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吗啉胍
该剂是一种广谱、低毒的病毒防治剂。稀释后的药液被喷施到植物叶面后,可通过水气孔进入植物体内,抑制或破坏病毒核酸和脂蛋白的形成,阻止病毒的复制过程,起到防治作用。它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病毒病。
盐酸吗啉胍·铜
具有触杀作用,而内吸性较弱。其通过植物叶片的水、气孔进入植物体内或附着于叶片表面起到破坏和抑制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它主要用于粮食、油菜、烟叶、果树和瓜菜等作物病毒病的防治。
抗病威
选用草木植物中的病害、菌类灭活物质、植物生长调节素、多种微量元素及其他200余种化合物科学配置而成。它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属纯天然制剂,且无毒无副作用。抗病威对由病毒引起的花叶病、卷叶病和植株生长缓慢或节间缩短、矮化、黄化、小叶、卷叶、扭曲和顶枯等畸形症状病害及由真菌引起的灰霉病、霜霉病、枯萎病、黄萎病和腐烂病等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是防治植物病毒病害和调理植物生长的纯天然植物制剂。
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打,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 掌握见花就打的原则,田间有小麦开始开花了就可以用药防治,用药时间便于掌握,而且防治效果好。
可以用联苯菊酯加噻虫嗪加戊唑醇.咪鲜胺加磷酸二氢钾喷雾预防。也可以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加吡虫啉加三唑酮加多菌灵加磷酸二氢钾喷施。齐穗后再喷施一次。
小麦病毒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一类小麦病害。国内已经报道的种类有20多种,其中危害比较重的是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土传小麦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红矮病、小麦线条花叶病。利用栽培农艺措施可有效防治。一是轮作换茬。在发生小麦梭条花叶病、大麦黄花叶病的麦田,可以改种油菜、蔬菜等作物。发生小麦梭条花叶病的田块可以改种大麦,发生大麦黄花叶病的田块可以改种小麦。小麦条纹叶枯病重发区应尽可能减少稻麦连作。二是选用抗耐病品种,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三是耕翻播种。有稻套麦习惯的地区实行耕翻灭茬播种,以降低灰飞虱越冬基数,减轻小麦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危害,同时控制麦田草害。
1. 小麦遭遇蚜虫的处理方法。
防治指标:平均每百株小麦有蚜虫500头以上,或有蚜株率达25%以上时,要及时防治。
防治方法: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克,对水50~75千克喷雾。
2.小麦遭遇红蜘蛛的处理方法。
防治指标:在小麦单行33厘米有麦圆蜘蛛200头或麦长腿蜘蛛100头时及时用药。
防治方法:用73%炔螨特(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3.小麦遭遇吸浆虫的处理方法。
防治指标:4月底至5月初1个样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蛹2头,或在灌浆期扒开麦垄一眼可见2~3头成虫时,应及时用药。
防治方法:蛹期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600~900克拌细土20~25千克,或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对水1~2千克并拌细土20千克,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立即浇水,可提高防效。
4.小麦遭遇麦叶蜂的处理方法。
防治指标:每平方米麦田有40头幼虫时用药。
防治方法:幼虫3龄前用药,亩用50%辛硫磷乳油30~5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
春季小麦遭遇虫害之后要及时进行处理,不要等到超过防治指标很多之后再处理,这个时候处理起来就不容易了,而且比起致力,更重要的是要进行预防。
纹枯病:噻呋酰胺、苯甲.丙环唑。 白粉病、锈病:醚菌酯、戊唑醇、己唑醇。 赤霉病(预防):咪锰.多菌灵、戊唑.咪鲜胺、戊唑.多菌灵。
小麦黄叶烂根,多发生在小麦苗期,此时小麦叶片少,根系差,抗逆能力差,麦苗很容易造成危害。这里分析一下什么因素可以造成小麦黄叶烂根:一、缺肥。特别是氮肥缺乏,此类麦苗瘦弱,叶片细窄,色淡。二、秸秆还田旋耕后没有耙实的地块。此类麦田小麦叶片多色淡,叶片干尖,拔出小麦根系少、干。田间多为成片表现症状,地头很少有出现,天旱发生更严重,甚至死苗。三、土质问题。主要是常年不使用土粪,大量使用化肥的黄土地。土壤干旱时,此类麦田开始发黄,近看麦苗,心叶绿,老叶上出现黄斑一样苗不长,早春看根系肿大,但没有根毛。土壤墒情越差,黄化越严重。四、病虫危害。虫害主要是红蜘蛛危害,在天旱虫害发生严重时,麦苗叶片色淡,近看叶片上好像覆盖一层灰土。病害可以造成小麦烂根,如纹枯,赤霉,根腐病等,如果苗期墒情充足,温度适宜,土壤中的病菌就会侵染危害小麦根系,造成烂根死苗。关于【小麦黄叶烂根】就讲解到这里,若有不足或其他问题,可私信找我咨询,你的问题我解决!
发生危害:小麦丛矮病即北方禾谷花叶病,1910年在日本北部的大麦上第一次被确认;1939年和1962年在燕麦上严重危害(Ito&Fukushi,1944a,1944b);中部的小麦也有发生,但是没有北部严重(Shinkai,1968;Toriyama&Yora,1969);以后在日本北部的大麦和小麦上再次流行(Ogawa&Moichi,1984);同时,在韩国(Lee&Shikata,1977)和中国北部(Liu&Chen,1982)也有发生。小麦丛矮病1949年在石家庄首见,20世纪60年代严重发生,病株叶上有褪绿或黄线条、叶脉变色分蘖增多、植株矮化。按病情分**,一级千粒重损失52.6%,二级66.7%,**93.2%(裘维蕃等1977)。河北省1972年仅零星发生,1977年全省发病面积达13.27万hm2,损失小麦15万t,北京市损失小麦5万t。江苏的盐城、南通和苏州地区发生较普遍,浙江也有发生。1981年在河南周口棉区发病333hm2,1984年在陕西关中棉区发病666.7hm2。东北北部春麦区小麦丛矮病发生普遍,以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为最严重,1981年发病4.53万hm2,减产近2.5万t。黑龙江北部次之。流行年发病率可达90%以上,甚至引起数千公顷小麦绝产,给当地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朱芝珍1983,肖志敏1987)。传播方法:汁液、种子及土壤均不能传病,灰飞虱持久性传毒。传毒介体:主要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此外白脊飞虱Unkanodes sapporona、稻黑飞虱 Unkanodes albifascia及法氏牧勒蝉Muellerianella fairmairei.也能传毒。但稻褐虱、稗飞虱Delphacodes panicicol、叶蝉Cedadellidae、蚜虫等均不能传毒。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生长季节的系统调查,发现麦田中有两种飞虱,其中灰飞虱占飞虱总量的95%以上,是小麦丛矮病田间传播的主要介体(吕军等1999)。最短获毒及传毒时间均为5min,获毒率及传毒率分别为4.9%和4.5%,如延长到12~72h,其获毒率和传毒率可分别提高到11.9%~14.3%和23.2%~24%。平均气温15℃时循环期平均20.3d,当平均气温升至27.8℃时循环期缩短为8.6d。虫龄越大循环期越长。一龄若虫平均6.6d,五龄若虫平均10.5d。为终身间歇传毒,但不能经卵传毒,但带毒若虫越冬时,病毒在虫体内越冬。据在河北省观察,秋季飞虱自然带毒率12%~35%,春季带毒率31%~52%。灰飞虱的有效传毒指数(虫口数*自然带毒率)和田间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69(蔡祝南等1979)。种苗传植物:无。自然寄主:小麦Triticum aestivum、谷子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大麦Hordeum vulgare、黑麦Secale cereale、燕麦Avena sativa、及甜玉米Zea mays saccharala。杂草: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紫马唐Digitaria violaseens、早熟禾Poa annua、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金狗尾草Setaria lutescens、狗尾草Setaria pycrocom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野稗Echinochloa crusgalli、野燕麦Avena fatua及匍匐冰草Agropyron repens。但在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及高粱Sorghum vulgare均未见发病。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病毒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62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小黑麦、黍、谷子、高粱、野燕麦、雀麦Bromus japonicus、早熟禾、棒头草Polypogon fugax、虎尾草Chloris virgata、马唐Digilaria sanguinalis、青狗尾草、金狗尾草、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大画眉草Eragrostis cilianensis、大凌风草Brizamaxima、双浮草Diplachne fusca、早熟禾、看麦娘、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等。非寄主有:玉米、水稻、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西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zelayensis、御谷Pennisetum americarum、蟋蟀草Eleusine indica、紫羊茅Festuca rubra、黑麦草Secale cereale、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棕叶狗尾草Setaria palmiflolia、结缕草Zoysieae japonica、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糁子Eleusine coracan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薏苡Coix lacryma-jobi、细栖草、马唐。另据阮义理等(1982)接种29属70种禾本科植物有16属53种感病,其中二棱大麦Hoedeum distichon、二棱*大麦、多棱*大麦、瓶形野生大麦、野生六棱大麦、道孚野生六棱大麦、野生六棱*大麦、野生二棱大麦、一粒小麦T.monococcum、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圆锥小麦、埃及小麦、提莫菲维小麦T.timophevii、密穗小麦T.macha、印度矮生小麦、斯卑尔脱小麦、马卡小麦、东方小麦、偏凸山羊草Aegilops ventricosa、粗厚山羊草、壮山羊草、柱穗山羊草、卵圆山羊草、甜玉米Zea mays saccharala等42种为新被证实的寄主(刘信义等1982;阮义理等1982)。侵染循环:传播小麦丛矮病的媒介昆虫灰飞虱,在河北省中南部一年发生5代,喜在小麦、水稻、大麦、稗草、蟋蟀草等禾本科植物上取食产卵。秋季第四代灰飞虱从杂草和大秋作物成批进入麦田危害,并将病毒传给小麦,造成早播麦田秋苗发病的高峰。第五代若虫主要在麦田及杂草根际土缝中越冬,病毒也就随之在小麦和灰飞虱体内度过冬季,成为第二年的毒源。春季随气温的升高,秋季感病晚的植株陆续显病,形成早春病情的一次小峰,此时越冬代灰飞虱也逐渐发育并继续危害小麦,传播病毒,使小麦在孕穗至抽穗期病情出现一次高峰。第一代灰飞虱主要在麦田生活,待小麦进入黄熟阶段,第一代成虫迁出麦田,到水稻秧田、杂草等禾本科植物上生活。夏季灰飞虱则在生长茂盛的秋作物田间杂草上或荫蔽的水沟边杂草丛中越夏,并将病毒传播到虎尾草、大画眉草、牛筋草等杂草和秋作物上。春麦区小麦丛矮病发生严重的呼盟和黑龙江北部,一年一熟,小麦是唯一或主要的大面积种植的作物。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在呼盟,病毒除侵染小麦外,还能侵染匍匐冰草、野燕麦等多种杂草,而以匍匐冰草在呼盟发生最普遍。匍匐冰草为多年生恶性杂草,适应性强,分布极广,且发病率高,在30%以上,也是介体灰飞虱的寄主。灰飞虱在呼盟一年发生3代,越冬代若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始见于匍匐冰草上,在小麦生长期(5月初至9月中)内完成第一代和第二代。小麦收获后第三代老熟若虫于10月下旬潜入杂草和麦茬根部或土缝中越冬。匍匐冰草春季萌发比小麦早,4月中旬开始出现,是农田中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为灰飞虱重要的取食和栖息场所,又是新一代灰飞虱的毒源植物。带毒越冬代若虫是小麦丛矮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小麦出苗后,灰飞虱迁入麦田侵染幼嫩的麦苗。小麦三叶期以前被侵染的危害最大,这时正值灰飞虱越冬代成虫高峰。第一代若虫高峰在7月中旬左右,此时小麦已抽穗,侵染小麦引起的危害较轻。灰飞虱在麦田完成越冬代和第一代,进行再次侵染,并产生第二代。小麦黄熟期以后,麦田中的灰飞虱陆续迁移至匍匐冰草上,10月下旬老熟若虫又回到杂草或麦茬根部或土缝中越冬(吕军1999)。黑龙江北部麦区的栽培作物,除小麦外还有少量的谷子和黍等寄主作物,它们的播期都比小麦晚。谷子和黍出苗后,附近麦田的灰飞虱迁入危害,造成严重损失。小麦生长后期,麦田中的灰飞虱也逐渐迁移至谷子和黍田,产生第三代和第四代,但第四代绝大多数若虫只能发育至低龄,越冬前相继死亡,只有第三代的老熟幼虫能安全越冬,成为越冬代。黑龙江北部麦区的杂草种类与呼盟不同,除匍匐冰草外,有金狗尾草、青狗尾草、野稗、无芒雀麦草、画眉草、毛马唐等。麦田中以金狗尾草、青狗尾草、野稗三者为主,占禾本科杂草的90%。这些都是一年生杂草,春季出苗期与小麦基本一致,幼苗不带毒。在小麦出苗前仅偶尔发现无芒雀麦草发病,未见其他禾本科杂草寄主感病。麦收后禾本科杂草寄主发病率急剧上升,成为秋季灰飞虱栖息繁衍的场所和新一代灰飞虱获毒的主要毒源植物,在小麦丛矮病的侵染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刘洪义1993,2002)。病害与环境及流行:冬麦区:小麦丛矮病的潜育期和气温有密切的关系,日平均气温在1.6℃时,潜育期最短9d,最长34d,一般10~11d。日平均气温在22℃时,潜育期最短6d,最长21d,一般11d。日平均气温在23℃时,潜育期6~7d。河北省中南部秋季9月中、下旬感病潜育期10~20d,以后随温度下降,潜育期延长,10月底感病的冬前不表现症状,翌春陆续显症。灰飞虱的有效传毒指数(即虫口数*自然带毒率)与田间小麦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r=0.977。人工分期侵染试验证明,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感病越早病情越重。秋季侵染的死株率达95.6%,病指为99.6%,基本无收。秋季感病返青感病减产46.2%,拔节感病减产32.8%,孕穗接种不显症状。夏季侵染的死株率为0,病指为57.6%。病毒在小麦植株中的潜育期随小麦生长速度而异,最短5~8d,最长30~40d。侵染后如小麦进入越冬期即不表现症状,要翌年返青后才显症(陈巽祯1980)。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棉麦套种地区,土壤长年不能翻耕,杂草丛生虫草间互相传染,棉田内灰飞虱带毒率极高,秋播时棉田套种的小麦出苗后转到麦苗,因此套种田发病亦重。早播麦田麦苗出土后正值灰飞虱第四代成虫活动高峰,遭受灰飞虱危害传毒时间长,因而发病比适期播种及晚播麦田重。临近灰飞虱栖息场所的麦田,杂草多的麦田,或邻近草坡、靠近杂草丛生的地边、沟边以及秋作物田边、秋作物秸秆堆放处等灰飞虱栖息场所的麦田发病均重(陈巽祯1980)。夏秋多雨,杂草茂盛,有利于灰飞虱繁殖越夏,而对除草、整地则不利,因而使播种质量受到影响。冬暖有利于灰飞虱越冬,春季寒潮则会降低小麦的抗病力。在上述情况下,丛矮病往往发生严重。例如1973年9月份河北省石家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一倍,冬季基本无雪,早春三次降温,结果,1974年小麦丛矮病大发生。又如1976年河北省架城县6~8月降雨500.2mm。比1975年同期多339.4mm,积温2249.30℃,比1975年同期偏低152.80℃,对灰飞虱越夏有利,因此1976年秋季第四代灰飞虱虫量较1975年高3~5倍,造成1976年小麦秋苗丛矮病大发生。春麦区:呼伦贝尔盟地区丛矮病长期严重发生,与当地特殊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因素。①毒源广泛:呼盟主要的毒源和虫源植物是匍匐冰草,是一种多年生匍匐杂草,繁殖能力极强,**匍匐茎蔓延快,种子也能繁殖,广泛存在于麦田、休闲地和各种空地。休闲地匍匐冰草常大片丛生,小麦一叶期密度可达381分蘖/m2,发病率9.8%,而且萌发比小麦早。后期匍匐冰草密度可达410分蘖/m2,发病率44%。②介体灰飞虱大量发生:休闲地匍匐冰草上越冬若虫高峰期(小麦1叶期)虫口密度为87.4头/m2,带毒率27.1%。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小麦3叶期)虫口密度高的达230头/m2,带毒率23%左右。以后环境适合时灰飞虱繁殖很快,发生最多时5000头/m2以上。③特殊的农业生态环境:呼盟气候寒冷、地域辽阔,为农林木结合地区,一年一熟。小麦占作物面积的80%。大部分小麦为两年轮作制,一年种麦一年休闲。5月初播种,9月中收获。收获至10月上冻前时间很短,多数麦田来不及秋翻整地,只能休闲,第二年麦播后才能翻地。因此导致休闲地在夏翻前杂草—匍匐冰草成片丛生。呼盟作物种类单纯,地块面积很大,一旦发生病虫,传播流行迅速。黑龙江北部作物种类较多,除小麦外还有玉米、大豆、水稻等,它们都不是病毒的寄主。农田整地及时,杂草少,匍匐冰草很少发生。其他发生较多的杂寄主如狗尾草、稗草等,都是一年生植物,种子不传毒,对发病影响不大。病害的防治: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治虫为辅进行综合防治措施。在农业防治上:①播种前全田翻耕灭草,对套种田,播前需要认真清除田间和地边杂草,并带出田外沤肥,消灭虫卵。②适时播种,不在前茬套种小麦。对棉麦间作的种植形式加以改进,把秋季在棉田套种小麦改为拔掉棉秸,全田翻耕后,进行春麦冬种或第二年种春麦,然后再在麦田中套种棉花。③麦田灌冻水不利灰飞虱越冬,早春抓紧压麦、耙麦,兼有灭虫及增产作用。在药剂防治上:要狠抓秋季治虫,特别是早播、钻种及育苗田,小麦一出土即可遭到灰飞虱的传毒危害,此时麦苗幼小极易感病。要在小麦播种至出苗前后进行药剂防治。9月中、下旬播种的喷药2~3次,10月上旬播种的喷药1~2次,一般防病效果在70%~80%。10月中旬以后播种的一般可以不喷药。间作麦田需全田施药,平作麦田一般在地头喷5~7m药带(连同道边杂草及邻近的秋作物地边)即可。在小麦返青期对秋季漏治的麦田、临近秋作物的晚播麦田及稻茬麦田应结合查虫,进行全田喷药防治或喷药带。通过对灰飞虱不同虫口数、带毒率及其与发病率和损失的关系,提出小麦丛矮化学防治的指标:即当灰飞虱带毒率9%以下时,每平方尺注:1平方尺=0。1111m2。2头即需防治。带毒率10%~20%时每平方尺1头即需防治。21%~30%时每平方尺0.5头即需防治。按此标准可将病株率压低在5%以下(陈巽祯等1984)。春麦区丛矮病的防治也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之以其他措施。首先应控制农田杂草匍匐冰草的发生。虽然呼盟麦区的寄主杂草种类很多,但与丛矮病流行关系密切的只有匍匐冰草,特别是农田中休闲地成片发生的匍匐冰草,密度最大,发病率最高。其他如道旁、防护林、山坡零星出现的匍匐冰草发病率很低,分别为0.4%、33%和0。农田中休闲地、秋翻地、夏翻地发病率也有很多的差别,同时调查其发病率分别为44%、31%和0.6%。三类地块春季越冬若虫(初侵染源)密度依次为10.3头/m2、27.8头/m2和1.3头/m2。又因灰飞虱的幼虫和成虫的移动迁飞距离都不远,早春出现的灰飞虱对病害流行的影响最大。因此改变现行耕作制度,加强机械力量,尽可能减少休闲地,或提早在小麦出苗前翻地,提高整地质量,都可以大量清除农田中的匍匐冰草,从而减少病害的毒源,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至于药剂防治,只能作为辅助措施,重点使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呼盟用甲拌磷拌种,显著减轻当年发病,但重病区发病率仍有31.5%,对减少毒源和匍匐冰草不起作用,需要年年拌种。甲拌磷是一种剧毒农药,能引起人蓄中毒,污染环境,不宜大面积长期使用。在特殊情况下,重点使用杀虫剂杀灭介体还能起一定的作用。呼盟及黑龙江北部20世纪70年代曾用抗病品种东农111防病,后因产量太低难以推广。以后育出的繁8等品种比较抗病。
小麦黄矮病毒病:小麦黄矮病的症状,主要是叶片变黄和植株变矮。叶片从叶尖开始黄化并逐渐向基部扩展,可达叶片1/2或1/3处,叶片颜色是金黄色或橘黄色,新鲜有光泽,有时呈现黄绿相间的条纹。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由于感病时间不同,症状及危害程度也有差别。苗期感病:一般分蘖减少,主根变短且次生根少,扎根浅,易拔起。新生叶片出现褪绿症,叶尖变黄,叶片硬而脆,逐渐向基部发展。病株越冬期间易冻死,未冻死的,春季生长发育缓慢,返青拔节后新生叶片继续发病。病株严重矮化,病株极少抽穗,已抽出的穗结实率和千粒重都降低。拔节期侵染:植株较矮,根系发育不良。新叶从叶尖开始发黄,随后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的条纹,沿叶缘向叶茎部扩展蔓延,黄化部分约占全叶的1/3~1/2。病叶质地光滑,后期逐渐黄枯,而下部叶片仍为绿色。一般都能抽穗,但秕穗率增加,千粒重降低。穗期感染:一般只旗叶发黄,呈鲜黄色,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粒重减低,结实率下降。
紫菀(学名:Aster tataricus L. f.),别名:青苑、紫倩、小辫等;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斜升。茎直立,高40-50厘米,粗壮,基部有纤维状枯叶残片且常有不定根,有棱及沟,被疏粗毛,有疏生的叶。基部叶在花期枯落,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下半部渐狭成长柄。国内主产于河北、内蒙和东北三省等地区,在国外朝鲜、日本等地亦有分布,通常生长于潮湿的河边地带,是一味中药,有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之功效。
蔬菜蚜虫主要包括瓜蚜和菜蚜。菜蚜主要有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蚜虫以刺吸式口器从植物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植物营养损失,发育受阻,出现畸形生长、早衰,甚至死亡。蚜虫排泄的蜜露覆盖在植物表面,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同时,蜜露有利于各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极易导致植物病害的流行;更重要的是蚜虫是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播介体,由它传播的病毒病带来的危害甚至超过蚜虫本身的为害。防治蔬菜蚜虫的生物杀虫剂主要有除虫菊素、鱼藤酮、苦参碱和阿维菌素。
(1)除虫菊素产品有1.5%、3%、5%的乳油、水乳剂或微胶囊悬浮剂。以5%乳油剂型为例,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时,每亩用量为30~45毫升,稀释成1000~1500倍液喷雾。注意在蚜虫种群数量上升时施药,要求均匀喷雾,视虫害发生情况,施药间隔期为7~10天,最好是在下午近傍晚时喷雾。(2)鱼藤酮登记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主要剂型为2.5%、3.5%、7.5%乳油。其中2.5%乳油每亩用量为100~150毫升,对水喷雾。使用时应注意:①掌握在蚜虫发生初期施用;②喷雾时要对足水量,务求均匀周到,喷在蔬菜叶面和叶背;③最佳施药时间为早上雾水干后和16时后;④鱼藤酮对鱼、蜜蜂和蚕高毒,应该避免在花期用药。另外,要远离鱼塘等地。(3)苦参碱登记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主要剂型为各种含量的水剂或可溶性液剂。其中0.5%水剂的用量为每亩60~90毫升,对水喷雾。注意不要和碱性农药混用,使用前要充分摇匀。(4)虫菊·苦参碱登记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用1.8%的水乳剂每亩40~50毫升,对水喷雾。(5)阿维菌素0.5%可湿粉剂登记用于防治蔬菜蚜虫,防治方法为稀释2000~2500倍喷雾。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