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毒病,多由于植株长势弱,感染病毒,叶片表现黄化花叶皱缩小叶等症状,病毒来源多由于植株本身带毒或蓟马蚜虫等携带病毒,病毒病重在发病前期初期防治,用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或毒氟磷,香菇多糖或盐酸吗啉胍,氨基寡糖素结合芸苔素内酯喷雾调节,间隔七到十天一次,连防两到三次。
喷洒27%高脂膜乳剂80至100倍液,或喷洒百万分之500(即2000倍)链霉素加天露600倍液可防霜冻。
冻后应特别注意缓慢升温,日出后应设法遮光,使黄瓜生理机能慢慢恢复,而不要快速升温,会导致黄瓜植株死亡。
此病是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故称黄瓜病毒病。
此病是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故称黄瓜病毒病。
一,你确定是黄瓜病毒病?
二,病毒病首先要看住蚜虫粉虱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它们是传播源,用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等等。
提前打病毒病农药预防如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等等,最好混合锌肥和调节剂喷雾。
病毒病最好提前预防,得病后没有治疗产品,只能钝化(就是暂时控制住了,不发作的意思)。防治可以使用病毒病农药如丙硫唑吗啉胍或者氨基寡糖素或者香菇多糖或者毒氟磷或者几丁聚糖等等+芸苔素内酯或者细胞分裂素+叶面肥。
严重的病毒病建议早早拔除吧!
①选用抗病品种:较为抗病的黄瓜品种有京旭2号,鲁春32宁丰1号2号等,较耐病的品种有山东大刺瓜北京大刺瓜等②采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从无病地的无病株留种,对有带病嫌疑的黄瓜种子和买来的黄瓜种子,可用55摄氏度温水浸种40分钟,可消灭大部分病毒③加强管理:培育壮苗,适期定植,苗期少浇水,勤中耕,提高地温,促进发根早缓苗注意氮磷配合施用采瓜后结合浇水进行追肥,防止早衰在整枝绑蔓和摘瓜时,要按先健株后病株的顺序进行,接触过病株的手,要用肥皂水洗净再操作④治蚜防病:为害黄瓜的病毒病有的由蚜虫或温室粉虱传播,因此要及时治虫防病在蚜虫迁飞期苗床要喷药,并带药定植育苗地也可用银灰色膜驱蚜,方法是黄瓜播种后在苗床上搭50厘米高的拱棚每隔30厘米宽,纵横各拉一条银灰色反光塑料薄膜,形成30厘米见方的网眼薄膜条宽约5厘米⑤喷洒药剂:发病初期可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83增剂100倍液
此病是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故称黄瓜病毒病。
鉴别寄主:苋色藜和昆诺藜:局部褪绿斑。黄瓜:系统花叶。豇豆:局部枯死斑。番茄Nicotiana.edwardsonii、心叶烟和烟草:不同株系症状有异。体外稳定性:①钝化温度。55~70℃。②稀释终点。10-3~10-6。③体外存活期。1~10d。血清学检测:病毒具弱免疫原性。但可以通过甲醛或戊二醛固定方法加以提高。由于病毒在生理盐溶液和轻微加热过程中发生沉淀,因此凝胶免疫扩散检测通常在低浓度的缓冲液或水中进行。多克隆抗体在PTA-ELISA中较DAS-ELISA表现更低的株系专化性,但结果与凝胶免疫扩散检测相似。目前已获得了一些单克隆抗体用于对不同株系的检测。黄瓜花叶病毒与花生矮化病毒、番茄不孕病毒有血清学关系,但可以区别。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黄瓜花叶病毒,可由豆类等种子远距离传播和蚜虫非持久性传毒,对豆类等生产可构成严重经济损失。国内已普遍发生。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值10分,为高危检疫性有害生物。同时应为国内防治重点。
黄瓜病毒病,多由于植株长势弱,感染病毒,叶片表现黄化花叶皱缩小叶等症状,病毒来源多由于植株本身带毒或蓟马蚜虫等携带病毒,病毒病重在发病前期初期防治,用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或毒氟磷,香菇多糖或盐酸吗啉胍,氨基寡糖素结合芸苔素内酯喷雾调节,间隔七到十天一次,连防两到三次。
病毒病首先要看住蚜虫粉虱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它们是传播源,用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等等。
提前打病毒病农药预防如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等等,最好混合锌肥和调节剂喷雾。病毒病最好提前预防,得病后没有治疗产品,只能钝化(就是暂时控制住了,不发作的意思)。
有时候生理性问题和虫害症状也像病毒病的症状,一般同时大量发生。病毒病一般慢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