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病斑淡黄色水渍状不同规则形,透过叶鞘入侵茎杆,软化溃烂,发粘有特殊臭味。原因,1.种子不抗;2.土壤带菌;3.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排水不畅加重发病。选用氢**铜、辛菌胺、农用链霉素+磷酸二氢钾喷雾防治,间隔5-7天再防治一次。。
玉米生长中期,尤其是喇叭口期,一些地区的玉米田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玉米叶鞘处出现腐烂现象,并能闻到 一种腐败臭味。以后茎部逐渐形成浸溃状病斑,并迅速蔓延,致使茎部腐烂缢缩,植株倒折枯死,这种现象叫茎腐病。玉米茎腐病是由细菌为害引起的。病源细菌可以从伤口、气孔、叶鞘侵入植株体内。当气温高、湿度大、雨后天气潮湿闷热时发病较重。据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观察,田间气温30℃左右时开始发病,34℃发病最盛,从出现病症到病株倒折约需3天。当气温降至26℃时,发病减缓,从发病到病株倒折约需9天。湿度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或灌溉后3—5天(相对湿度达70%)容易发病。另外,密度过大,田间郁闭重,大量追施未发酵腐熟的饼肥,或者将肥料追施在茎基根部及机械掸伤处等,都会加重发病程度。 防治茎腐病的方法是:发病初期剥去茎基叶鞘,降低茎秆表面温度,阻止病菌向茎部扩展。如果病菌已侵入茎部, 茎腐面积较大,则可用硫磺浆涂茎。硫磺浆的配制方法是: 硫磺150克,骨胶30克,水300克。涂茎时要先剥去叶鞘,然后涂抹。此外,用5—10倍的石灰水涂茎,也能控制病害的发展。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病。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浸染茎秆和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降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或暴雨后骤晴,田间湿度大,病菌侵茎率高;害虫发生严重、地势低洼等也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玉米茎腐病是细菌引起的病害。病原细菌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在田间病菌随气流和风雨传播蔓延。病菌主要从伤口和叶鞘间侵入。气温28~30℃,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温度34~35℃,病害扩展最快,气温下降至26℃以下时,病害即停止发展。华北地区玉米连作,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多雨,潮湿闷热,叶鞘积水,最有利于病菌侵染,所以夏玉米多发病。低湿黏土地,氮肥过多,植株生长柔嫩,或者过多追施未腐熟的肥料,灼伤茎基部,以及中耕松土造成机械损伤等,均会加重发病。防治方法:及早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水、培土,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防治害虫,减少伤口;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77%氢**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
玉米烂心防治方法
常见的虫害有玉米蓟马、玉米螟、瑞典蝇等,常用的有效药剂是:2.5%菜喜、30%啶虫脒、10%吡虫啉,但是对这三种虫子都有效的药剂是“菜喜”(有效成分是2.5%的多杀霉素)。
由于虫害造成伤口后,极便于细菌侵入,出现了心叶畸形、断裂、外缘以及尖端腐烂病,伴有浓重的臭味,这是典型的细菌性病害。在治虫的同时加入“农用链霉素”,早晚喷药,重点喷施心叶处,5~7天一次,连续2次即可。
药害引起烂心。有些药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烂心。所以用药后,在检查效果的同时,及早发现药害,正确解救,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
这是返祖现象或病害导致的畸形。
玉米祖先是雌雄同花,由于长期环境影响,变为雌雄同株异花,有的外界环境适宜,特别在短日照条件下,会出现返祖现象,这种情况无需防治。
如果是由于病害导致的,建议提前预防病害,及时使用杀菌剂。
供您参考
感谢您的好评
1.雨量 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如在北京地区,凡是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严重,因为此时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2.植株生育阶段 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很少发生茎枯病,这是由于植株在这一生长阶段对病菌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较好的发病条件,就大量发病。3.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 这是由于在连作的条件下,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玉米顶腐病,分为细菌性病害和镰刀菌性病害。
镰刀菌主要是蓟马,蚜虫危害感染,受害病株叶基部腐烂,内部心叶扭曲,茎基部有褐色病变。
细菌性由于害虫危害受雨水,露水等侵袭受害,叶基部有水侵状腐烂,有臭味有粘液。多发生雨后,低洼,高温高湿地块。
播前拌种,用百菌清,多菌灵,甲拖等拌种。
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喷雾防治,同时加入芸苔素和微肥促进植物生长。
也可用烯唑醇,链霉素,腐殖酸铜,加微肥加芸苔素防治。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使用,希望对您有用
?如果您感觉对您有用,不妨点一下采纳,您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玉米棒在玉米杆上发霉是病害: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造成。简介玉米穗腐和粒腐病在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串株镰刀菌(F.moniliforme)青霉菌(Penicilliumspp)曲霉菌(Aspergilllus spp)、枝孢菌(Cladosporium spp)、单瑞孢菌(Trichothecium spp)等近20多种霉菌浸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Aflavus)不仅为害玉米等多种粮食,还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 为害症状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蓖的菌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发病规律病菌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浸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 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流行,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较重发生。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升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防治方法①实行创作,清除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进早熟,注意虫害防治,减少伤口浸染的机会。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充分晒干后入仓贮存。②药剂拌种及药剂防治,参照玉米干腐病的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在根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区,应采用含杀菌剂的种衣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处理,或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对于镰刀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也可以用卫福拌种剂直接拌种。对于腐霉菌根腐病,则应选择杀卵菌药剂,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绿亨1号拌种剂等药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