏药等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害气体,若不及时通风,就会引发叶片金边。
5.过量施用叶面肥,造成硼中毒。如果过量施用微量元素叶面肥,很容易造成高浓度硼积累,发生硼中毒。硼中毒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作物叶缘出现规则黄边,受硼害的蔬菜又称金边菜,老叶症状更重。而使用增强作物抗性及补充有机营养作用的叶面肥,则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教你三招绿植叶子不发黄!
一、表现症状:
花叶病毒病:幼苗期感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为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植株矮小。成株期感病,新叶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小,皱缩,严重时叶反卷变硬发脆,常有角形坏死斑,簇生小叶。病果表面出现深浅绿色镶嵌的花斑,凹凸不平或畸形,停止生长,严重时病株节间缩短,不结瓜,萎缩枯死。
皱缩型病毒病:新叶沿叶脉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叶形变小,出现蕨叶、裂片;有时沿叶脉出现坏死。果面产生斑驳,或凹凸不平的瘤状物,果实变形,严重病株引起枯死。
绿斑型病毒病:新叶产生黄色小斑点,以后变淡黄色斑纹,绿色部分呈隆起瘤状。果实上生浓绿斑和隆起瘤状物,多为畸形瓜。
黄化型病毒病:中、上部叶片在叶脉间出现褪绿色小斑点,后发展成淡黄色,或全叶变鲜黄色,叶片硬化,向背面卷曲,叶脉仍保持绿色。
二、发病规律:
黄瓜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南瓜花叶病毒侵染所致。病毒随多年生宿根植株和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可由种子带毒越冬。病毒主要通过通过种子、汁液摩擦、传毒媒介昆虫及田间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进行多次再侵染。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80%左右;最适病症表现期为成株结果期。发病潜育期15~25天。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病毒病的盛发期在4~6月和9~11月。年度间高温少雨,蚜虫、温室白粉虱、蓟马等传毒媒介昆虫大发生的年份发病重。防治媒介害虫不及时、肥水不足、田间管理粗放的田块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播种前用55℃温汤浸种40分钟;或把种子在70℃恒温下处理72小时。
(3)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适当多浇水,增加田间湿度;及时防治蚜虫;及时清洁田园。
(4)育苗时用遮阳网降温、遮光,远离带病作物。
(5)及时防治传毒媒介昆虫:在蚜虫、粉虱、蓟马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防止传播病毒。
(6)移栽后立即用奥力克青枯立克(土净)喷雾和灌根,促苗防病。
(7)治疗方案:
方案一:黄瓜病毒病专用40g,兑水15公斤,连用2天,7天1疗程,连用2—3个疗程,病情得到控制后,改用预防袱粻递救郛嚼店楔锭盲方案。
方案二:黄瓜病毒病专用40g+翠杰20g,兑水15公斤,连用2天,7天1疗程,连用2—3个疗程,病情得到控制后,改用预防方案。
备注:为增强其渗透能力,可添加适量有机硅或纯牛奶等。
1、黄瓜黄叶病可打普力克、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多菌灵、阿维菌素等农药。
2、一般因霜霉病引起的黄叶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天喷施1次,防治3-4次。因根结线虫引起的黄叶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灌根,7-10天灌1次,连灌2-3次。
一、表现症状:
花叶病毒病:幼苗期感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为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植株矮小。成株期感病,新叶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小,皱缩,严重时叶反卷变硬发脆,常有角形坏死斑,簇生小叶。病果表面出现深浅绿色镶嵌的花斑,凹凸不平或畸形,停止生长,严重时病株节间缩短,不结瓜,萎缩枯死。
皱缩型病毒病:新叶沿叶脉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叶形变小,出现蕨叶、裂片;有时沿叶脉出现坏死。果面产生斑驳,或凹凸不平的瘤状物,果实变形,严重病株引起枯死。
绿斑型病毒病:新叶产生黄色小斑点,以后变淡黄色斑纹,绿色部分呈隆起瘤状。果实上生浓绿斑和隆起瘤状物,多为畸形瓜。
黄化型病毒病:中、上部叶片在叶脉间出现褪绿色小斑点,后发展成淡黄色,或全叶变鲜黄色,叶片硬化,向背面卷曲,叶脉仍保持绿色。
二、发病规律:
黄瓜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南瓜花叶病毒侵染所致。病毒随多年生宿根植株和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可由种子带毒越冬。病毒主要通过通过种子、汁液摩擦、传毒媒介昆虫及田间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进行多次再侵染。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80%左右;最适病症表现期为成株结果期。发病潜育期15~25天。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病毒病的盛发期在4~6月和9~11月。年度间高温少雨,蚜虫、温室白粉虱、蓟马等传毒媒介昆虫大发生的年份发病重。防治媒介害虫不及时、肥水不足、田间管理粗放的田块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播种前用55℃温汤浸种40分钟;或把种子在70℃恒温下处理72小时。
(3)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适当多浇水,增加田间湿度;及时防治蚜虫;及时清洁田园。
(4)育苗时用遮阳网降温、遮光,远离带病作物。
(5)及时防治传毒媒介昆虫:在蚜虫、粉虱、蓟马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防止传播病毒。
(6)移栽后立即用奥力克青枯立克(土净)喷雾和灌根,促苗防病。
(7)治疗方案:
方案一:黄瓜病毒病专用40g,兑水15公斤,连用2天,7天1疗程,连用2—3个疗程,病情得到控制后,改用预防袱粻递救郛嚼店楔锭盲方案。
方案二:黄瓜病毒病专用40g+翠杰20g,兑水15公斤,连用2天,7天1疗程,连用2—3个疗程,病情得到控制后,改用预防方案。
备注:为增强其渗透能力,可添加适量有机硅或纯牛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