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建议溴菌腈或者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或者己唑醇或者咪鲜胺锰盐或者咪鲜胺(注意丙环唑,咪鲜胺或者咪鲜胺锰盐用量多了抑制生长)或者二氰蒽醌或者吡唑醚菌酯等等。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交替使用农药成分,不要连续使用一样的农药成分。这是植保原则。
黄瓜泡泡病,先在叶正面产生鼓泡,致叶片凹凸不平,背面凹处呈白毯状,不见附生物,正面泡顶处,先呈褪绿色,后变黄色或灰黄色。此为生理病害,病因暂还不明。该病与气温低、日照少及品种有关。凡阴雨时间长、光照不足、突然放晴,温度突然升高;或长时间阴天,晴天升温后浇大水等易发此病。可补施二**碳,增加光照,喷施氨基酸液肥恢复正常生长。
的地方规定
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病较重,贮运期的瓜条也会发病。叶片受害时,初期出现水浸
状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病斑,淡褐色,病斑周围有时有黄色晕圈,叶片上的病斑较多时,
往往互相汇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块。干燥时,病斑中部易破裂穿孔,叶片干枯死亡。后期病斑
上出现许多小黑点,在潮湿时有红色粘稠物溢出。瓜条发病时,表面形成淡绿色圆形凹陷病
斑,病斑近圆形,病斑中部有黑色小点,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粉红色粘稠物。在干燥情况下
病斑处逐渐干裂并露出果肉。嫩瓜不易感病,病害多发生在大瓜或种瓜上。茎部受害,在节
处产生不规则黄色病斑,略凹陷,有时流胶,严重时从病部折断。叶柄上形成长圆形病斑,
稍凹陷,初呈水浸状,淡黄色,以后变成深褐色。病斑环茎或叶柄一周时,病斑以上部分即
枯死。
发病条件 黄瓜炭疽病病菌以菌丝体和拟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菌丝体也
可潜伏在种皮内越冬。冬季温室也为病原菌越冬提供了重要场所。翌年春季环境条件适宜时,
越冬后的菌丝体和拟菌核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通过种子调运可造成病害的远
距离传播,未经消毒的种子播种后,病菌可直接侵染子叶,引发病害。寄主发病后,病部产
生分生孢子,借助雨水、灌溉水、农事活动和昆虫进行传播,引起再侵染。分生孢子萌发适
温22~27℃,病菌生长适温24℃,8℃以下,30℃以上停止生长。发病最适温为24℃,潜
育期3天。低温、高湿适合本病的发生,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低于60%,病势发展缓
慢。气温在22~24℃,相对湿度95%以上,叶面有露珠时易发病。土壤粘重,排水不良,
偏施氮肥,保护地内光照不足,通风排湿不及时,均可诱发此病。
宁南霉素。最好的方法是加强营养。
黄瓜炭疽病是半知菌亚门真菌,葫芦科刺盘孢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病症
黄瓜炭疽病从幼苗到成株皆可发病,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上有橙黄色点状胶质物,茎部发病,近地面基部变黄褐色,渐溢所,后折倒。成叶染病,病斑近圆形,直径4---18毫米,灰褐色至红褐色,严重时,叶片干枯。茎蔓与叶柄染病,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接,绕茎一周,植株枯死。瓜条染病,病斑近圆形,初为淡绿色,后成黄褐色,病斑稍凹陷,表面有粉红色粘稠物,后期开裂。
发病特点
病菌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盘,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助风雨、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引起再侵染。种子调运可造成远距离传播。田间发病适温在20~27℃,病菌最适生长温度24℃,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叶片有露珠时有利于发病,适宜的温湿度潜育期仅需3天。土壤粘性、排水不良、偏施氮肥、保护地光照不足、通风不及时的瓜地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炭疽病多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生,发病盛期在5~6月和9~10月。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