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面积在不断地减少着,提高农作物产量成为进一步增加粮食总产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主要途径。为此水稻高产育种研究,培育“超级稻”被提到首要位置。
“超级稻”一词来源于1994年国际水稻所培育的水稻新株型,亩产达855公斤,被记者称为“超级稻”。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独立探索超高产育种,并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绩,广东农科院育成“特青”“胜优”超高产品种,沈阳农业大学育成“沈农265”超高产新品系,中国水稻所育成“协优413”,这些都取得了很大的战绩,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目标是2002年实现10000~11000公斤/公顷,2005年突破12000公斤/公顷,2015年跃上13500公斤/公顷。并形成超级良种,栽培配套技术体系,从而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中国开展超级稻研究列入1996年农业部“新世纪曙光计划”,并将其看成实现水稻单产的第三次飞跃,是21世纪中国农业的希望。
水稻种植地区的北部温度较低,冷热季节性较强,大都实行水旱两作,即冬季种麦,麦收后种水稻。往南,可以一年种两次水稻,如果水肥和人力都充裕,则可一年种收三次。在水稻种植地区,往往兼种其他经济作物,如茶、甘蔗、蚕桑、黄麻等。在牲畜方面,养有猪、牛和家禽等。在多水的湿热地带多养水牛。在我国及其他地方还在水田中养鱼。印度人由于信仰印度教,忌吃牛肉,所以牛只用于耕作和运输。在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创造出的“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这是一种适合热带地区,而且生产水平相当高的农业生态系统工程。水稻耕作与旱地不同,不仅一块地每年可以收种几次,而且在田间耕作管理方面,如灌水、排水、土地平整、修整。水稻农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同时,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的农业。所以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般也大于其他地区。例如,我国的人口密度比较高的潮汕地区,每个农民平均只有几分地。在亚洲地区,许多水稻耕作区,每户只有少量的耕地,所以小农制度也是水稻地区的一个普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