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前处理程序经典的农药残留分析步骤通常是:水溶性溶剂提取- 非水溶性溶剂再分配- 固相吸附柱净化- 气相或液相色谱检测。其中提取和净化是前处理部分,样品前处理不仅要求尽可能完全提取其中的待测组分,还要尽可能除去与目标物同时存在的杂质,避免对色谱柱和检测器等的污染,减少对检测结果的干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农药残留量检测是微量或痕量分析,必须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才能实现。自20世纪50年代,各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常规检测的分析方法有光谱法、酶抑制法和色谱法。 1、光谱法光谱法是根据有机磷农药中的某些官能团或水解、还原产物与特殊的显色剂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磺酸化、络合等化学反应,产生特定波长的颜色反应来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检出限在微克级。它可直接检测固体、液体及气体样品,对样品前处理要求低、环境污染小,分析速度快。但是,光谱法只能检测一种或具有相同基团的一类有机磷农药,灵敏度不高,一般只能作为定性方法。2、酶抑制法酶抑制法是根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能抑制昆虫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的活性,造成神经传导介质乙酰胆碱的积累,影响正常神经传导,使昆虫中毒致死这一昆虫毒理学原理进行检测的。3、色谱法色谱法是农药残留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根据分析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达到分离目的,并将分析物质的浓度转换成易被测量的电信号(电压、电流等) ,然后送到记录仪记录下来的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4、快速检测技术常见的有化学速测法、免疫分析法、酶抑制法和活体检测法等。化学速测法,主要根据**还原反应,水解产物与检测液作用变色,用于有机磷农药的快速检测,但是灵敏度低,使用局限性,且易受还原性物质干扰。免疫分析法,主要有放射免疫分析和酶免疫分析,最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分析(ELISA),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反应,对于小分子量农药需要制备人工抗原,才能进行免疫分析。酶抑制法,是研究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快速农残检测技术,主要根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乙酰胆碱酶的特异性抑制反应。活体检测法,主要利用活体生物对农药残留的敏感反应,例如给家蝇喂食样品,观察死亡率来判定农残量。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定性粗糙、准确度低,对农药的适用范围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药残留检测
建议你使用wgwin DCM-82,用于农药可湿粉中,可以提高可湿粉润湿性能。 加入量在3%以上,视需要量添加。如果与wgsin D06同时使用,润湿效果更好。
以喷雾器为例:水的总容量16升X1000毫升=16000除以(需要稀释倍数)=用药量(毫升、克);水的总容量25升X1000毫升=25000 除以(需要稀释倍数)=用药量(毫升、克)。农药使用量通常分为:制剂用药量(克/公顷或克/亩)及稀释倍数(如:500倍、1000倍等)标示。制剂用药量要保证单位面积的实际用药量,如:若药品标示亩用量为30克,人工背负喷雾器一般2壶(约60斤)就可以喷施一亩地,那么每壶用量就为15克药品加30斤左右水;稀释倍数更好算,比如稀释倍数为500倍液(即实际药量的500倍即为兑水量),每喷壶用水为30斤(1500克),那么用药量就为加水量的1/500,即30克。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农药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悬浮率上不去可能原因:一是分散剂没有选好或用量偏低;二是填料搭配不当,换填料试试。做得WP含量高吗?低含量的添加一点白炭黑进去,有助于悬浮率的提高。
农药品种繁多,农药废水水质复杂,其主要特点是:①污染物浓度较高,COD(化学需氧量)可达每升数万毫克;②毒性大,废水中除含有农药和中间体外,还含有酚、砷、汞等有毒物质以及许多生物难以降解的物质;③有恶臭,对人的呼吸道和粘膜有**性;④水质、水量不稳定。因此,农药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农药废水处理的目的是降低农药生产废水中污染物浓度,提高回收利用率,力求达到无害化,不过处理技术尚不完善。
1 **法处理农药废水
深度**技术(AOPs)可通过**剂的组合产生具有高度**活性的·OH,被认为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最佳技术。
2 电解法处理农药废水
铁炭微电解法是絮凝、吸附、架桥、卷扫、共沉、电沉积、电化学还原等多种作用综合效应的结果,能有效地去除污染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新产生的铁表面及反应中产生的大量初生态的Fe2+和**H具有高化学活性,能改变废水中许多有机物的结构和特性,使有机物发生断链、开环;微电池电极周围的电场效应也能使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和胶体附集并沉积在电极上而除去;另外反应产生的Fe2+、Fe3+及其水合物具有强烈的吸附絮凝活性,能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
3 生物法处理农药废水
4 超声波技术处理农药废水
5 光催化法处理农药废水
农药的使用必须遵循:(1)要根据不同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农药。(2)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情况,确定施药时间。(3)掌握有效用药量,做到适时施药。(4)根据农药特性,选用适当的施药方法。
常用的施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1、喷务法:是防治大田农作物病虫草害最常用的一种施药方法。利用喷雾药械将液状使用的农药制剂,加水稀释后,喷洒到作物表面,形成药膜,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喷雾需要喷雾器、水源和良好的水质。
2、喷粉法:是用喷粉器产生风力将农药粉剂喷撒到农作物表面。适于缺水地区,工效较高,但粉剂粘着力差,飘逸性强,防治效果一般不如喷雾法,易污染环境。
3、泼浇法:是把定量的乳油。可湿性粉剂或水剂等,加水稀释,搅拌均匀,向植物泼浇或用水唧筒进行喷雨。主要用于稻田害虫的防治,用水量比喷雾多出2-3倍不适用于多数病害的防治。
4、撒施法:适用于施用颗粒剂和毒土。制作毒土时,药剂为粉剂时,可直接与细土按一定份数混合均匀;液剂时,先将药剂加少量水稀释后,用喷雾器喷到细土上拌匀撒毒土防治植株上的害虫应在雾水末干时进行,防治**害虫应在雾水干后进行。对剧毒农药,不能做成毒土撒施。
5、土壤处理法:结合耕翻,将农药利用喷雾、喷粉或撒施的方法施于地面,再翻入土层,主要用于防治**害虫、线虫、土传性病害和土壤中的虫、蛹,也用于内吸剂施药,由根部吸收,传导到作物的地上分,防治地面上的害虫和病菌。
6、拌种法:将一定量的农药按比例与种子混合拌匀后播种,可预治附带在种子上的病菌和**害虫及苗期病害。
7、种苗浸渍法:利用一定浓度的药液浸渍种苗木的方法,一般应用的农药为水溶剂和乳油,用于防治附带在种子苗木上的病菌。浸渍种苗要严格掌握药液浓度、温度、浸渍时间,以免产生药害。
8、毒饵、毒谷法:将具有胃毒作用的农药与害虫害鼠喜食的饵料、谷物拌匀,施于地面,用于防治地面危害的害虫害鼠,配制毒谷应先将谷物炒香或煮半熟,晾成半干后再拌药。
9、熏蒸法:是利用具有挥发性的农药产生的毒气防治病虫害,主要用于土壤、温室、大棚、仓库等场所的病虫害防治。
10、熏烟法:主要应用烟剂农药,将农药点燃后产生浓烟弥散于空气中,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温室、大棚、仓库等密闭场所的病虫害。
11、涂沫法:将具有内吸性的农药配制成高浓度的药液,涂抹在植物的茎、叶、生长点等部位,主要用于防治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和钻蛀性害虫,也可施用具有一定渗透力的杀菌剂来防治果树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