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同时袁隆平也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2017年9月,又有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出现。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它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这个领域他除了关键性的第一步,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他提出的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袁隆平在水稻育种方面的重大突破,是关系到中国每一个人甚至是关系到全世界的人民的切身利益。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自今,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诗句话语都说明了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论是我们从小就会背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还是“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更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粮食不仅关系着民生,也关系着军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
不论是古代的自然经济下的小农经济对农业的重视,还是现代社会对粮食问题的重视,人类需要生存就绕不开粮食的问题。“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粮食的产量决定了古代人的生活水平,也决定了现代的我们的生活质量,不论是杂交水稻的研究还是其他农作物的研究与突破,都是关系着民生的重大发现。
首先,这是一个重大成果。由于普通水稻容易富集重金属镉,导致稻米中镉超标,长期食用镉超标大米容易导致人体重金属镉中毒。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水稻中富集镉的基因进行敲除,使得水稻不再富集镉。作为主粮的稻米更加安全了,这是袁隆平及其团队的重大贡献。
其次,将水稻中富集镉的基因进行敲除运用的生物技术是基因编辑技术,不宜称之为转基因技术。以前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是同义词,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这个词的范围更加明确了,自然也就不能等同于基因工程了。什么是转基因?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因为没有转入外源基因,所以这个将生物中固有的基因敲除的技术不能称之为转基因技术。目前美国及瑞典等国家对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删除生物中的某个基因的产品并不称之为转基因,也不再用转基因相关法规监管。
据报道,美农业部批准基因编辑高油荠蓝为非转基因作物。开发该基因编辑作物的公司为Yield10 Bioscience。根据该公司首席科学执行官Kristi Snell的介绍,他们使用了一种被称为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从荠蓝植物中“淘汰”了一个基因,消除了这个基因的生物活性,从而使荠蓝生产出更多的油。美国农业部认定这些基因编辑荠蓝不会对其他作物造成潜在的生物风险。这意味着这些基因编辑荠蓝不在美国农业部转基因生物的监管范围内,该公司不需要获得许可证明,可以直接在美国国内进行大田试验。欧盟暂时还没有表态。总体上看,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某个基因和自然进化生物删除某个基因类似,所以一般公认为安全,不需要用转基因相关法规监管。(自然进化生物删除某个基因案例:黄种人进化快,就将狐臭基因、体毛基因删掉了,不像白人或者黑人,还要经常洒香水和剃体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