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枯病,育苗中后期,在茎基部生有椭圆形暗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失水后病部逐渐凹陷,干腐缢缩,逐渐萎蔫枯萎。病苗枯死,立而不倒。潮湿时生有淡褐色蛛丝状霉层,拔起病苗丝状物与土壤相连。
发病初期用霜霉威盐酸盐或恶霉灵+枯草芽孢杆菌喷淋茎基部防治。番茄青枯病防治方法有:
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15天灌一次,连灌2---3次!
推广高畦种植,开好三沟,做到厢沟、叶沟和围沟相通,排灌方便,多施腐熟有机肥,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培育壮苗,发病重的地块可采用嫁接防病。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清除病株并烧毁,然后在病穴处撒生石灰消毒
1、番茄播种前,可用50度左右温水浸泡种子20分左右,催芽播种。要控制苗期的灌水并分层上土,多通风透光,提高番茄幼苗的抗性。
2、用酌量苯噻氰乳油浸泡种子5个小时后再播种,可驱避**害虫,防范病菌感染,提高番茄种子发芽率。
3、用穴盘和营养钵育苗,防止苗床高温高湿,隔离病虫,缩短缓苗时间,对苗床的管理一定要注意
4、种植番茄时,尽量选择地势较高的土地,并且上茬未种植过果菜的土地最好。
5、番茄地要及时除草,施肥用量要严格控制,必要时可增加磷肥及钾肥的用量。如发现番茄立枯病的病苗要马上清除,并及时喷施番茄立枯病专用药剂。症状:茄子、番茄、辣椒等蔬菜幼苗出土后就可受害,尤以幼苗的中后期为重。
①幼茎基部受病菌侵染后产生暗褐色椭圆形病斑,发病初期白天中午叶片萎蔫,晚上和清晨又恢复。
②病斑逐渐凹陷,并向两侧扩展,最后绕茎基一周,皮层变色腐烂,茎干缩,叶片萎蔫不能复原,植株干枯,根部随之变色腐烂,病苗一般不倒伏。
③潮湿时,病斑表面和周围土壤形成蜘蛛网状淡褐色的菌丝体,后期形成菌核。
病原:此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引起。菌丝体发达,树枝状枝,菌丝有隔,初无色,后变为淡褐色至暗褐色,往往在靠近分隔处发生分枝,菌丝的分枝成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基部略缢缩,分枝附近形成隔膜。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状细胞,由此形成淡褐色质地疏松的菌核。病菌的生长适合温度为17~28℃,12℃以下或30℃以上时,病菌生长受抑制。
①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病菌的腐生力很强,在没有寄主的土壤中叶能存活2~3年。
②发病的温度范围13~41℃,最适温度为20~24℃,对酸碱性的条件下更为合适。
③以菌丝或菌核产生的芽管直接侵入为害,病菌主要通过雨水、水流、带菌肥料、农具传播。
④播种过密、通风不良、湿度大、光照不足、幼苗生长细弱的苗床或地块易发病。茄子、辣椒、黄瓜等,在低温下(低于15℃)不利于幼苗生长,易发生猝倒病;而甘蓝、芹菜等,在土温较高时易发生立枯病。
防治方法:参照猝倒病。但是药剂瑞毒霉对立枯病防治效果不好,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如立枯病与猝倒病两种病害同时发生时,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防治猝倒病的药剂和防治立枯病的药剂混配成的复合药剂进行防治。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