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药炭疽病
①症状。发病初期,在叶脉上产生略有下陷的褐色小点,不断扩大成黑褐色病斑,中部有不规则的轮纹,上面着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茎基部被害,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略向内陷,造成枯茎、落叶。
②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附着病株残叶和病苗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6月发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扩大为害,一直延至山药收获。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80%时,发病严重。
③防治方法。一是山药收获后,清洁田园,扫除病株残叶,集中烧毁或沤肥;二是栽植前,种苗经波尔多液(1∶1∶150)浸10~15分钟消毒处理,减少种苗带菌;三是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再喷30%特富灵可湿粉剂1500~2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7天一次,连续喷2~3次。
(2)山药斑枯病
①症状。罹病叶片,病斑呈多角形,直径6~10厘米,中心部褐色,边缘暗褐色,上生无数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
②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附在被害叶上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条件适宜,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器中溢出,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次侵染,扩大为害。秋季发生较普遍,苗期为害严重。
③防治方法。参照山药炭疽病防治。
(3)山药褐斑病
①症状。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厘米,黄色,边缘不清。后期病斑周缘变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的边缘。同时,在叶面长出无数白色小点,即分生孢子盘上大量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枯死。
②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附着在被害部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源。生长期产生分生孢子,遇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经1~2天即可萌发,进行再次侵染。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为害较重,直至收获均可被害。潮湿、多雨季节有利发病。
③防治措施。一是实行轮作,避免连作;二是清洁田园,扫除枯叶残叶,减少越冬菌源;三是从6月初开始,喷洒波尔多液(1∶1∶200~300),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发病严重时,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667米2用药量400克对水喷雾。
(4)山药叶锈病
①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6~8月份为害。病斑黄色,多角形,中心有黑色小粒点散生,后变成红白粉状小点,老斑暗褐色,可穿孔。严重时,在茎部和叶柄也有发生。最后,导致全株落叶枯死。
②发病规律。此病以菌丝在被害部位越冬,第二年分生孢子飞散蔓延传病。
③防治措施。一是与水稻进行2年轮作,可减轻病害;二是播种前进行种薯消毒,也很有效;三是发病后,应立即摘除病叶病株烧掉。
(5)根腐线虫病
①症状及为害。该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块茎中上部。生长期表皮组织先出现小的圆形、椭圆形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不规则形大斑。受害组织初为红褐色,后变为褐色腐烂,病斑凹陷,严重时病斑绕山药一周,地上茎枯萎死亡。土壤潮湿时,病组织感染腐生菌,加剧块茎腐烂。病轻时山药块茎仅表皮呈现褐色坏死斑点,于贮藏期条件适宜病斑继续扩展造成严重腐烂,后期病组织失水干缩,表皮龟裂,剥离表皮后可见大小不等的凹陷斑,此病不仅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影响种苗(山药栽子)贮藏。
②生活习性。该线虫属于转移性内寄生,易造成组织腐烂。线虫可在病组织中大量繁殖。卵内椭圆形,1龄幼虫在卵内,孵化后2龄幼虫开始侵染,块茎组织内存在世代交替现象。因此,线虫可在病种苗上随贮藏而越冬,作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来源。
③防治方法 。一是注意种薯消毒;二是用40%多菌灵400倍液浇灌。
(1)山药炭疽病
①症状。发病初期,在叶脉上产生略有下陷的褐色小点,不断扩大成黑褐色病斑,中部有不规则的轮纹,上面着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茎基部被害,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略向内陷,造成枯茎、落叶。
②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附着病株残叶和病苗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6月发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扩大为害,一直延至山药收获。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80%时,发病严重。
③防治方法。一是山药收获后,清洁田园,扫除病株残叶,集中烧毁或沤肥;二是栽植前,种苗经波尔多液(1∶1∶150)浸10~15分钟消毒处理,减少种苗带菌;三是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再喷30%特富灵可湿粉剂1500~2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7天一次,连续喷2~3次。
(2)山药斑枯病
①症状。罹病叶片,病斑呈多角形,直径6~10厘米,中心部褐色,边缘暗褐色,上生无数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
②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附在被害叶上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条件适宜,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器中溢出,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次侵染,扩大为害。秋季发生较普遍,苗期为害严重。
③防治方法。参照山药炭疽病防治。
(3)山药褐斑病
①症状。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厘米,黄色,边缘不清。后期病斑周缘变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的边缘。同时,在叶面长出无数白色小点,即分生孢子盘上大量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枯死。
②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附着在被害部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源。生长期产生分生孢子,遇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经1~2天即可萌发,进行再次侵染。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为害较重,直至收获均可被害。潮湿、多雨季节有利发病。
③防治措施。一是实行轮作,避免连作;二是清洁田园,扫除枯叶残叶,减少越冬菌源;三是从6月初开始,喷洒波尔多液(1∶1∶200~300),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发病严重时,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667米2用药量400克对水喷雾。
(4)山药叶锈病
①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6~8月份为害。病斑黄色,多角形,中心有黑色小粒点散生,后变成红白粉状小点,老斑暗褐色,可穿孔。严重时,在茎部和叶柄也有发生。最后,导致全株落叶枯死。
②发病规律。此病以菌丝在被害部位越冬,第二年分生孢子飞散蔓延传病。
③防治措施。一是与水稻进行2年轮作,可减轻病害;二是播种前进行种薯消毒,也很有效;三是发病后,应立即摘除病叶病株烧掉。
(5)根腐线虫病
①症状及为害。该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块茎中上部。生长期表皮组织先出现小的圆形、椭圆形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不规则形大斑。受害组织初为红褐色,后变为褐色腐烂,病斑凹陷,严重时病斑绕山药一周,地上茎枯萎死亡。土壤潮湿时,病组织感染腐生菌,加剧块茎腐烂。病轻时山药块茎仅表皮呈现褐色坏死斑点,于贮藏期条件适宜病斑继续扩展造成严重腐烂,后期病组织失水干缩,表皮龟裂,剥离表皮后可见大小不等的凹陷斑,此病不仅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影响种苗(山药栽子)贮藏。
②生活习性。该线虫属于转移性内寄生,易造成组织腐烂。线虫可在病组织中大量繁殖。卵内椭圆形,1龄幼虫在卵内,孵化后2龄幼虫开始侵染,块茎组织内存在世代交替现象。因此,线虫可在病种苗上随贮藏而越冬,作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来源。
③防治方法 。一是注意种薯消毒;二是用40%多菌灵400倍液浇灌。
一般要求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9-10℃后,即可定植。在中国蜀南及两广地区可在3月定植,四川在3月下旬至4月,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定植,东北5月上旬定植。
10月下旬至11月,茎叶全部枯萎时,开始收获块茎。块茎贮藏主要是保温防冻,适宜温度为2-4℃,相对湿度80-85%。可堆藏、埋藏或窖藏等。在温暖的中国南方和长江流域,可随收随上市。
扩展资料:
山药的营养价值:新鲜山药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高,尤其脂肪含量非常低,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2.4g/100g,同时含有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E)和丰富的人体所必需微量元素。新鲜山药作为日常菜肴的原料使用。
山药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抗酸解及酶解性,能阻碍普通淀粉的水解,延缓其在消化道中的水解速度,从而减缓餐后血糖效应。抗性淀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增加大肠内容物和排泄物,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增加大肠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等功能,故认为淀粉为山药有效成分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薯蓣 (百合目薯蓣科植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山药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作用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