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顶腐病 这个病分两张类型,注意实际拿芯烂处叶子闻下。有臭味的是细菌性的,没臭味的是真菌性的。真菌性的可以用三唑类药,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药防治。细菌性的可以用噻菌铜或噻森铜或喹啉铜等药喷雾防治,加入磷酸二氢钾一起,效果更好,5-7天左右一次,连续喷雾防治2-3次。
生,但机率不大,主要是虫害和红蜘蛛。
咪鲜胺防治玉米褐斑病效果一般,玉米褐斑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叶片上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叶片的病斑处呈干枯状。 可以用丙环唑,已唑醇,戊唑醇,三唑酮,氟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加磷酸二氢钾加有机硅喷雾,间隔7天连续喷施一次。
玉米白化苗是玉米出苗后表现为白色现象。白化苗是一种遗传上的分离现象。因为白化苗不能形成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靠种子的养分生存,所以,后期多数会死掉。在生产中遇到应及时拔除。
玉米地用了氯吡嘧磺隆后茬不能种大葱。
氯吡嘧磺隆适应作物非常广泛,可用于小麦、玉米、高粱、甘蔗、番茄、红薯、干豆、草坪和观赏作物,可用于住宅附近,同时其对恶性杂草香附子特效,且能防除部分阔叶杂草。
使用方法:
在玉米上的应用:
在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35克/公顷下,氯吡嘧磺隆对玉米田常见杂草苍耳、鸭跖草、反枝苋、香附子等的鲜重抑制率均在90%以上,但对禾本科杂草基本无效,且与对照药剂烟嘧磺隆有很大的互补性。
氯吡嘧磺隆对玉米田部分常见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并对大部分玉米品种无害,推广应用前景较好。玉米田可与烟嘧磺隆、氟嘧磺隆、莠去津、溴苯腈、麦草畏、唑嘧磺草胺等混用。不推荐玉米苗后与2,4-滴、2甲4氯等除草剂混用。
在高粱上的应用:
高粱苗后2叶期到抽穗前,杂草2至4叶期施药。用药量50%WP72至140克(有效成分36至70克)/公顷。高粱田可与莠去津、溴苯腈、麦草畏、唑嘧磺草胺等混用。
在番茄上的应用:
氯吡嘧磺隆在番茄生长期也可以喷雾施用。氯吡嘧磺隆对番茄田香附子、野苋菜、马松子、铁苋菜等阔叶杂草和莎草防除效果好而且药效持久。在番茄田杂草2至4叶期用75%氯吡嘧磺隆WDG喷雾除草,推荐每亩用制剂4至8克。
在春小麦上的应用:
推荐使用75%氯吡嘧磺隆WDG的使用量为75至90克/公顷(有效成分含量56至67克/公顷)于春小麦3至5叶期茎叶喷雾,对密花香薷、薄蒴草、藜、冬葵等杂草的防效均可达80%以上。
在红薯上的应用:
75%氯吡嘧磺隆WDG对红薯田阔叶杂草和香附子等莎草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红薯无害性高,对红薯产量没有影响,能够达到一定的增产效果。因此,可以在红薯田使用氯吡嘧磺隆,建议供试药剂在杂草2至4叶期喷雾处理,从综合效果和用药成本考虑,推荐有效成分含量为45至60克/公顷。因各地杂草的种群差别较大,种植情况有异,应再进一步试验,并进一步观察对下茬多种作物的影响,再进行推广使用。
在甘蔗上的应用:
氯吡嘧磺隆是目前唯一对甘蔗无害又能彻底根除甘蔗田香附子的优秀苗前苗后除草剂,主要特性是用量低、药效高、对阔叶草和莎草科杂草有特效。
在草坪上的应用:
酮脲磺草吩酯+甲酰氨基嘧磺隆+氯吡嘧磺隆,是一种新型的芽后除草剂,具广谱除草作用,帮助草坪和高尔夫球场管理者选择性地清除莎草等某些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独特的混配试剂免除了将多种产品进行混合的麻烦,为杂草防控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无需对多种产品进行桶混,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该产品对55种禾本科及阔叶杂草有效,包括马唐、黄色和紫色莎草等。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被白粉病侵染后,在发病早而且重的情况下,严重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叶数,成穗率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病害症状:小麦从幼苗到成株,均可被小麦白粉病菌侵染,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层。病部最初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莓斑,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整个叶片,霉层增厚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分生孢子)。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灰色乃至褐色,井散生黒色颗粒。在初期被害叶片霉层下的组织无显著的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褪绿、变黄乃至卷曲枯死,重病株常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
发生规律:小麦白粉菌是专性寄生菌。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植株上后,遇到适宜的条件即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并产生较细的侵入丝,直接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初生吸器形成后,即向奇主体外长出菌丝。菌丝扩展到一定程度后,在菌丝中心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病菌在其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丝上形成闭质売。
小麦白粉病的越夏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度过夏季。另一种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白粉菌有性时期产生的闭囊壳可通过侵染自生麦苗在病害循环中起作用。凡夏季最热一句的平均气温在24℃以下的地区,白粉菌可在自生麦苗上以无性分生孢子顺利越夏,在病菌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秋苗发病较早、较重,离越夏区远的地区则发病较晚、较轻或不发病,秋苗发病后病菌一般均能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后的病菌在春季先在植株的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严重时可引起穗部发病。
小麦白粉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菌源、品种抗病性温度、降水量、日照和栽培条件。
1、菌源菌源是病害发生的基础。白粉菌的越夏和越冬菌源的多少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程度。
2、品种的抗病性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种植面积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3、温度主要影啊越冬和越夏菌源的多少、始病期的早晚,潜育期的长短和病情的发展速度以及病害终止期的早迟。
4、降水量在北方降水较少的地区,降水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而在降水多的地区,降水过多特别是连续降水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不利。
5、日照小麦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对直射阳光很敏感。在发病期间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重:反之病害轻。
6、栽培技术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施肥、灌溉、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等栽培技术有关。不同生态地区制约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各不相同。
防治方法:采取以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控技术。
1、选种抗病和慢病品种根据各麦区的生态特点,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和慢病小麦品种。
由于小麦白粉菌群体快速变异和寄主的定向选择,大面积单一种植抗病品种很容易导致抗病性丧失。因此,在推广种植抗病品种时要注意品种合理的布局和多样化。在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等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的地区,应选择种植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
2、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在小麦白粉病越夏区及其邻近地区,采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可有效控制苗期病害,减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小麦锈病、散黒穗病等其他病害。选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按种重003%(有效成分)的剂量拌种,或用2%皮唑醇悬浮种衣剂1:14稀释后按1:50进行种子包衣防病效果均较好。
3、合理施肥在施用基肥时,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适当增加磷.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在追施拔节肥和穗肥时,要适当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黄淮海地区基肥亩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中氮高磷低钾复合肥25–30千克,拔节肥和穗肥每面分别追施尿素15–20千克和4-5千克:长江中下游地区基肥亩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中氮高磷低钾复合肥15-25千克,拔节肥每亩追施尿素8–12千克。在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块,可酌情不施或少施拔节肥和穗肥,以免贪青晚熟,加重白粉病为害。
4、适期播种根据当地品种特性,气候特点和肥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播期和播量,避免早播、晚播以及播种密度过大。黄淮海地区适宣播期在10月上旬至中句,亩播种量为8-10千克: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适宜播期为10月底至1月上旬,南部适宜播期为11月上句至中句,亩播种量为9-10千克。
5、消灭自生麦苗秋播前尽量清除田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田间的自生麦苗可结合秋播耕地清除,尤其是要在秋播前铲除场院中的自生麦苗。
药物防治:春季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应结合病害预测预报,及时喷药防治。在小麦孕穗至扬花期当病茎率达15%–20%或病叶率5%–10%时,选用20%烯肟菌乳油、15%氯啶菌酯乳油、10%苯醚菌酯悬浮剂、20%烯肟菌胺悬浮剂、20%菌酯悬浮剂、25%菌酯悬浮剂等,每亩5–10克(有效成分),对水30–50升喷雾,根据田间病情和天气情况喷药1-2次。也可选用25%丙环唑30–35毫升(有效成分5-8毫升),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克(有效成分5–8克)、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0–15克(有效成分4-6克)等,对水30–50升喷雾,重病年份或地块15天后可再喷1次。每亩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50克(有效成分28–33克)或44%己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喷雾,间隔期7–10天,连续使用2–3次,防治效果也较好。
由于小麦白粉菌已对三唑类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因此,在小麦白粉病防治中,应将三唑类杀菌剂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轮换使用,以避免病菌抗药性的迅速发展。在病害需要防治2次的地区或地块,三唑类杀菌剂和其他类型的杀菌剂各使用1次,效果更好。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