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就是“脚”。在四川方言中就把“脚”读作“jio”。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很有意思,慢慢就流行起来了。
有关的网络流行语用的最多的还是“泡 jio”。最近网上流行泡jio这个梗,泡jio是线下最流行的养生梗,就连表情包都出来了。作为网络语的该词是“泡脚”一词的方言的说法,比如在四川方言中就把“脚”读作“jio”。自打“养生”成为全民热议话题之后,“泡jio”这个词也被大家越来越多的提及,成为继保温杯之后的一重要养生标志。
上面提到了该词最早源自于方言,之所以该词开始作为流行语使用是源自于如今网络上一个比较普遍的话题“养生”,随着如今脱发、失眠...等等早衰迹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年轻人身上时,年轻人们开始更多的关心起了养生话题多喝热水、保温杯、泡jio梗也就相继走红。
农药的种类有:
1、杀菌剂:杀菌剂又称杀生剂、杀菌灭藻剂、杀微生物剂等,通常是指能有效地控制或杀死水系统中的微生物——细菌、真菌和藻类的化学制剂。在国际上,通常是作为防治各类病原微生物的药剂的总称。
2、杀螨剂:杀螨剂,用于防治植食性害螨的药剂称为杀螨剂。早期使用的杀螨剂多为硫磺和无机硫制剂。
3、杀线虫剂:用于防治有害线虫的一类农药。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体形微小,在显微镜下方能观察到。对植物有害的线虫约3000种,大多生活在土壤中,也有的寄生在植物体内。
4、杀鼠剂:狭义的杀鼠剂仅指具有毒杀作用的化学药剂,广义的杀鼠剂还包括能熏杀鼠类的熏蒸剂、防止鼠类损坏物品的驱鼠剂、使鼠类失去繁殖能力的不育剂、能提高其他化学药剂灭鼠效率的增效剂等。
5、除草剂:指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地发生枯死的药剂,又称除莠剂, 用以消灭或抑制植物生长的一类物质。其中的氯酸钠、硼砂、砒酸盐、三氯醋酸对于任何种类的植物都有枯死的作用,其作用受除草剂、植物和环境条件三因素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药
农药药效和防效是指农药对病虫害或杂草的毒杀效果。杀虫剂药效可用施药后害虫的死亡百分率、死亡速度来表示。杀菌剂药效可用病情指数的降低及受害率的降低来表示。除草剂药效可用施药后杂草的死亡百分率来表示。药效的测定,一般先经室内毒力试验证明有效后,再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在小区试验基础上,证明药效比较好的若干品种,可进行大区试验以进一步肯定其药效和推广价值。在评价农药的药效和防效时,还要评价这种农药的理化性质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的影响,如这种农药的水溶性、化学稳定性、土壤挥发作用、土壤淋溶作用、土壤降解作用、对非靶标对象的影响等。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农药的浓度呈正相关。用分光光度计在412nm处测定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值,计算出抑制率。
通过抑制率可以判断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存在。 农药残留测定中,使用酶抑制法,酶抑制法即用有机磷农药来抑制酶,使本可以由酶参与的显色反应失去颜色,而呈白色。抑制率即指有机磷农药抑制酶能力的强弱表示。
扩展资料:
缺乏正确使用农药的基本知识绝大多数农户仅用农药进行防治,原因很简单: 杀虫效果好,见效快。还有部分农户不讲究用药技术(如白粉病打叶的正面,霜霉病 打叶的背面,不能在晴天正午打药),一旦认为防治效果不佳,就加大用药量。
结果 使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当有了抗药性的病虫害又在危害田间的蔬菜时,就施用更大的药量来防治。如此恶性循环,蔬菜的农药残留就会大大增加。更严重的是有的农户还违章在蔬菜上使用禁、限农药,用药后,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还未到就忙于上市,这样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就更大了。
对使用无公害农药的认识还不够 影响蔬菜质量的农药主要为杀虫剂类农药, 在此类农药中又以有机磷类杀虫剂为主,即三个70%:
使用 农药中70%的为杀虫剂;杀虫剂中70%的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中70%的为髙毒、剧毒、高残留农药。部分农户认为使药后马上见效的农药就是好农药,而低度的、无公害的生物农药价格高、效果慢,是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这样对蔬菜的质量也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药残留
农药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单甲脒1次性施药浓度在12.5mg/L以上时,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和破坏,好氧异养菌数量显著增加。在12.5~50.0mg/L的浓度下,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均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影响更为明显。当浓度超过50.0mg/L时,几乎所有水生生物全部死亡。浓度在1.5mg/L的水平下,鱼类和大部分水生生物能正常生存和繁殖,但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仍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pH和DO含量下降,N、P含量上升,N/P比值下降,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指数下降,隐藻、金藻、黄藻、甲藻等敏感种基本消失。1周后,浮游生物群落逐步得到恢复,但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敏感种类减少或消失,耐污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单甲脒水剂能明显增加水体的氮、磷含量,使水体氮、磷比例失调,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中,又以浮游植物对单甲脒最敏感。7.81mg/L的单甲脒能对藻细胞内含物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使小球藻颜色变淡,个体变小,并产生畸形。另外,单甲脒在水中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其降解产物能起促进藻类生长繁殖的作用。水生微生物对单甲脒的忍受力较强,低于50.0mg/L的单甲脒对水生微生物的存活、呼吸、生长繁殖影响不明显。单甲脒对池塘生态系统群落的影响见表。
单甲脒对池塘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而对氰戊菊酯(fenvalerate)的研究表明,其对池塘生态系统有直接和二级生态效应。当氰戊菊酯的暴露量为1.3和0.54μg/L都导致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变化。农药能够直接致死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同时观察到对群落结构的间接改变。比如,寡毛纲类Stylarialacustris的量增加了10倍以上,原因是它们天敌数量减少了。当它们的捕食者再度移植到池塘生态系统中时,寡毛纲类的量急剧减少,而且将被介壳类Herpetocyprisreptans取代,后者与其食物资源相同,但是不易受捕食者数量的影响。它们增加的原因均由于农药造成了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的大量死亡,提高了食物源。在加药处理的2年后,高剂量处理的池塘系统仍然比正常系统有所不同。说明这种非持久性农药仍然可以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构成结构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
农药对池塘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危害主要源于农药的亲脂性造成的间接生态效应。以硫丹为例,虽然其在环境中的浓度(<1μg/L)不足以对藻类造成直接毒害作用,但是它能通过藻类的蓄积作用而达到较高浓度,然后被食草动物消耗。有研究发现,常用的农药硫丹在蓝藻和鱼腥藻中能够在暴露48h后达到生物蓄积700倍。而农药对微生物的这种间接毒性会导致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食物的短缺。比如,受500μg/L莠去津影响的池塘中原先占主导地位的浮游植物种类减少了75%。浮游植物数量和光合作用生物量以及产量的减少,引起了一些食草动物食物的长期短缺。这种变化同时也影响到生态系统中营养循环的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