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最早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开发,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
适用范围:蔬菜、小麦、水稻、棉花、果树。
防治范围:蚜虫科、飞虱科、粉虱科、叶蝉科等多种害虫,如甘蓝蚜、棉蚜、麦蚜、桃蚜、小绿斑叶蝉、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甘薯粉虱及温室粉虱等。
注意事项:喷雾时要均匀周到,尤其对目标害虫的危害部位。
搜一下:防治柑桔锈壁虱的用哪种农药效果好?
吡蚜酮作为杀虫剂出现,不但代表了一类全新的化合物,而且在作用方式上也独树一帜。吡蚜酮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水稻、棉花、果树及多种大田作物。吡蚜酮不具击倒效果,对昆虫也没有直接毒性。但昆虫一接触到该化合物,即立刻停止取食,而且停食不是由于拒食作用所引起的。用吡蚜酮处理后的昆虫最初死亡率很低。实际上,处理昆虫在因饥饿致死前仍可存活数日,且死亡率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关。实验室试验表明,在处理后3h内,蚜虫的取食活动可降低90%左右,处理后48h,死亡率可接近100%。利用电穿透图(EPG)技术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刻产生口针阻塞效应,并且是不可逆的,最终使其饥饿致死,此作用方式被称为口针穿透阻塞(blockageofstyletpenetration)。用桃蚜和棉蚜的点滴试验表明,其口针功能在取食一开始即被有效阻塞。假如供试蚜虫口针能穿透韧皮部,它能摄取汁液的时间也是极为短暂的。吡蚜酮对桃蚜具有活性的最低剂量是每头蚜虫1.2ng,超过这个剂量即立刻表现口针穿透抑制。喂饲试验表明,蚜虫取食含吡蚜酮浓度为300μg/L的食物,经5~10min即可产生口针阻塞。在植物中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既能用于茎叶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从毒理学角度来考察吡蚜酮,该化合物的特性实在令人兴奋,在正常使用下,在安全性方面不会发生任何问题。实际上,该化合物对哺乳动物毒性极低,对大多数的非靶标生物如节肢动物、鸟类和鱼非常安全。吡蚜酮在环境中可迅速降解,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仅为2~29d。吡蚜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土壤中的淋溶性很低,且在土壤使用后仅停留在浅表土层中,**水没有被污染之虞。
这个不好说,有的做过实验说噻虫嗪效果更长达到了30天,有的说吡蚜酮更持久,所以这个最终的药效时间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对待蚜虫和水稻稻飞虱,基本上就是这两个加上吡虫啉、啶虫胺了,这几个农药产品是卖的最好的,也是防治最有效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防治辣椒蚜虫,这两种方法最有效,持效期长,效果好
杀虫剂的种类很多,对害虫的作用各不相同,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胃毒剂
通过害虫的消化系统进入虫体,使其中毒死亡的药剂,主要用来防治以咀嚼式口器咬食、啃食、蛀食的害虫。
(2)触杀剂
同过接触害虫表皮或渗入虫体,使其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溴氰菊酯等。
(3)内吸剂
通过植物的叶、茎、根部吸收进植物体内,在植物体内输导、散布、存留,或产生代谢物,在害虫取食植物组织或汁液时,使其中毒死亡的药剂。主要用来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4)熏蒸剂
以气体状态通过害虫呼吸系统进入虫体内,使其中毒死亡的药剂。主要用来消灭苗木害虫和贮术场害虫,以及仓库种子害虫,如硫酰氟等。
(5)诱致剂
本身基本没有毒杀害虫的作用,但能引诱害虫前来,以便集中消灭的药剂,如昆虫性引诱剂、糖醋液等。
(6)拒食剂
害虫取食后能破坏其正常生理机能,消除食欲,以致饥饿死亡的药剂,如拒食胺等。
(7)不育剂
害虫经过取食或接触一定剂量后,可以使害虫所产的卵不能孵化的药剂,如六磷胺、喜树碱等对家蝇有显著的不育效应。
(8)昆虫生长调节剂
通过扰乱昆虫正常生长发育,使其生活能力降低或死亡的药剂,如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除虫脲等。
碱性的
吡蚜酮持效期更长。吡蚜酮残留时间1个月以上。噻虫嗪在蔬菜上的残留期一般为7至10天。在番茄、辣椒、茄子等作物的安全间隔周期一般为3天左右;黄瓜的安全间隔周期一般为5天左右;马铃薯、节瓜(甘蓝)的安全间隔周期一般为7天左右;小麦的安全间隔周期一般为14天左右。噻虫嗪,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其对大多数害虫的防治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已登记的其它新烟碱类除虫剂,它不仅具有触除、胃毒和内吸作用,能被植物的根、茎、叶快速吸收,并在木质部向顶传导,而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除虫谱及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噻虫嗪的内吸传导作用最强,触除活性次之,并有一定的渗透性。由于它在植物和土壤中的代谢缓慢,所以具有较长时间的生物活性,土壤持效期可达90 d,耐雨水冲刷。噻虫嗪除用作叶面喷雾外,还用于种子和土壤处理,但以种子处理效果最佳,灌根施药持续效果更长,且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天敌。叶面和土壤施用的用药量为10至200效成分克/公顷,种子处理的用药量为39至299有效成分克/100kg (种子)。由于噻虫嗪施药方式多样,所以它不但防治地面害虫,而且可以防治**害虫。噻虫嗪广谱、高效,可用于防治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等,如蚜虫、粉虱、木虱、烟粉虱、稻飞虱、蓟马、稻蝽、长蝽、牧草盲蝽、粉蚧、蛴螬、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苹花象甲、稻象甲、黄条跳甲、步甲、向日葵叶甲、金针虫,苹果蠹蛾、潜叶虫、斑潜蝇和线虫等。另外,噻虫嗪也可用于动物和公共卫生领域,防治苍蝇等。噻虫嗪还有一个其他除虫剂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它可以激活植物抗逆性蛋白,使作物茎杆和根系更加健壮,使植株健壮生长。因为噻虫嗪有较大的水中溶解度,所以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良好,特别在干燥的土壤环境中,其生物活性明显优于对照 (如吡虫啉等)。在土壤特别干旱时,甚至涕灭威在防治蓟马时,效果也不及噻虫嗪。
我的家乡是潍坊安丘市,这里的柘山镇有"花生之乡"之称,号称万亩花生田,确也不错。因此镇位于市内最高峰摘月山脚下,山岭地较多,比较适合种植花生,红薯,芝麻等较耐旱作物。这些年来,大家都习惯花生地里套种芝麻,以生产花生为主,芝麻为辅,一高一低,可充分利用空间,对花生的产量影响不大,同时又收获了芝麻,可以说是很不错的套种模式。但今年却不甚理想,凡是套种的芝麻,大都出现了黄花叶,这是咋滴了呢?那我们就先从花生套种芝麻开始说起吧。一,花生地里如何套芝麻像我们这个地方,大家差不多都是在春花生出苗后,沟内进行一次划锄,然后在5月上旬按照2–4行或者是3–6行花生播种1行芝麻的方法套种。不能播种过早或过晚,早了地温低,发芽慢,容易造成烂种与缺苗,即使出了苗也会因气候条件而生长不好。播种过晚,不仅延迟了收获期,更主要的是芝麻不能在高温季节里生长,因此而造成产量的下降和影响种子质量,因为芝麻是喜温的作物。通过这多年的套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当芝麻蒴果转黄,开始落叶时,然后在离地面3–7厘米处割断,然后晒个3–5天就可以脱粒了。而此时的花生尚未成熟,又不影响花生的收获,可谓一举两得。但是今年的芝麻却出毛病了,大面积的套种芝麻出现了黄花叶的问题。其实这种现象在去年也发生过,不过数量少,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以为是根系腐烂或者是被**害虫危害所致,但今年花生套种的芝麻大面积的出现此问题,而且还发现并非根系的问题。同时大家发现,在花生田附近播种的芝麻同样出现黄花叶现象,但远离花生田的芝麻却没有出现黄花叶现象,大家这才重视起来。为什么套种的芝麻会出现黄花叶的问题呢?难道是与花生有关?为什么往常年不多见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展开探索之旅。二,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那三个问题呢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花生套种的芝麻会出现黄花叶?芝麻出现黄花叶这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是芝麻病毒病的初步表现,这仅是在6月份的这个时间段,也就是芝麻苗期的最初表现,到了7月的中旬,下旬就会越来越严重。叶片就会卷曲,形成花叶,病株的顶端下垂,不能结蒴或很少结蒴,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其实芝麻病毒病在我国的芝麻产区普遍发生,但局部地区发生重,是近几年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在芝麻的苗期和生长的中后期都可发病。芝麻病毒病在田间的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黄花叶,普通花叶和皱缩花叶三种症状。现在说第二个问题,是否与花生有关?一般年份以黄花叶零星发生,但是周围有花生或者是十字花科作物等,黄花叶病毒病呈加重趋势。仅有这些易发作物的存在并不能引起芝麻黄花叶病毒病普遍发生,罪魁祸首是一一蚜虫,这个传毒高手的存在。蚜虫是芝麻病毒病的传播载体,花生条纹病毒,花叶病毒能通过桃蚜传播到芝麻上。因此说来,芝麻的黄花叶病毒病与花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为什么往常年发生的少呢?其实芝麻黄花叶病毒病每年几乎都有发生,只不过是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如常年不换种,病毒病累积严重,今年又加上我们这里进入5月下旬至今,出现了高温干旱的天气,蚜虫大量发生,这才导致了芝麻黄花叶病毒病的爆发。有大量实例证明,凡是蚜虫发生重的年份或季节,不单单是芝麻,如花生,玉米,及很多蔬菜等,都会呈现病毒病流行的趋势,这与蚜虫的发生高峰期相吻合。了解了芝麻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病原因,那么就该进入最为关键的环节了。三,如何防治芝麻的黄花叶病毒病呢说实话,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很难有哪种药物可以治愈病毒病,也仅可以抑制病毒的生长。作物病毒病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1,发病的芝麻可以喷施病毒A,或者是植病灵,或者是抗病毒活水剂,进行叶面喷施,隔10天左右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这仅可抑制病毒,但得先消灭传毒高手一一蚜虫。2,首先得先解决蚜虫,用吡虫啉,啶虫脒,螺虫乙酯,吡蚜酮,菊酯类农药等喷雾干掉蚜虫。也可以同抑制病毒的药物混用,同时追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3,最后就是准备第二年的事情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别再同花生邻作或间作套种了,适时晚播,可避开蚜虫迁飞的高峰期。俺治不了还躲不了你吗?再就是该换换种子了。从这几年的种植情况来看,豫芝4号,豫芝6号,中芝8号,冀芝1,2,3号等比较高产,也较抗病毒病,建议大家可试一下。并且在播种前充分晒种1–2天,可打破休眠,并有杀菌作用。然后用55℃的温水烫种10–15分钟左右,或者是用多菌灵拌种,充分搅拌均匀,晾干后播种,可以有效杀灭种子所带的病菌和预防土壤内的病原感染。总之,芝麻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除与种子有关外,更与蚜虫有绝对的关系,还与花生套种或邻作有关,但最大的关系非蚜虫莫属,它才是芝麻黄花叶病毒病的传播者,罪魁祸首也。治住了蚜虫,也就防治好了芝麻黄花叶病毒病的绝大部分。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