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是水稻产区重要的虫害之一,种类很多,在长江中游(如湖北)为害的主要有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在本地(湖北)不能越冬,每年的虫源都是从南方迁来,随雨水降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没有大发生,只有零星发生,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只是间隙发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己经成为常发性害虫。
一、常见为害水稻的稻飞虱种类
灰飞虱: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玉米粗缩病病毒的传播媒介,可在当地越冬,寄主除水稻外,还可为害麦类、玉米、稗、千金子、双穗雀稗、稻李氏禾等禾本科植物。
白背飞虱:为南方早稻田、中稻田的优势种群,对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呋虫胺、烯啶虫胺等)敏感,为迁飞性害虫。寄主以水稻为主,也可在稗草、稻李氏禾、看麦娘、麦类、甘蔗等禾本科植物上为害。
褐飞虱:是一季中稻和晚稻田的优势种群,为迁飞性害虫,对烟碱类杀虫剂高抗。主要寄主为水稻、野生稻。
二、稻飞虱的习性
1、群集性:稻飞虱具有群集为害特性。发生时多从稻田中间点片发生,向田边蔓延,田间为害常可见集中为害中心,初期出现黄塘,严重时形成穿顶、倒伏。
2、趋荫蔽嫩绿性:稻飞虱喜湿润凉爽的栖息环境,因此在田间荫蔽、插植过密,氮肥过多,稻株贪青柔软,受害往往严重。水稻品种间的抗虫性有较显著的差异。带香气的品种较易招稻飞虱。
3、迁飞性:稻飞虱具有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迁飞特性。尤其是褐飞虱、灰飞虱更是随周年气温的变化南北迁飞。春季随气温回升由南往北迁飞沿途为害,秋季随着降温由北向南回迁,冬季在热带地区越冬。短翅型成虫和若虫不能迁飞,唯有长翅成虫在傍晚或清晨爬到水稻上部叶片,借风力顺气流到达高空而迁飞,以傍晚迁飞为多。是否迁飞受植株上虫口密度、植株营养条件、风力影响较大。当稻株上虫量多,稻株养分不足以满足稻飞虱生存时,会有部分稻飞虱外迁寻找新的寄主进行为害。
4、趋光性:稻飞虱在夜间有较强的趋光性,尤其在夏季傍晚时,活动非常活跃。
三、稻飞虱为害特点。
稻飞虱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暴发性特点,在迁入量大的基础上如遇气候适合,就会大发生。“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寒露风来得迟,夏季多雨”是大发生的气候条件。
1、稻飞虱主要以成虫、若虫在稻株基部吸取汁液。破坏水稻输导组织,阻碍养分输送,出现黄塘、穿顶、倒伏、分泌蜜露而形成烟霉,灰飞虱还会传播病毒病。
2、田间纹枯病发生重的田块较易诱发稻飞虱为害。可能是因为施氮肥偏多,田间生长嫩绿,湿度大,茎秆柔弱,病害的发生又降低了植株的抗性等原因引起。
3、产卵历期长,卵量大。雌虫每头产卵150-300粒不等,有的可达500粒,短翅型成虫寿命长,卵量大,繁殖力比长翅型强,产卵量多的上1000粒。夏季温暖多湿,食料丰富时,若短翅型成虫大量出现,就意味着稻飞虱即将会暴发成灾。
4、稻飞虱为累积暴发为害。如果前期不做好防控,任其发展,当田间基数足够大,产卵量则呈几何级增长,成虫、若虫高峰期叠加易暴发成灾。稻飞虱在水稻营养最佳的孕穗期至灌浆期生存最好,因此,抓好水稻孕穗至灌浆期的防控是稻飞虱防治的关键时期!
四、稻飞虱防控技术
稻飞虱的防控坚持“预防为主、压前控后、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
1、保护天敌,自然控害:农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是飞虱天敌,蜘蛛捕食活动的飞虱,黑肩绿盲蝽吮食飞虱卵液,生产中可通过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杜绝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止飞虱猖獗和刺激产卵。
2、加强田间调查,实时预警监测:在孕穗期、灌浆期切实做好飞虱田间监测,及时预警。孕穗期百丛虫量800头以上,灌浆期百丛虫量1200头以上(区域不同,指标有差异)应及时用药防治。
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稻飞虱是剌吸式口器害虫,在植株基部以口针吸食汁液为害。在选用农药时,应选择内吸性强的药剂,以利药剂在植株体内吸收传导。防治农药主要有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烯啶虫胺、烯啶吡蚜酮、毒死蜱、敌敌畏、异丙威等。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烯啶虫胺、烯啶·吡蚜酮为长效内吸性药剂,毒死蜱、敌敌畏、异丙威是速效触杀性药剂。
前期防治要用长效内吸性药剂,后期虫量高且有大量长翅型成虫出现时要长效内吸性药剂与速效触杀性药剂相结合。
预防用药:田间以白背飞虱为主时,预防可用噻虫嗪、呋虫胺等烟碱类杀虫剂;以褐飞虱为主的中稻及晚稻田块,用吡蚜酮或烯啶·吡蚜酮复配剂。用药参考:25%噻虫嗪15-20克/亩,20%呋虫胺20克/亩,这两种药剂对白背飞虱有效。50%吡蚜酮15-20克/亩,80%烯啶·吡蚜酮10-15克/亩,这两种药剂对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都有效。
暴发用药:当田间虫量大呈暴发趋势时,必须速效与长效药剂结合使用,在短时间内降低虫口基数。用毒死蜱、敌敌畏、异丙威等加吡蚜酮或烯啶吡蚜酮混合施用。用药参考:每亩用45%毒死蜱100毫升加50%吡蚜酮10克或80%烯啶吡蚜酮8-10克于早、晚时段喷雾,亩打2-3桶水,田间保水5-7天。
田间无水干旱条件下则采用毒土法,于晴天上午9时后,亩用45%毒死蜱150毫升+80%敌敌畏300毫升与30-40斤干细土混合进行全田撒施。
提示:防治水稻“迁飞性”害虫,要实行“治早治小,早防综控”的防控策略,釆取“压前控后”防治原则!
若是病害,计算叶子受害面积的百分率,防治后,计算病斑扩展面积的百分率;若是治虫,计算死亡率。病害防治公式:1-y/s*100=病害防治效果式中:y-防治后的病斑扩展面积s-防治前的病斑总面积虫害死亡率就是防治率。
菌绿通对病毒病效果显著,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活菌活性和菌群强大,其新陈代谢分泌出物质和活性酶,能有效抑制或杀死致病菌,以菌抑菌,有效预防和降低病害发生,防治农作物的真菌、细菌、病毒病及生理性病害。所以菌绿通能和农药一起用。
锈病用多菌灵或硫悬浮剂或戊唑醇或烯唑醇或己唑醇或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或氟硅唑或三唑酮或腈菌唑或嘧菌酯或醚菌唑等叶面喷洒进行防治,每7~10天叶面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控制发病,并使患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加入磷酸二氢钾同喷,防治效果更佳
蓟马:根据当地抗性及用药水平,防治药剂有:吡虫啉,噻虫嗪,苦参碱,藜芦碱,耳霉菌,噻虫啉,联苯菊酯,啶虫脒,螺虫乙酯,乙基多杀菌素等防治。抗性严重的话,建议:乙基多杀菌素十虫螨腈十有机硅喷雾,效果很好。蓟马有驱光性。防治蓟马应在早上8点~10点前,下午5点后喷雾防治。
金碘卫士是针对棉花疾害的抗药性研制的最新无抗性产品,本品有效成分复硝酚钠、丙环唑、嘧霉酯,进口络合碘及多种微量元素的活性研制出具有上下传导碘密威。富含抗菌素和误导分子,能快速把有效成份融合到植物体内产生杀菌治疾促长的次生分子,积累大量的植保素。更能综合杀天各种致病真菌、细菌、病毒和刺激植物强壮生长。铲除病源菌寄生环境和脱离病源代谢毒素。
金典卫士可在10秒钟内杀灭真菌、细菌、病毒,效果显著。 适应病症:本品对软腐病、蔓枯病、疫病、白粉病、炭疽病,效果很好。
常见有介壳虫、蚜虫、叶螨、食叶虫、蛀干虫、白粉虱、地老虎、金龟子、刺蛾、蜗牛等,现在就以上虫具体介绍情况及防治方法
1、蚜虫——又名腻虫、蜜虫。体积小、柔软、呈绿色或者黑色,多群集在花卉的嫩叶、嫩茎、及花蕾上吸收花卉的汁液,容易引起叶片变黄、皱缩、卷曲,或形成虫瘦,严重造成枝叶枯萎,甚至全部死亡。防治方法:喷敌敌畏1500液体或杀螟松稀释液。
2、介壳虫——俗名花虱子,体长5-6毫米,躯体外有白色介壳。数量多,常在花卉的叶子、茎、花蕾等地方,吮吸花卉的汁液,同时排除糖质粘液,导致很多种病害如煤污病等,严重导致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初龄若虫期,可喷洒25%亚胺硫磷或50%的敌敌畏,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三四次。
3、红蜘蛛——俗名火龙,个体很小,形如蜘蛛,卵圆形,橘黄或红褐色,一般肉眼很难看见,一般都是用口刺入叶内吸吮汁液,使叶面叶绿素遭到破坏,严重使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发现个别时,可将叶片摘除,数量多时,可以用20%艾美乐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喷洒。
4、白粉虱——又名飞虱、白粉虱,是危害花卉的重要害虫之一。成虫个体小,体长约1毫米,黄白色,全身有蜡质粉状物,能飞,用口针刺入叶内吸吮汁液,致使叶片枯黄脱落。成虫分泌蜜露,影响花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导致死亡。防治方法:用塑料袋将花盆罩上,在小棉球上滴一滴80%敌敌畏乳油,放入塑料袋内收紧,数小时后可以去掉塑料袋,每周一次,三次就可以消灭。
5、地老虎——地下害虫,长3厘米,圆条形,全身有节,灰褐色,咬食种子及根。防治方法:灌敌敌畏或敌百虫液。
6、金龟子——椭圆形,直径约1cm,硬甲克,成虫咬食花蕾、芽、叶,幼虫啃食嫩茎和根部,影响生长甚至使幼苗死亡。防治方法:喷敌敌畏1500倍液。
7、刺蛾——俗称洋辣子,幼虫全身毒刺,幼虫啃食叶肉,成虫将叶片吃得只剩叶脉和叶柄。防治方法:幼虫危害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
8、蜗牛——软体动物,啃食花卉嫩叶,嫩茎,常将叶片啃食成不规则的孔洞。防治方法:可在雨天人工捕杀。可在花盆周围和底部撒石灰粉。
稻艳敢下药量有起死回生,
小麦锈病:又称"黄疸","麦疸",不仅发生于北方冬麦区,南方小麦也受其害。锈病是一种流行性强,为害严重的病害。小麦锈病有三种类型:即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可用粉锈宁叶面喷雾进行防治。
田间发病初期指的是拔节到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2%,孕穗到抽穗期叶锈病病叶率达5-10%。这时每亩用50毫升20%粉锈宁乳油,或者用60-75克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兑水50-60公斤,田间喷雾。
孕穗抽穗期使用粉锈宁时,可与麦蚜的防治相结合,粉锈宁与氧化乐果或抗蚜威(辟蚜雾)混合使用,可以减少用工,降低防治成本。
小麦花叶病毒病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防治小麦黄花叶病,可在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另用5%氨基寡糖素75毫升或2%菌克毒克2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或者每亩用0.5-0.75公斤尿素+0.2公斤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喷雾,或用0.01%芸苔素3000-5000倍液喷雾,加速苗情转化,减缓病情发展,降低危害损失。若同时控制小麦纹枯病,预防小麦条锈病等,每亩可用12.5%烯唑醇20克,15%三唑酮100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