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名称:花生斑驳病毒Peanut mottle virus(PeMoV)。
分类地位: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中的编码为00.057.0.01.049。
病毒异名:Groundnut mottle virus-y,Peanut mild mosaic,peanut severe mosaic virus。
病毒提纯:提纯步骤:豌豆病株的叶和茎,在0.5mol/L(pH8.0)磷酸钾缓冲液(含0.1%2-巯基乙醇和10mmol乙烯联氨四乙酸钠),提取液加氯仿和四氯化碳澄清,PEG沉淀,差速离心浓缩,再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Fukumoto et al.,1986)。
病毒理化特性:
①病毒粒子:线状,740~750nm*15nm,沉降系数151S,A260/A280为1.24。
②核酸:含量6%,分子质量3.1*106u。
③蛋白:含量94%,二组分,分子质量分别为54100u、39900u。
病毒株系:美国轻型株系(M-2,即典型株系)(Paguio&Kuhn,1973a)、东非花生和大豆分离物和澳大利亚菜豆分离物,在花生上的症状近似,彼此血清学有区别(K.R.Bock&G.W.Behncken,未发表)。至今,在非洲、澳大利亚都没有证明存在株系。而美国根据在花生的症状,分5个病毒变异体(血清学不能区别):M-1和M-2(轻斑驳);N(坏死);S(烈性花叶=Sun&Hebert(1972)的烈性株系);CLP(褪绿线纹)。M-2株系同N、S、CLP在花生上有交叉保护反应。
其他:田间花生的一些重要病毒,同花生斑驳病毒易区别:西红柿斑萎病毒(Ie,1970)低钝化温度(40~46℃),体外存活期短和寄主范围极广;花生丛生病的两病原病毒,都由豆蚜持久传播(Storey&Ryland,1955);花生矮化病毒(Mink,1972)粒子球状,寄主范围广;豇豆轻型斑驳病毒(Brunt,1974)粒子长650nm不蚜传,以上病毒与花生斑驳病毒都易区别。
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必须在选用优良品种、实行平衡施肥、适期适深播种、合理密植基础上,抓好一拌三喷。
1.药剂拌种 亩用2.5%适乐时种衣剂20克(2袋)+“天达2116”(拌种专用)25克(1袋),兑水0.75千克,拌种15~20千克,晾干后播种,可防治苗期枯萎病,促一播全苗。
2.生长期喷雾 花生生长期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特点,一般要喷3次雾。
(1)第1次喷雾 花生齐苗后,亩用96%恶霉灵10克(2袋)+“天达2116”(壮苗专用)50克(2袋)+3%啶虫脒40毫升,兑水30千克喷雾,可防治花生根腐病、茎腐病、病毒病,促苗壮。
(2)第2次喷雾 花生初花期,亩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50克+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毫升+“天达2116”(花生豆类专用)50克(2袋),兑水30千克喷雾,可防治花生网斑病、病毒病、棉铃虫、蚜虫,使植株健壮、抗倒伏。
(3)第3次喷雾 花生荚果膨大期,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75克,加“天达2116”(花生豆类专用)75克,兑水45千克喷雾,可防治花生叶斑病和后期早衰。
按上述方法实施,花生饱果多,一般增产15%~20%,成熟期提早7~10天。
另外,花生蛴螬危害的地块,可在金龟子成虫高峰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1000倍液全面喷雾,亩喷药液50千克,亦可在7月下旬(幼虫低龄期),亩用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或20%毒·辛250克,兑水250千克,顺花生垄灌墩。两种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最佳。
花生病毒病主要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和花生芽枯病毒病等4种。其中以条纹病毒病分布最广,常年流行,减产20%。花生病毒病主要通过种子、蚜虫和花生蓟马传播,使染病的植株
稍矮化,叶片变窄小,荚果发育不良,形成小果和畸形果。花生染病后,先在顶端嫩叶上现褪绿斑块,后发展成深浅相间的轻驳状,沿叶脉形成断续的绿色条纹或橡叶状花斑或一直呈系统性的斑驳症状。防治措施如下:
(1)选用抗病毒病品种。如海花1号、鲁花9号、鲁花14号等。
(2)选用无病毒花生种子。采取异地调种,也可建立无病留种田或距病田100米~400米建立隔离地带,繁殖后用于大面积生产,基本上可以控制花生条纹毒病和黄花叶病。用轻病田留的种子也可减少发病。
(3)使用脱毒剂1号或2号处理种子,或用种子重0.5%的35%种衣剂4号拌种。
(4)花生与玉米、高粱等作物间作,可减少蚜传。
(5)覆盖地膜,也可在花生出苗后平铺长80厘米、宽10厘米银灰膜条,高出地面30厘米驱蚜效果好。
(6)及早秋蚜防病田间有蚜虫墩率20%~30%,每墩蚜虫20头~30头时,应马上喷洒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2%氯苦参乳油,每亩用50毫升~70毫升。
(7)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名抗毒剂1号)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1.锈病
通过对6195份栽培种花生种质资源进行抗锈病性鉴定,筛选出高抗锈病种质102份,中抗种质183份。在这些抗病种质中,大部分是国外品种。从品种类型看,多粒型花生品种中抗病种质最多,高抗锈病花生种质55份。
2.早斑病
在6195份栽培种花生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抗早斑病种质83份,中抗种质172份,类型间对早斑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多粒型中抗病种质最多,其次为普通型。
3.晚斑病
在6195份栽培种花生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抗晚斑病资源63份,中抗资源121份。与锈病和早斑病的抗性表现一样,在抗病资源中,大部分是引入资源,而且绝大部分抗病种质属多粒型,占58.3%,其次为普通型,占23.7%。据分析,对叶部病害表现较强抗性的花生种质在育种中的利用效果不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抗性与不良的产量性状、荚果性状和种子外观品质紧密连锁,打破连锁是今后抗叶部病害遗传育种的工作重点。
4.青枯病
通过对6195份资源材料的鉴定,获得高抗青枯病种质112份(抗性率达到80%以上)。其中龙生型花生抗性材料68份,占抗病种质总数的60.7%,抗性材料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经分析,抗病的龙生型种质全部来自我国南方重病区(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抗病的其他类型种质也主要来自南方病区,显示出这一抗性的进化与花生长期生存环境中的自然选择存在密切关系。
5.根结线虫病
对5700份国内外花生品种资源的鉴定中,仅发现3份高抗种质,即Zh.h0107、Zh.h2339、Zh.h5140;另有中抗材料Zh.h1338、Zh.h1694、Wh3261、Zh.h4776、Zh.h5163、Zh.h5339以及耐病材料Wh3035、Zh.h4059和Zh.h2330。
6.网斑病
对700份花生资源的抗网斑病鉴定结果表明,高抗种质3份,均为普通型材料。
7.黄曲霉
对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的700份花生种质进行抗黄曲霉菌侵染的评价,鉴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对黄曲霉菌侵染表现高感,低侵染率种质(50%以下)仅12份,其中EF7284的侵染率最低,为28.57%。低侵染花生种质均为来自南方生态区的珍珠豆型材料。
我国栽培种花生抗病性材料分布
主要靠汁液接触传染,也可靠豆蚜、棉蚜、桃蚜、玉米蚜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花生也能传毒,但传毒率仅为0.02%-2%,菜豆种子传毒率低于1%,自然侵染寄主除花生外,还有菜豆、大豆、豌豆、豇豆等。
在我国,花生病毒病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和花生芽枯病毒病等4种。其中以条纹病毒病分布最广。
(1)花生条纹病毒病 植株顶部嫩叶叶色浓淡相间斑驳,沿着侧脉现绿色条纹,植株稍矮化,叶片不明显变小(图)。
(2)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植株顶部嫩叶初期表现为褪绿黄斑,叶片卷曲,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网状明脉等多种症状,病株中度矮化。
(3)花生矮化病毒病 初在顶端嫩叶出现明脉或褪绿斑,随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普通花叶症状,沿侧脉现辐射状绿色小条纹和斑点,叶片变窄小,叶缘波状扭曲,病株常中度矮化,荚果发育明显受阻,形成很多小果和畸形果。
(4)花生芽枯病毒病 顶端叶片初现伴有坏死的褪绿黄斑或环斑,导致顶叶和生长点坏死,顶端生长受抑,节间缩短,植株明显矮化。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勿从病区调种。
(3)常发病区适当早播;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或与高杆作物间作;及早拔除病株;清除周围杂草及寄主植物,减少侵染来源。
(4)及时诱杀或药杀传毒虫媒。
中国花生病毒病主要有轻斑驳、黄花叶、普通花叶、芽枯等不同类型的病害。花生轻斑驳病毒病,由花生条纹病毒引起,感病植株首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随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轻斑驳、斑驳,沿叶脉有断续绿色条纹以及橡树叶花叶等各种症状。早期感病植株,稍矮化,后期矮化不明显。轻斑驳病在田间流行具有发病早,扩散快,形成高峰早,流行频率高的特点。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