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遵循如下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治早、治小、治了”;
2、能用农业措施防治的,不用化学防治;
3、能用生物农药的,不用化学农药;
4、能用低度农药的,不用高度农药;
5、循环交替用药,防止产生抗性;搞好预测预报,及时发现病虫害。
防治森林病虫害,维护生态安全。
农作物病虫害套餐一般包括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类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具体选择看主要防治对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农作物苗期病虫害防治套餐药杀菌加杀虫加微量元素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
优点:
1.
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2.
绿色防控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既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大规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
绿色防控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叶枯病:为害叶片,7~9月为害严重。防治方法:冬季清洁田园;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达科宁、扑海因等药剂防治。;
木瓜锈病:为害叶片和叶柄、嫩梢、幼果等。
防治方法:选择附近3~4千米没有松柏树的地方种植木瓜;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000~1500倍液防治。
穿孔性褐斑病 在5至6月时发生,叶出现紫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部位干燥收缩后成为小孔、病菌多在病枝病叶上过冬,发育最适温度为2 5℃至28℃,借风传播,在多雨季节有利于侵染发病,树势衰弱,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时,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整枝修剪,并注意剪掉病梢,及时清理病叶并烧毁,为植株创造干净的生长条件。 (2)新梢萌发前,可喷洒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期可喷洒16 0倍波尔多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至2000倍液,或15%代森锌600倍液至800倍液。 叶枯病 夏季叶上发生黄绿色的圆形斑点,后变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病叶枯死但并不脱落。 防治方法: (1)摘除并焚烧病叶,发芽前喷波尔多液。 (2)5至6月再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即可。 根癌病 主要发生于主干基部,有时也发生于根颈或侧根上,病部产生肿瘤,初期乳白色或肉色,逐渐变成褐色或深褐色,圆球形,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有龟裂,感病后根系发育不良,细根极少,地上部生长缓慢,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黄化、早落,甚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1)染根癌病的苗木必须集中销毁,苗木栽种前最好用1%硫酸铜浸5至10分钟,再用水洗净,然后栽植。 (2)发现病株可用刀锯彻底切除癌瘤及其周围组织。 (3)对病株周围的土壤也可按每平方米50克至100克的用量,撒入硫磺粉消毒。同时注意进行土壤改良。 介壳虫 为害樱花的介壳虫种类颇多,主要有水木坚介、糠片盾介、长白介壳虫、日本龟蜡介等,成虫、若虫刺吸枝叶汁液使植株生长衰弱,同时有些种类分泌出大量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影响其生长和开花。 防治方法: (1)防治介壳虫的最有利时期,是若虫孵化盛期,喷施25%亚胺硫磷600至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 (2)在冬春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3%至5%柴油乳剂,消灭越冬若虫。效果较好。 梨网蝽 主要为害樱花的叶片背面,刺吸汁液,被害处有许多斑斑点点的褐色粪便和产卵时留下的蝇粪状黑色,整个受害叶片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苍白色斑点,受害严重时,叶片上斑点成片,全叶失绿色呈苍白色,提早落叶。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杂草,枯枝败叶,集中销毁。 (2)当叶片上若虫群中发现刚刚羽化的个别白色成虫时,表明第一代若虫已基本孵化出,应及时喷药防治。这是防治的有利时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 小透翅蛾 幼虫蛀食樱花的干皮内侧,成虫身体呈蓝黑色,每年发生一次,幼虫在皮下过冬,故自早春就可危害,至8、9月时羽化,卵产于树皮间隙或干皮的伤口处。 防治方法: (1)在樱花枝干上涂抹石灰涂剂以防产卵。 (2)在春季见干枝上有孔向外流胶或有虫粪时,可用榔头敲打以压死内部的幼虫或用小刀削开干皮捕杀幼虫。再涂上杀菌剂。 (3)用50%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涂抹蛀入处或对枝干全部喷布以杀死低龄幼虫。 红蜘蛛 红蜘蛛在6至7月高温干旱时,繁殖迅速,数量猛增,此时严重,它主要刺吸樱花叶片汁液,使受害叶片失绿呈灰黄色斑点,造成枯焦及提早落叶,被害嫩芽发黄枯焦,不能展叶,影响正常生长与观赏,且能导致其他病虫侵害。 防治方法: (1)发现个别樱花有红蜘蛛时,应及时摘除。 (2)在早春樱花发芽前,用晶体石硫合剂300至500倍液喷树干,以消灭越冬雌成虫及卵。 (3)为害期喷施50%溴螨酯乳剂2500倍液或氧化乐果、三氯杀螨醇等药剂。 (4)因螨类易产生抗药性,所以要注意杀螨剂的交替使用。
目的是保护农作物不受病原物和昆虫等的侵袭或减轻其危害,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夏豇豆一般在6月到7月初播种,采摘期在8—9月份,夏豇豆生产期间常会受到高温、干旱、风雨等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同时夏豇豆生产期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其病虫害发生叶较严重,所以加强豇豆种植的科学管理,特别是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是夺取产量的最关键的关键环节。下面就夏豇豆病虫害防治做一介绍。
夏豇豆常见的病害有:
1、锈病。豇豆锈病主要危害叶片,药剂防治可用75%达可宁1000倍液+新高脂膜喷雾防治2—3次。
2、病毒病。豇豆病毒病常会造成叶片卷皱萎缩,植株矮化,严重影响产量,可采用在田间喷水,增加湿度;选用10%吡虫啉消灭蚜虫等传播媒介;施用病毒A、植病灵等药剂喷雾防治。
3、豇豆荚螟。豇豆荚螟是危害豇豆的主要害虫之一,防治方法是应及时清除田间的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减少虫源;选用高效氯氰菊酯喷雾防治,每隔10天喷1次,注意喷雾要均匀。
4、红蜘蛛。红蜘蛛常会在8—9月份高温干旱条件下大发生,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失水枯黄,直接影响豇豆的产量,可选用哒螨灵或阿维菌素对水1000—1500倍液喷雾。
莲藕常见的病害及防治
01 腐败病
又叫黑根病、藕瘟,主要为害地下茎、地上部叶片和叶面,是莲藕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
发病原因:种藕本身带病,种藕有伤口易让病菌侵入,水温过高或长期深灌会加重发病。在耕作层浅和水浅的老藕田及连作田易发病,
防治提醒:种藕要严选,避免从发病区选种;莲藕生长期要管好水层,以水调温、调肥。下种前用400~500倍的50%多菌灵药液浸种24小时;下种后灌第一次水前匀撒生石灰每亩50公斤消毒,生长期间全田喷洒50%多菌灵+75%百菌清600倍混合液5~7天喷洒一次,连喷2~4次。
推荐药剂(保护性+治疗性)发病初期:68%精甲霜·锰锌、440g/L精甲·百菌清、20%噻森铜等。
02 褐斑病
发病原因:高温多雨季节,雨后环境容易发病。
防治提醒:做好肥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性;病菌可借助风雨或气流,在暴风雨来之前要灌深水减少风害,雨前雨后注意打药预防;收获后及时收集并烧毁藕叶和病残体。
推荐药剂:(保护性+治疗性)发病初期(以及雨前雨后)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20%氟硅唑·咪鲜胺、20%苯醚甲环唑·咪鲜胺、25%咪鲜胺+75%百菌清等。
03 病毒病
发病原因:种子带毒,蚜虫危害,高温干旱天气。
防治提醒:发现有蚜虫危害的时候及时治虫;种藕要严选,避免从发病区选种;做好肥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性。
推荐药剂:防治传毒蚜虫,用吡蚜酮、氟啶虫胺腈、以及烟碱类杀虫剂(如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等)。发病前期到初期:盐酸吗啉胍、寡糖·链蛋白、氨基寡糖素、香菇多糖等。
04 褐纹病
发病原因:温度越高,降雨越多,发病越重;浮叶发病重,离叶发病轻;深水田发病重,浅水田发病轻。
防治提醒:病菌可借助风雨传播,雨前雨后注意预防;在生长中后期及时清除病叶,但不要折断叶柄,以免雨水或塘水灌入叶柄通气孔,引起地下茎腐烂;收获前摘病叶,带出藕田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来年侵染来源。
推荐药剂:(保护性+治疗性)发病初期(以及雨前雨后):75%百菌清+10%苯醚甲环唑、70%代森锰锌+20%溴菌腈,64%氢氧化铜·福美锌等。
05 炭疽病
发病原因:多雨季节利于发病;偏施或过施氮肥,抗病力会降低导致容易感病。
防治提醒:病菌借助风雨传播,雨前雨后注意预防;莲藕生长期要管好水层,以水调温、调肥;田间发现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