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安全使用对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2021年我市农药管理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和省委、市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扎实推进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抓好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措施,确保2021年农药使用减量工作持续推进。 一、切实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把好准入关 重点审查经营人员相关专业技术水平、经营仓储设施设备和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促进农药等农资产品经营门店标准化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 二、依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把好质量关 一是督促全面建立进销货查验,依法建立销售台账,切实做到经销有台账、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有保证;二是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和属地管理原则,采取随机抽查、重点抽查和专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农药监督抽查力度;三是围绕农资经营集散地等重点区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强力推进执法办案,切实维护农药市场经营秩序。 三、持续开展减量增效行动,把好使用关 一是开展农药使用量定点监测和使用量调查,为农药使用量数据统计提供依据。 二是推进农药减量化工作,继续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和统防统治示范,积极争创国省绿色防控示范县、统防统治示范县和病虫防治示范组织建设,集成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高效药械、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减量增效技术,进一步提高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 三是开展“百县千乡万户”科学安全用药宣传活动,加强技术指导,推广精准高效施药、轮换用药、科学使用农药等技术,着力提升农户科学安全用药水平。 四是有序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严格经营单位和使用者的回收义务,建立回收台账,鼓励使用者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服务。 四、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好安全关 一是严格执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专柜销售、实名购买、可追溯管理制度,督促各农药经营单位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并重点突出安全设施、仓储条件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和检查记录;二是加强安全使用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安全用药宣传指导,加大农户培训力度,引导农民规范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执行禁限用高毒农药和安全间隔期规定,消除使用安全隐患。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遵循如下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治早、治小、治了”;2、能用农业措施防治的,不用化学防治;3、能用生物农药的,不用化学农药;4、能用低度农药的,不用高度农药;5、循环交替用药,防止产生抗性;搞好预测预报,及时发现病虫害。
农药最佳施用时间
1.选择害虫盛发期
害虫盛发期可以是卵孵盛期,可以是幼虫盛发期,也可以是成虫盛发期,究竟在哪个时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是要节制害虫的生活习惯,在最易杀损并能有效地节制损害时进行。如防治粘虫,在卵块孵化顶峰期喷药,虽对已孵化的幼虫防治效果良好,但对后期孵化的幼虫并不一定见效,而当幼虫2-3龄顶峰时喷施药剂,一次防治即可解决虫害问题。又如防治棉铃虫时,因为初孵幼虫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要钻进蕾铃内,若在幼虫2-3龄顶峰时再用药,则防治效果很差,而在卵块孵化顶峰期用药,其防治效果非常明显。水稻螟虫、斜纹夜蛾也一样。
2.选择天敌敏感期
在害虫天敌对药剂反应比较敏感的时期内,应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以保护天敌,维持田间生态平衡。
3.选择感病生育期
对于病害来说,易感病的生育期都是药剂防治的最佳适期。如苗期最易感染立枯病,可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或在苗期喷雾防治;再如花期也是病害侵染的顶峰期,应节制在开花期选用对路药剂重点进行防治。
4.选择杂草敏感期
施用除草剂通常应节制在杂草敏感期用药。对于以种子滋生的杂草,幼芽期和幼苗期对除草剂较为敏感,因此,这一时期经常是除草剂用药的适期。通常节制在播后苗前或杂草1-2叶期为好。当使用广谱灭生性除草剂时,如克无踪、草甘膦、农达等,应在杂草茂盛生长期较为敏感时用药,除草效果明显,并且持效期长。如果防除春季和夏季农田杂草,应在杂草盛发初期。
5.选择害鼠断食期
从有效节制害鼠度来说,毒铒的投放宜节制在鼠类断食阶段较好。多年试验证实,春季灭鼠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害鼠的冬贮食料耗尽,对毒铒的摄食相应较多;同时春季灭鼠还能够缩小基数,保护春播作物正常出苗和安全生长。
6.选择植物安全期
选择作物对药剂有较强抗性时喷施,免得引起作物药害。
7.选择安全间隔期
依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节制在安全间隔期内施药,免得农药残留超标,造成不良结果。
农药施用方法
1.选择合适的农药
农药的成分、理化性质、剂型都影响着药效的发挥,相同成分同等含量的不同剂型之间都会存在差异,各公司生产工艺和制剂生产能力高低不同,药效也会有所差异。
2.准确诊断病害
当前,病害的诊断多是靠经销商和农户的经验,因为经验的多寡,混淆真菌病害与细菌性病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当真菌、细菌病害混发时,众多农户一味定性为真菌或细菌病害,使用单一的药剂进行防治,如此诊治极容易错过病害的最佳防治时期,造成一些药剂达不到农户所希望的“一药多效、药到病除”的效果,就会产生药效不佳。
3.喷雾质量很关键
喷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药效的高低。目前一些地方使用常规喷雾器械,所喷出的雾滴过大,雾滴落于作物表面时会产生弹跳,约有50%左右的药液落在地面上,导致药效不能完全发挥。等量的药液如果雾滴中径缩小一半,所得的雾滴数目可增加8倍,药效也有大幅提高。
许多农户担心药液不能全部沾着在作物表面,便加大用水量,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提高药效,还会降低药效。因为作物叶片表面能附着的药滴有限,当喷洒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叶片上的细小雾滴就会聚集成大雾滴滚落,降低叶片上的农药量。
为了提高喷雾质量,有必要改良现有喷雾器械,减小喷片孔径,降低雾滴中径,喷药时喷头与作物保持20厘米以上的距离,形成良好的雾化效果,同时在喷药时加入助剂,可以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减少药液因弹跳造成的损失。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对于作物病害的防治,许多农民普遍的做法是“见病施药、重治轻防”。有农民表示,为了治疫病用过烯酰吗啉、甲霜灵、霜脲氰的单剂还有很多“特效药”,而且是在病害发生前用这类农药进行防治,每次用药都加入以上品种。这种“主动出击”的病害防治方式,在众多地方普遍存在。
一旦发现药效有所降低,就加大用量,长期单一使用某种药剂,势必会造成病菌过早产生抗性,病害大暴发时将面临无药可治的境地。应改变现有防治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选用农药品种,避免多种同一有效成分的制剂混用,建议轮换使用不同成分药剂并与保护性制剂混配使用,延缓抗性的发生。
5.农药混配要合理
当前,农户希望一次用药将所有病虫害问题解决,经常把不同类型、不同剂型的农药进行复配,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是二次稀释存在误区。正确做法是把要用的几种农药分别进行稀释,稀释完一种后倒入喷雾器再稀释下一种,依次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二次稀释在提高药效上的作用。
第二,在混配时不同剂型投药先后顺序影响药效的发挥。投药及肥料依次为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乳油,这样混配出来的药剂稳定性较好。
第三,药剂的酸碱度影响药效的发挥。混配不当容易出现酸碱中和的情况。如防治细菌性病害占有比例较大的铜制剂,与其他药剂混配后药液极易出现变色、沉淀等现象,轻者药效会减弱,重者会出现药害。
6.喷施农药时看温湿度
湿度、温度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如在露水未干的时候喷药,露水会稀释药液浓度。气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一般而言,气温在20℃~30℃范围内用药效果较好。
总之,一味寄希望于“特效药”是不理智的,“药到病除”的“神丹妙药”也是可遇不可求,为了提高药效,就需要从以上几点入手找到限制药效提高的因素,只有尽可能的排除不利因素,才能将农药的药效更好的发挥出来。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