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蜂囊状幼虫病
【防治】
1.方法是用水把花粉发散、加糖,要发酵一晚也行,发13公分左右口径小碗一碗花粉,加病毒唑针剂3支,头孢胶囊3粒,一次可喂10-15脾蜂,吃完再加第二次,加在巢框梁上,和春繁喂花粉一样操作。
2.因为中囊往往会和欧幼,或者其它细菌性烂仔一起发作,所以治病毒的药和治细菌的药需要一起使用。
3. 这样喂4次后,脾上一般就不再有病虫,如果见到封盖子成片,蜂量逐渐增加,病也就基本好了,我有群花了比其它群多一倍的时间喂药,才基本好了,这个是比较顽固的情况。
4.喂药的时候能做到关王,换箱,换脾,当然就效果最好了。因为中囊病毒是经过工蜂在传染,没被感染的工蜂去清理病虫,就被感染了,然后它又去采集,或者喂幼虫,就又感染更多的幼虫,更多的工蜂清理,感染就越来越多。如果关王断子,再加换脾,工蜂不再清理病虫,不再抚育新的幼虫,不再有幼虫发病,就切断了传染链条,喂药后,清理了工蜂体内病毒,然后再放王重新育子,就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
【防治】
西方蜜蜂上欧洲幼虫腐臭病一般不甚严重,通常无需治疗,多数蜂群可自愈。而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常十分严重,严重影响春繁及秋繁,而且病群几乎年年复发,难以根治。但由于病原对抗生素敏感,病群的病情用药物较易控制。需注意的问题是,要合理用药,严防抗生素污染蜂蜜。
⑴预防方法
①选育对病害敏感性低的品系;
②换王,打破群内育虫周期,给内勤蜂足够时间清除病虫和打扫巢房;
③病群内的重病脾取出销毁或严格消毒后再使用。
⑵施药防治
①抗生素糖浆配制常用土霉素(10万单位/10框蜂),或四环素(10万单位/10框蜂),配于饱和糖浆内喂病群,但易造成蜂蜜污染。建议配制含药花粉饼或抗生素饴糖喂饲。含药花粉的配制:上述药剂及药量,将药物粉碎,拌入适量花粉(10框蜂取食2~3 d 量),用饱和糖浆或蜂蜜揉至面粉团状,不粘手即可,置于巢框上框梁上,供工蜂搬运饲喂。
②抗生素饴糖配制224 g 热蜜加544 g 糖粉,稍凉后加入7.8 g 的红霉素粉,搓至硬,可喂50~60群中等群势的蜂群。重病群可连续喂3~5次,轻病群5~7 d 喂1次,喂至不见病虫即可停药。
1.柳叶蜂是猖獗发生的一种食叶性害虫。成虫体土黄色,有黑色斑纹,翅脉多为黑色。卵椭圆形,黄白色。柳树普遍发生,专门潜食叶片,形成虫瘿。
产卵于柳叶组织内,幼虫孵化后就地啃食叶肉,受害部位逐渐肿起,最后形成“瘤状”虫瘿。虫瘿以叶背面中脉上为多,严重时虫瘿成串。带虫瘿叶片易变黄提早落叶,影响植株生长。
防治方法
【阿维·灭幼脲】20ml+【瑞功】30ml +【葉脉动】20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
2.柳蓝叶甲
成虫近圆形,深蓝色,具金属光泽。幼虫灰褐色,全身有黑褐色凸起状物。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啃食叶肉,老熟幼虫化蛹在叶上。成虫和幼虫,有假死性。
柳蓝叶甲以成虫和幼虫取食危害柳树的叶片及嫩梢。当虫口数量大时能将大部分叶片食光,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防治办法:
【金迪乐】30ml+【园施本】30g+【瑞功】30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
3.柳膜肩网蝽
主要为害杨和柳类生长。成虫头红褐色,光滑,腹部腹面黑褐色,足黄褐色。
以成虫和若虫于叶背剌吸树液,使叶面产生成片白色斑点,叶背面有其黑色点状的排泄物。成虫喜阴暗,多聚居于树冠中、下部叶背。
防治办法:
【金高猛】5g+【上猛】20ml+【葉脉动】20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
预防自然分蜂,维持大群,提高蜂群的生产力,是蜜蜂饲养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饲养管理中,常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和消除分蜂热。 在蜜粉源良好,蜂群繁殖迅速时,应适时加础造脾,扩大蜂巢,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和工蜂的哺育力,增加工蜂的工作负担。个别强群封盖子脾较多,可抽调这些封盖子脾,换取弱群中的卵虫脾,加大强群的哺育负担,不使强群哺育力过剩。群势强大后,及早开始生产蜂王浆,使过剩的哺育蜂分泌的蜂王浆得以利用。生产蜂王浆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分蜂热的措施。炎热季节,扩大巢门,改善蜂群通风,遮荫、给蜂箱洒水降温等措施,对控制分蜂热,也有一定作用。 选用维持群势能力强的蜂种,用新王更换老劣王能起到很好的维持强群和控制分蜂的目的。但分蜂是蜂群的本性,当群势壮大到一定程度时,总会有分蜂热产生。在分蜂期,可每隔8~9天检查一次蜂群,割除雄蜂子,毁掉自然王台,可有效控制自然分蜂的发生。
养殖中蜂对防治牛角蜂很关键,目前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人工消除法,来一个打一个。
二是寻找牛角蜂的巢,一并清除。
三是药物诱杀,根据牛角蜂喜食肉食,在肉食上加毒药,让一只牛角蜂采回,全窝消除。
(一) 适时人工分蜂。人为地削弱强群,一次性另立新群准备蜂箱,在群势过强的蜂群中,抽出带蜂的出房子脾、老蜂盖子脾一二张,抽足一个继箱群的蜂量,布置好蜂脾,次日傍晚介绍一只产子蜂王或去成熟王台,同时加入王浆,当即成为生产群,这种做法,既能消除分蜂热,又能增加生产群,可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在原群内留下老母蜂和一部分未封盖子脾,割掉巢脾上的母蜂台,根据蜂群的情况适当的加入空脾或巢础框。其余的带蜂子脾,选留一个好的母蜂台,组成新分群,放在另外一个明显的位置。由于原群中失去了大部分封盖子和幼蜂,这样就解除了分蜂热。另外新分群中因外勤蜂飞回原来的蜂群内,一般也解除了分蜂热。在新母蜂交配以后,就可以利用它组成采蜜群。另外有时由于久雨初晴,或者检查的时候疏忽大意,也有发生自然分蜂的现象,应及时将分出群收捕回来,并另外放置一个地方。如果原群比较强,则需要把它均分成两个小群,各选留一个成熟的母蜂台。待母蜂产卵以后,再进行处理,两个小群可放在一只蜂箱内,同箱饲养,用闸板隔开,各走各的巢门。
距大流蜜期半个月时停止抽脾分群。
(二) 换脾法。将自然王台全部铲除后,把蜜房面积大,子脾面积小的巢脾,摇出蜂蜜,放宽蜂路,开大巢门,打开箱盖后面的纱窗,使空气对流,以便排除箱内的湿热闷气,然后抽出两三张封盖子脾补给弱群,再从弱群中调出两三张幼虫脾补给分蜂热的蜂群哺育,分蜂热自然得到解除。
根据群势强弱情况,从强群中抽出出房子脾或老蜂盖脾,补充弱群、新王群或者双王群,有意识地削弱强群。再把弱群、双王群中的卵、早脾、空脾或巢础框,加入哺育蜂过剩的强群中,加重其哺育负担,迫使其消除分蜂意念。
如何预防和解除分蜂热2
(三)选用优质蜂王,更替老、劣王 。老劣王释放的蜂王物质减少,则每只工蜂得到的蜂王物质相对不足,就会促使分蜂意念。选择分蜂性弱、生产力强的蜂群作种群培育优质蜂王,蜂王能维持10张以上的子脾。
(四)加强蜂群观察,及时采取措施 蜂群分蜂前是有预兆的,要仔细观察和掌握每箱蜂的情况,蜂王是否有缩体、出勤蜂是否减少、巢门前可有“胡子蜂”等等。尤其是在雨后初晴的上午9时到下午3时要特别注意,若有分蜂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如扣除蜂王等。分蜂热产生之时,正是一年养蜂生产最忙之日。如没有时间仔细检查,往往不能发现做在巢脾隐遮处的自然王台。有了王台或新王,就会加速自然分蜂。因此,即使工作再忙,也必须仔细检查,及时刈除自然王台。割除王台只能推迟蜂群的分蜂期,还需要采取其它控制措施。
(五) 换箱法。在大流蜜期个别蜂群发生分蜂热时,选择晴天的上午,工蜂出巢采集繁忙的时候,将发生分蜂热的自然王台铲除后,将巢箱与弱群或交尾群的蜂箱对换位置,同时给弱群适当补加巢脾,原分蜂热的采集工蜂大部分仍飞回原位置的弱群里,弱群的群势得到加强,分蜂热也得到解除。外界大流蜜时,蜂群群界不严。
对调强、弱群位置,平衡群热 把群热过强、有可能产生分蜂热的蜂群,与弱群的位置对调,人为地削弱强群、增强弱群(小群),这样既削弱了强群,又加强了弱群(小群)。此操作简便,也不影响蜜蜂采集。调位时间宜在傍晚,以天将昏暗时为宜。
(六)多养双王蜂,增加蜂王物质 浓厚的蜂王物质,是维持强群的重要因素,巢内蜂王物质不足,就会促使蜂群产生分蜂意念。双王群内母蜂物质充裕,所以双王能维持大群。一个蜂场应有半数以上的双王群。
(七)以强带弱,平衡群势。用产生分蜂热蜂群的封盖子脾抖去蜜蜂,与新分群或者弱群的不带蜂的未封盖子脾交换,加重蜜蜂的哺育工作。过几天分蜂情绪即会消失。
抓紧外界有利时机多造脾,常年产浆,及时取蜜,这样对分蜂情绪都有抑制作用。 (八)分隔蜂巢。为维持强大的蜂群群势,采取分隔蜂巢的做法。首先,仔细检查蜂群,割净王台,在巢箱中央留下蜂王和1张未封盖子脾,两侧加满空脾和巢础框,其上加隔王板和1个装满空脾的继箱,再加上原来的继箱和其它子脾、蜜粉脾。由于蜂巢被空脾继箱分隔成两部分,不但能刺激蜜蜂积极造脾,使分蜂热受到抑制,而且由于蜂巢的扩大,也为蜂群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5日后,要检查原来继箱中的子脾,注意割除王台。
小葱,也就是大葱的小时候,幼苗期。大葱幼苗期由于抵抗力差,气候等自然条件,苗床管理等人为原因,都会造成很多病害的发生。主要的病害有。
一,病害
苗期猝倒病,沤根,大葱紫斑病,大葱灰霉病,大葱锈病,大葱褐斑病,大葱病毒病,大葱炭疽病等。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大葱品种,注意种子的消毒,可以用55℃的温水浸种消毒,药物浸泡消毒等。
2,苗床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并且2–3年内没有种植过葱类作物的地块栽育苗,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健壮的幼苗。
3,苗床做好消毒工作,可以用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阿维菌素等做土壤处理,杀虫灭菌,将营养土上盖下铺。
4,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氮肥用量,间好苗,合理安排空间,禁止苗床过干过湿,合理通风。预防及发病初期可选择喷施恶霉灵,瑞毒锰锌,代森锰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甲霜灵,杀毒矾,腐霉利,多菌灵,武夷霉素等等。药物要注意交替使用,以预防为主。
二,虫害
大葱幼苗期主要的虫害是,葱蓟马,蝼蛄,蛴螬,根蛆,葱线虫等地下害虫,及葱潜叶蝇,甜菜夜蛾等叶部害虫。
防治方法
1,对于地下害虫的防治,可以在配制营养土时,加入阿维菌素,噻唑膦等防治地下害虫的药物。
2,对于叶部病虫的防治,可以同防治病害的杀菌剂混用,如甲维盐,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菊酯类农药,氯虫苯甲酰胺,螺虫乙酯,烟碱乳油等。注意用药的轮换性和浓度,注意喷施的时间,最好是在早10点前,下午4点后,防止对幼苗叶尖造成伤害。
黑痣病:在苗期及幼树均有发生,一般为害叶片、小枝及果荚等。发病初期先在叶片上产生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汇合,并变黑色,重者连成一片几乎覆盖整个叶面,造成叶片桔黄早期落叶。
此病可在新叶开放后每隔半月喷1:1:100的波尔多液2至3次。
炭疽病:苗木及幼树均有感染,常侵害叶片,严重者也为害嫩枝。可在发病初期每隔15天喷一次1:1:100的波尔多液。
月季花叶螨及防治 叶螨又叫红蜘蛛,危害月季的叶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朱砂叶螨,为虫红色,另一种是二斑叶螨,为虫黄至黄绿色。一般叶螨会寄生在叶片的背面吸取汁液,而叶片的正面则会出现很多细小的黄白色斑点,然后叶片会慢慢发黄最后脱落。严重的时候,整个花蕾和枝条会生满叶螨。可以在虫蛰期均匀的喷施石硫合剂,在发生的初期喷施阿维菌素和克螨特、霸螨灵、虫螨净等。 月季花蚜虫及防治 蚜虫会聚集在月季的芽、嫩叶、花蕾上吮吸它们的汁液,严重的时候会有蜜油状黑色的分泌物,影像花的质量和月季生长。在蚜虫秋冬产卵越冬时,可以交替使用吡虫啉和阿维菌素进行防治。 月季花蓟马及防治 蓟马寄居嫩叶时,会使其顶端枯死,导致无法生长。如果其在叶片的背后取食还排泄出褐色的物质,会使叶片背后畸形,中脉的两侧也会出现灰白或者灰褐色条斑,变形弯曲。可以喷洒药剂进行治疗,选择含有吡虫碄、啶虫脒、噻虫嗪等有效成分的。 月季花叶峰及防治 幼虫蚕食月季的叶片,产生孔洞,取食速度很快,严重时会将叶片甚至嫩梢全部啃净。可以在虫害发生初期喷洒辛硫磷、高氯甲维盐等类的药物进行防治。 月季花蔷薇茎蜂及防治 每年发生一代,4-5月份在内径表皮下产卵,孵卵之后就钻入茎里面,然后沿着形成层螺旋状的向下切割进行蛀食,一直到枝条的下部,老熟之后就会在枝条内做蛹室,为圆桶形。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剪除病害的枝条,向下剪枝条,直到找出幼虫,然后将其消灭。 月季花短额负蝗及防治 短额负蝗会把叶片咬成许多洞,1年发生2代,冬季产卵过冬,5--6月份孵卵成虫。可以喷洒50%的杀螟硫磷1000倍液,死亡率很高,效果很好。
1.中蜂群繁殖得快与慢和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年轻健壮的中蜂王,既有很强的产卵力,又会迅速发展群势,还能维持大群。而且工蜂的产集力也强,出勤积极,不易产生分蜂热,产量较高。因此,饲养好中蜂应做到:新王产蜜,强群育王,早养王,早分蜂。换王和培育新王最好抢在出现分蜂热之前较为适宜
2.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而弱小的蜂群是低产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坚持常年饲养强群,才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并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安全越夏渡秋。一般来说,在流蜜期,中蜂应有6-7脾足蜂的群势,丰收就有把握。培育强群除了有优质的蜂王外,还要控制好分蜂热,采取双王群或继箱饲养,保持群内饲料充足,适时奖励饲喂。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蜂群的产集力和繁殖速度,使蜂群由弱变强,经常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
3.饲料,包括蜂蜜(或糖浆)和花粉,是蜜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蜂群只有在蜜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强大群势。中蜂对饲料的反应更为敏感,一旦外界蜜粉缺乏,群内又无贮存,就会导致蜂群情绪不安、抛弃幼虫、蜂王停产,甚至产生盗蜂和飞逃。这一情况在缺粉时更为突出。“有蜜才有蜂”深刻揭示了蜜、粉对于蜂群的重要性。因此,饲养中蜂者必须遵循“该取则取,该喂则喂“的基本原则,除收蜜季节外,一般时期都要保持巢内有封盖贮蜜,而且,在中蜂繁殖期当群内花粉不足时,应特别注意补给足量的花粉
4.中蜂喜欢密集,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以利蜜蜂护脾,防御巢虫,囊状幼虫等敌害和病害的侵犯,也有利于保温和保湿。实践证明,在流蜜期密集群势,能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冬密集群势,可减少饲料消耗量,安全过冬;渡夏期密集群势,能够防止蜂群早衰和病虫害的侵入
5.越夏是我省饲养中蜂的难关。夏季气候炎热,最高气温常达38℃以上,而每年7、8月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气,有的地区,当夏季主要蜜源过后,有一个月左右的蜜粉源稀少期,蜂王产卵下降甚至停产,敌害增多。因此,有“宁越三冬,不度一夏”之说。如果管理不当,容易造成群势削弱和逃亡,给生产带来损失。所以,要安全越夏,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需要注意遮荫降温、喂水防旱、适时扩巢、严防敌害、防盗控逃和保持蜂群安静
苦瓜常见病虫害有蔓枯病、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瓜实蝇等,致使苦瓜在产量和质量上受到较大影响。在防治苦瓜病虫害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肥水管理,培养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 及时疏松土壤,注意各个生长时期的水肥匹配供应,并喷施新高脂膜,保墒保肥效防水分耗散,确保植体有一个良好的、长环境和条件。
二、及时预防,防治结合 结合生产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用药,并加施新高脂膜增提药效,防病虫侵袭和有效灭杀病虫。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