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叶片病害
黄瓜叶片病害
黄瓜叶片病害
(1)黄瓜霜霉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黄色小斑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至深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病情由植株下部逐渐向上蔓延,茎、卷须、花梗等均能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健壮植株,采用地膜覆盖,合理浇水,加强放风管理,控制田间温、湿度,特别要防止叶片结露或产生水滴。设施栽培可采用高温闷棚法控制发病,具体做法是:在霜霉病发生初期,于晴天中午密闭大棚,使棚内温度上升至45℃,维持恒温2小时,隔7~10天再处理1次,闷棚前须浇透水,闷棚后须大放风。
发病初期,选用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0~25克/亩,或52.2%霜脲氰·恶唑菌铜可湿性粉剂60克/亩,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亩,或25%嘧菌酯悬浮剂30~50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设施内可用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或烟雾剂熏治。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2)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叶面产生圆形白粉斑,后逐渐扩大到叶片正、背面和茎蔓上,病斑连成片,整叶布满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有时病斑上产生小黑点。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设施内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发病初期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40毫升/亩,或25%嘧菌酯悬浮剂30~50克/亩,对水喷雾。间隔7~10天,视病情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3)黄瓜灰霉病病菌多从开败的花侵入使花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进而向瓜条侵入。花和幼瓜的蒂部初为水浸状,逐渐软化,表面密生灰绿色霉,致果实萎缩、腐烂,有时长出黑色菌核。叶片被害一般由落在叶面的病花引起,并形成大型的枯斑,近圆形至不整齐形,表面着生少量灰霉。烂瓜和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腐烂。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散湿;清除病株残体,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及病花;发病初期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克/亩,或40%略霉胺可湿性粉剂57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4)细菌性角斑病初为水渍状浅绿色斑点,渐变淡褐色,背面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中部干枯脆裂,形成穿孔。潮湿时病斑上溢出白色或乳白色菌脓,不同于霜霉病。果实和茎上染病,初期也呈水浸状,严重时溃疡或裂口,溢出菌液,病斑干枯后呈乳白色,中部多生裂纹。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种子用1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设施栽培时采取地膜覆盖、膜下浇水、小水勤浇等灌溉措施,并进行合理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发病初期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克/亩,或77%氢**铜可湿性粉剂200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可以选用百菌清、可杀得、瑞毒霉、杀毒帆、多菌灵、雷多米尔等药剂进行防治。 防治措施:一是加强田间管理,防止高湿;二是无土育苗或对土壤消毒;三是高温闷棚或喷粉尘熏烟等,如45%百菌清烟剂熏8-10小时;四是提高抗病能力:叶面上喷施0.16%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0.2%白糖水;五是病害严重时可采用高温闷棚法:根据天气预报,选择连续2天以上的晴天,第一天中午将主蔓生长点落下,以防烤伤,然后浇水,第二天10点闷棚,棚内温度达到45-46℃(过高要遮阳),90分钟后逐渐放风降温,最后控制在25-28℃。这样既能杀死病菌,又能控秧保瓜,闷棚后再增施叶面肥,效果更好。六是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精可湿性粉剂500倍和6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温室黄瓜的种植,由于温室环境条件适宜,加上黄瓜叶大、薄,易感病,因此黄瓜叶部病害的发生是非常普遍的。下面以霜霉病和白粉病为例进行介绍。
(1)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华北、东北和沿海地区较严重,温室黄瓜更是霜霉病的重灾区,发病重者会导致全军覆没。
霜霉病幼苗利成株上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也能受害,在叶背上长出紫灰色霉,后期变黑色,叶面为淡褐色斑块,严重时全叶变为黄褐色,干枯卷缩。
黄瓜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菌。菌丝无隔膜,在细胞中间的间隙蔓延,以吸盘伸入寄主的细胞内吸取养分,孢子囊为椭圆形,先端有乳头状突起,孢子囊能产生6~8个游动孢子,湿度大时其活动能力强,再侵染的机会增多。
空气相对湿度在83%以上时,经4小时就可产生孢子囊,最适宜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1~24℃,以16~22℃为最适。
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控制环境条件,避免低温高湿,在必要时也要采用化学防治。即:百菌清75%可湿性粉500~800倍液喷雾;50%的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效果均很好。
(2)黄瓜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表面,呈白粉状,环境适宜时粉斑迅速扩人并连成片,边缘为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上面布满粉末状的白霜,严重时叶片枯黄。
黄瓜白粉病的病原为二孢白粉菌,属于囊菌纲白粉菌目。分生孢子大小差异很大。当气温上升到16℃以上时,既有较高的温度,又有一定的湿度,白粉病就会大发生,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均适宜于白粉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除加强温室控制外,可用硫磺粉熏蒸,效果非常明显。但千万不要采用硫磺与锯末混合燃烧的方法,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硫磺燃烧而产生有害气体SO2,而应选用正规的恒温硫磺熏蒸器。也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或多菌灵50%可湿性粉600~800倍喷叶。
黄瓜叶枯病防治方法
施足基肥,雨后及时排水,株行间通风透光。
(1)留种与种子处理: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
(2)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地栽培棚内,及时清理沟系,防止雨后积水,适时通风换气,肥水管理采取轻浇勤浇,浇水施肥应在晴天的上午,并及时开棚通风降湿。
(3)茬口轮作:提倡与非葫芦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4)清洁田园:在病害盛发期及时摘除病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供参考!
一、霜霉病
当温度达到15—28℃,相对湿度大于80%的条件下易发此病;棚室温度较低,浇水过多,植株生长旺盛,田间郁闭以及连阴雨天气会造成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发病初期可用25%瑞毒霉800倍液,或64%杀毒矾400倍液,或72.2%普力克8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3—6次。如霜霉病暴发,难以控制,可以考虑高温闷棚法(前提是黄瓜的植株一定要健壮),选择晴天的早晨浇水,增加室内湿度,以提高植株耐高温能力,密闭棚室使室温升高到45℃左右,保持1.5—2小时(从43℃开始计时),之后降温。闷棚后,植株和幼瓜受高温影响,生长会受到一定限制,为使其尽快恢复生长势头,可追施速效性肥料,或叶片追施糖氮液补充营养。
二、枯萎病
当温度在24—30℃时病害发展较快,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浇水过多、**害虫多、根部伤口多等条件下极易发病。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进行药剂灌根,发病较重植株立即拔除并在病株穴内施药,防止流水及中耕而造成的病原菌的扩散。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400倍液等药剂灌根,每株用药液250克,10天灌1次,连灌2—3次。同时,在进行中耕、整枝、打药、摘瓜等农事操作时不要伤及根系和茎蔓,以防止病菌通过伤口感染植株。
三、白粉病
田间郁闭、植株徒长条件下易发病。发病初期可用农抗120,或40%杜邦福星20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四、细菌性角斑病
田间湿度大、降雨多、通风不良条件下易发病。发病初可用DT杀菌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600—800倍液喷雾,5—7天喷1次,连喷3—4次。
五、疫病
当遇到高温多雨、田间湿度的条件时易发病。发病初期可用
25%瑞毒霉800倍液,或72.2%普力克400—600倍液喷雾,5—7天喷1次,连喷3—4次。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