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霜霉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南等气候冷凉的地区,春大豆与夏大豆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霜霉病使大豆植株早期落叶,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霜霉病从大豆苗期到结荚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大豆幼苗、叶片、豆荚和籽粒。幼苗受害,在复叶展开后便开始显症,先在叶片基部出现褪绿斑块,以后沿叶脉向上扩展,使叶片大部分甚至全部变为淡黄色。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病苗生长受阻,植株矮小,病重时幼苗早期死亡,病轻时植株结荚很少或不结荚。成株期叶片受害,先在叶片表面产生黄绿色斑点,扩大后变成黄褐色,形成多角形枯斑。病斑背面密生灰白色霉层。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扩展连在一起,形成黄褐色大斑块,致使叶片干枯,脱落。豆荚受害,其外表不产生明显症状,但剥开病荚,可见其内壁有灰色霉层,病荚内所结的种子,表面布满一层白霉,即病菌的菌丝体和卵孢子。
大豆霜霉菌是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并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带菌种子和病残体是霜霉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在种子越冬的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大豆胚茎,引起幼苗发病。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扩大再侵染。病残体内越冬的卵孢子萌发侵染幼苗。结荚后,病株内的菌丝经过茎和果柄扩展到荚内造成种子发病,并在种子表面形成卵孢子。种子带菌率越高发病越严重,并且为后期成株发病提供大量菌源。霜霉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雨量关系密切。种植密度过大,高湿,温度在20~24℃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在苗期感染后造成系统侵染,中心病株在开花结荚期扩散和蔓延。高温干旱条件下病害发生轻。
防治方法包括:(1)选用抗病品种:大豆品种间对霜霉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发病程度不同。可选用如绥农4号、绥农6号、合丰25号、东农36号、黑农21号、早丰5号、九农2号、九农9号等。(2)轮作:病株残体上的卵孢子是霜霉病重要的初侵染来源之一。大豆连作,发病严重。因此,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二年轮作,可有效的减轻发病。(3)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可减少第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4)种子处理: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7%拌种。以及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5)喷药防治:发病始期喷药进行防治,每隔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
如果病虫害发生是可以打药的。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在花朵未开放之前就已经授粉授精,所以,开花期打药更是没有大的影响。
大豆霜霉病主要表现在叶片和豆粒上。当幼苗第一对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退绿斑块,有时整个叶片子变淡黄色,天气潮湿时,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成株期叶片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病斑,后期病斑变褐色。叶背病斑上也生灰白色至灰紫色霜霉层。最后叶片干枯死亡。豆荚表面无明显症状。豆荚内豆粒表面附着一层白色菌丝层,其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卵孢子。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种子处理 清除病粒,并用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拌种,进行种子处理,
晾干后播种。
③药剂防治 落花后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克露6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与天达2116大豆专用型600倍液混配,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大豆霜霉病主要表现在叶片和豆粒上。当幼苗第一对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退绿斑块,有时整个叶片子变淡黄色,天气潮湿时,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成株期叶片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病斑,后期病斑变褐色。叶背病斑上也生灰白色至灰紫色霜霉层。最后叶片干枯死亡。豆荚表面无明显症状。豆荚内豆粒表面附着一层白色菌丝层,其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卵孢子。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种子处理 清除病粒,并用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拌种,进行种子处理,
晾干后播种。
③药剂防治 落花后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克露6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与天达2116大豆专用型600倍液混配,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大豆霜霉病全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发生普遍,以黑龙江、吉林为害最严重。由于霜霉病的为害,病叶早落,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而减产。播种病种因含油率降低,出苗率也下降。
症状
叶片病斑黄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在潮湿条件下,病叶背面生灰白色霉状物(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受害豆荚内有灰色霉层。病粒表面有块状灰白色霉层。
病原
Paronospora manshurica(Naun.)Syd.,属藻菌亚门霜霉菌目的真菌。孢囊梗单生或数根集生从气孔伸出,无色,呈树枝状。主枝对称,基部稍大,顶端作3~4次2叉分枝,弯或微弯。小枝呈直角或锐角,最末的小枝顶端尖锐,其上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或倒卵形,少数球形,无色或略带淡黄色,单胞,多数无乳状突起。卵孢子球形,黄褐色。
发病特点
霜霉病以卵孢子在种子、病荚和病叶内越冬。翌年成为初次浸染源。卵孢子越冬后产生游动孢子侵染胚芽,进入生长点,后蔓延至真叶及腋芽形成系统感染。以后病苗、病叶上长出大量孢子囊,随风、雨传播再侵入寄主,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再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从而进行多次侵染。结荚后,病菌以菌丝侵入到荚内,种子上粘着卵孢子。种子带菌率的高低,田间菌源多少关系到病害能否发生。凡种子带菌率高,大豆连作田菌源多,则病害将发生重。霜霉病发生、流行与发病时的温度、湿度和雨量有关。孢子囊的形成需要叶面有露水,叶面结露时间10小时以上,孢子囊可大量形成。因此,雨多、湿度大的年份病害发生重。孢子囊形成适温为10~25℃,孢子形成要求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却要求高于孢子形成的温度。7~8月东北、华北平均温度20~24℃,且昼夜温差大,正值雨季,有利病害流行。凡7~8月份降雨少,干旱年份则发病轻。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因此,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会给病害流行创造条件。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九农9号、牧师1号、东农36号、合丰25号、黑农21号、吉林21号等。
(2)农业防治。病害重病区实行2年以上轮作;大豆收获后进行深翻,清除田间病叶残体,减少菌源;增施磷、钾肥;增加中耕次数,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可用35%甲霜灵(瑞毒霉)、80%三乙磷酸铝(乙磷铝)、70%敌克松等,用量为种子重量0.1%~0.3%,也可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按3∶2比例混合,以种子重量0.5%的量拌种。
黄瓜霜霉病俗称黑毛、火龙、**干,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黄瓜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之一。
(1)症状识别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在子叶上出现褪绿斑点,扩展后变黄褐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病情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主要是叶片表现症状,多先由中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下部叶片扩展,最后除顶部几片小叶外,整株叶片发病。叶片发病,初时出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扩展很快,1~2天,水浸状病斑开始变黄褐色,此时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出现灰黑色霉层。病重时,叶片布满病斑。病斑互相连片,致使叶片边缘卷缩干枯,最后叶片枯黄而死,叶片易破碎(图53)。
图53 黄瓜霜霉病上、叶片正面 下、叶片背面(2)病原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it Curt)Rostov称古巴拟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子囊梗单生或2~4根束生由气孔伸出,无色,主干细长,上部近单轴分枝,分枝2~3次,分枝末端叉状。分枝末端着生孢子囊单胞,无色至淡褐色,卵形或椭圆形,顶端具有乳头状突起。病菌除危害黄瓜外,还危害其他瓜类。(3)发病规律黄瓜霜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离开黄瓜植株不能长期存活。在南方温暖地区可在田间发病植株上越冬。北方冬季没有黄瓜种植的地区,最初菌来于南方或邻近早发病地区。孢子囊靠季风刮来,侵染黄瓜发病后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发病后所形成孢子囊,借风、雨向四周传播蔓延。环境条件适宜,孢子囊迅速萌发放出游动孢子,几个小时就完成侵入。潜育期3~5天,一般从出现中心病株到全田发病,大约仅10~15天,故比病极易爆发流行,造成严重损失。
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极为密切。病菌喜温、湿条件,萌发和侵入需叶面有水滴存在。低于15℃或高于28℃不利于发病,发病适宜温度为15~22℃。叶面存在水膜(地)孢子囊1.5个小时即可萌发,2个小时即可完成侵入而引起发病。病斑形成后,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4个小时病斑上就可产生出孢子囊。条件适合时,病菌由气孔侵入到发病,潜育期只有3~5天,因此,一个生长季病菌可侵染多次。一般情况下,温度条件容易满足而且相对稳定,而湿度和雨量条件变动较大,因此也就成为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决定性条件。温室大棚黄瓜,如遇雨淋或因温、湿度控制不当,放风不好,灌水过勤,灌水量过大,或傍晚灌水,均易使叶面长期保持水膜,而利于霜霉病发生和流行。植株生长势弱,病势明显加重。黄瓜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4)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 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可根据设施栽培时期和形式,因地制宜选用津研3号、津研4号、津研6号、津杂2号、碧春、中农5号等。日光温室使用的密刺类型品种虽不抗病,但耐低温、弱光,早期丰产好,适于栽培技术和防病水平高的地区选用。
其次要培育壮苗。定植时注意密度要适宜,避免过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要增施磷、钾肥。盛瓜期后为防止植株早衰,定期进行叶面追肥,补充营养,提高植株抗病力。
利用设施密闭,温、湿条件可以人为调控的特点,采取生态防治控制病害发生或抑制病情发展,即通过人为调控,利用温、湿度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霜霉病菌发育的生态条件来防治病害。采取四段变温管理,即早8时到14时,控制在26~30℃;14到17时20~24℃;17到午夜15~19℃;午夜至早8时为11~15℃。与外界温度配合放夜风,外界最低气温低于10℃时不放夜风;10℃放夜风1小时;11℃夜风2小时;12℃夜风3小时;13℃时整夜放风,15℃时揭开底脚薄膜加大昼夜放风量。要科学灌水,最好采用滴灌或膜下软管灌溉,严禁大水温灌、阴雨天灌水和傍晚灌水。
病势发展时,可采用高温闷棚抑制病情发展。选择晴天中午闭棚室,使其内温度迅速上升到44~46℃,维持2小时。然后逐渐加大放风量,使温度恢复正常。为提高闷棚效果和确保黄瓜安全,闷棚前一天最好灌水提高植株耐热能力,温度计一定要挂在龙头处,秧蔓接触到棚膜时一定要弯下龙头,不可接触棚膜。严格掌握闷棚温度和时间。闷棚后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活力。
②化学防治 中心病株出现后,及时摘除病叶并喷洒农药防止病害蔓延。药剂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1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8%倍得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5%霜尽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5%百菌清烟雾剂,每次667米2使用量300~450克。设施内灌水后,采用烟雾剂可起到预防霜霉病发生的作用。
营养特点: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
价值特点:大豆可以医用、食用、饲用、工业使用。
大豆包括黄豆、黑豆和青豆,不单单只指黄豆。不过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提到大豆都会默认黄豆。豆类的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是相同的,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大豆的特点,除了它的营养价值之外,它还可以用来酿造酱油,榨取豆油,制作豆类蛋白质食品。
黄豆是大豆中最广泛的一种豆类,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动物蛋白质相似,比较接近人体需要的比值,所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大豆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易于人体吸收,大豆脂肪可以阻止胆固醇,所以对于动脉硬化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品。豆渣中含有大量纤维,可使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和降低肠癌的风险。 而且,膳食纤维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浆胆固醇、调节胃肠功能及胰岛素水平的功能。
医用特点,早年我国的许多医书里,对大豆的药用价值都有明确记载。发酵后加工的种子,即淡豆豉,具有苦、辛,凉的特点。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的作用,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等。大豆加工之后的剩余残渣,也是一种不错的喂养饲料。
在工业方面,大豆可以用来提取豆油、大豆卵磷脂、硬脂酸、甘油、油漆、起酥油和人造奶油。提取的豆油,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也有辅助治疗功效。大豆卵磷脂,有利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且在糖果食品工业、医药、造纸等方面广为应用。另外,豆油与桐油或亚麻油混合制造的油漆,一般用于室外油漆。
大豆新生叶片为何发黄 有的地块大豆上部新叶片出现不久,逐渐由淡绿色变成黄色,叶片边缘还呈透明的白色,一般被害株率占20~30%,有的被害株率高达80%以上,使产量受到较大的损失。既不是打药造成的药害,也未看见虫子为害,是什么原因呢?
专家支招
这是**害虫为害引发的一种并不多见的症状,这个害虫是根潜蝇,有的地方叫根蛆。其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极大,最适宜发生的温度为20~25℃、湿度为60~80%。土壤肥力高、豆苗生长旺盛的田块发生较重。重茬田也发生较重。
大豆根潜蝇主要为害中熟大豆品种的幼苗。根潜蝇幼虫潜伏于大豆幼苗根部皮下蛀食,使被害根变粗变褐,有的皮层开裂,有的畸形增生成肿瘤,皮层腐烂,根瘤及侧根减少。受害严重的植株可能枯死,减产幅度大。受害轻的根部伤口愈合后,植株恢复生长,但根瘤较少,顶叶发黄,虽也结荚,但荚少,籽粒不够饱满,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减产。成虫也会为害大豆幼苗的子叶和真叶,被舐食和刺破的大豆幼苗,形成白色透明的小孔或枯斑。
根潜蝇的发生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加以防范。
农业防治。在种植面积较集中的地区,实行轮作换茬,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水旱轮作;增施磷钾肥,促进根皮木质化,增强抗虫性和恢复生长的能力。
土壤处理。对于虫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大豆播种前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处理土壤,每亩用呋喃丹1公斤,拌细土撒入大田,然后翻耕入土。
药剂拌种。一可用50%辛硫磷加多福合剂拌种,二可用75%辛硫磷乳油,对水按种子重量的0.2%,边喷边拌,拌后闷4~6小时,阴干后播种。
田间施药。大豆出第一片复叶前喷药,7~8天后再喷一次。可用90%晶体敌百虫乳油700~1000倍液喷雾或灌根;或用8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喷施。
还有几种情况:①缺氮型发黄:表现为真叶先发黄,严重时从下向上黄化,直至顶部新叶。在复叶上沿叶脉有平行的连续或不连续铁色斑块,褪绿从叶尖向基部扩展,乃至全叶呈浅黄色,叶脉也失绿。叶小而薄,易脱落,茎细长。出现这种症状应及时追施智能控释氮肥等氮肥。
②缺磷型发黄:表现为根瘤少,茎细长,植株下部叶色深绿,叶厚,凹凸不平,狭长。缺磷严重时,叶脉黄褐,后全叶呈黄色。补救方法是每亩施过磷酸钙20~25公斤,做根外追肥,过磷酸钙的喷施浓度为1%~2%。
③缺钾型发黄:表现为叶片黄化,症状从下部叶向上部叶发展。叶缘开始产生失绿斑点,扩大成块,斑块相连,向叶中心蔓延,后仅叶脉周围呈绿色。黄化叶难以恢复,叶薄,易脱落。缺钾严重的植株只能发育至荚期。出现这种症状应及时追施智能控释钾肥、草木灰等钾肥。 希望对您有帮助!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