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可以一起干,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只说养牛一项,拉草,粉碎,舔料,铲粪,一天都闲不下来,哪还有时间做其他的。
你想养牛、种有机菜、种中草药一起发展,这个看你发展多大的规模了,我就暂且不管你规模的问题,只讨论这三样能不能一起干。你可根据规模来考量是自己一个人干,还是全家人一起干,或是建成合作社,根据你的融资多少来干事业的大小。
这想法是可行的,牛粪用来做有机菜和中草药的肥料,循环利用,节约了成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美味,在云贵川几省有了供不应求的趋势,行情近几年一直见涨,甚至是到了有市无牛的地步。(我说的牛是本地黄牛,肉牛在本地不太受欢迎)本地黄牛的价格近三年来差不多翻了一翻,以前买牛是看牛的个子大小、膘气肥瘦和肉头多少来估价,现在活牛都论斤卖了,可见喂养本地黄牛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
至于种有机菜,只要有相关部门检验认可你种出的菜是有机菜,价钱比其他菜贵多了,吃着放心,自然菜价也就高些。(有机菜是不施农药和肥料的菜)现在市场上的菜吃了是一万个不放心的,催生催长,也许今天我们餐桌上的菜,就是昨天人家才撤了肥料打了农药的。所以现在人体质偏弱,不耐病侵,都是人类因为经济利益自己在害自己,天天在吃毒,医院是已经人满为患了。
至于种中草药,也要先考察一下市场,看哪种中草药的市价高、用途广、用量大,最好是找附近的制药厂了解一下,看厂家长年都是在需要什么品种,自己就种什么品种供应厂家。
养牛、种有机菜和种中草药,三者是可以连贯实施的,看你怎么操作了,祝你成功。
我也是一个这几年一直在农村老家承包土地搞农业种植的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主要种植大蒜,小麦,玉米,花生,朝天椒和红薯等农作物。对于大家所理解的成功我想大多数人都觉得应该是年赚几十万,但是对于农业种植大户来说能够看懂经济农作物的价格行情的时候也是有可能的。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蒜你狠”的2016和“蒜你惨”的2018苗怎么安排大蒜种植的吧!
农业种植的成功也是要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的。
我是在2014年的时候开始种植大蒜的,由于大蒜是越冬生长的收获的时候是在2015年。2015年大蒜从收获开始价格就一直在上涨,我记得我卖的最贵的是2.3元每斤,所以我决定大面积承包土地种植大蒜。(我媳妇家是杞县的,对于大蒜的种植技术也是通过几年的学习以后,觉得自己有必要来进行实地种植来检验自己了)
由于是第一年承包土地搞种植,大蒜的种植又比较麻烦,所以承包了30多亩地只是选择种植了10亩地左右,其它的都种植小麦了。(记得那个时候我是我们三里五村第一个承包土地搞种植的大户,并且大蒜的种植也是一样,以前一家人都是种植2亩地的大蒜就是大户了,而我却一下子种植了将近10亩地,于是我种地就成为了大家饭后的谈资)。
由于天气的原因以及其它原因导致了2016的大蒜价格一路上涨,我的大蒜当时是以每斤4.85元每斤卖的,一亩地卖了12000多块钱。通过种蒜我成为了那一年的种地的成功者。
时刻关注农作物价格行情是决定种植多少的主要原因虽然在大蒜种植上取得了成功,但是作为经济农作物它也有价格走低的时候。即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市场经济的效应。供不应求的时候商品价格高,供大于求的时候商品价值走低。但是在自己置身于种植业的时候怎么样合理的避开才是最重要的,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看到大家都在增加大蒜的种植面积的时候自己再17年大蒜价格持续走低的时候,我决定把自己留的5亩多地的大蒜种卖掉3亩多地的,只留1亩多地的。因为大蒜种植面积的持续增加肯定会导致大蒜产量的增加,也就满足了供大于求的市场行情,大蒜的价格势必会走低。
总的来说大田农业种植想要取得成功,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毕竟这几年农产品的价格行情走势不是太好,所以想要在农业上取得成功必须的选择大规模种植或者说特色化种植,未来无公害农业种植才是最能够走向成功的一条农业种植之路。
答案是:有!
我所接触到的就有两个承包土地的大户,一户承包本村800亩土地,另一户承包邻村1000亩。
800亩承包户,种植小麦、玉米。种小麦每亩投入,复合肥一袋220元,种子60元,犁地、播种160元,打药除草20元,收割80元,合计支出540元,承包费800元,总支出1340元。小麦亩产1300斤×1.5元=1950元。一季小麦纯利润1950一1340=610。一季玉米投入化肥200元,种子、播种180元,管理农药200元,收割80元,合计660元,玉米按1000斤计算,收入1400元,纯利润740元。两季合计利润740+610=1350元
1000承包户种红薯,每亩投入肥料240元,整地做垄100元,秧苗600元,栽植人工费200元,起收工时费200元。合计1340元,每亩收红薯4000斤,每斤1元,总收入4000元,每亩承包费800元,总支出2140元,纯利润2860元。
从以上看出承包地成功例子还是很多,承包土地搞种植也是一个赚钱的路子。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