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白粉病
1.分布与为害:在四川、上海、江西、浙江、河南、山西、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为害大叶黄杨。被害植株叶片表现皱缩畸形,影响生长。
2.症状:白粉多分布于大叶黄杨的叶正面,也有生长在叶背面的。单个病斑圆形,白色,病斑扩大相互愈合之后不规则。将表生的白色粉状菌丝和孢子层拭去时原发病部位呈现黄色圆形斑。严重时新梢感病可达100%。有时病叶发生皱缩,病梢扭曲畸形、萎缩。
3.病原: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粉孢霉属正木白粉霉,菌丝表生,无色,有隔膜,具分枝,直径3.5-4.5微米,菌丝细胞上常出现成对附着孢,形状多裂,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基部细胞稍扭曲,3细胞,大小73.4~43.9×6.3~10.1微米;分生孢子单生于梗的顶端,成熟后随即脱落,常椭园形至矩园形,大小21.6~41.7(34.1) ×10.1~18.0(14.2)微米。在全年植物生长季节所采集的标本上均不产生有性阶段,但经人工诱发可产生病菌有性阶段,有性阶段为Microsphaera sp.。
4.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在大叶黄杨展叶时和生长期,病原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侵染,此菌在寄主枝叶表面寄生,产生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至秋季病菌又产生大量孢子再次侵染危害。不及时修剪,大叶黄杨枝叶过密时发病较重。
5.综合措施管理:
(1)加强管理,控制种植密度,注意通风透光,以增强树势,降低小环境的湿度;结合修剪整形及时除去病梢、病叶,以减少侵染源。
(2)发病初期喷撒保护剂,用40%多菌灵胶悬剂1000倍、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等药剂。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虫害的话,可以看到虫卵或者虫子形态,比较好分辨。不过,如果招了一些个体很小的虫子或者土里面的虫子的话,就要更仔细看了。比如红蜘蛛、根粉蚧、小黑飞卵。病害的识别,主要是区分病理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病理性的会传播,传染,同时,发病部位一般会有一些附着物。生理性的病害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得当引起的植株特殊反应。它不具有传播性,等措施正常后,它又会恢复正常了。欢迎采纳。
农作物病害与虫害,冻害及农药药害等不易区分,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是: A 症状不同 B 病害具有传染性 C 植物病害根部发病,药害,虫害根部不发病
黄杨绢野螟
1、成虫:体长14—19mm,翅展33—45mm;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的鳞毛白色;触角褐色;下唇须第1节白色,第2节下部白色,上部暗褐色,第3节暗褐色;胸、腹部浅褐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褐色,中室内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成新月形,外缘与后缘均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边缘黑色褐色。
2、卵:椭圆形,长0.8—1.2mm,初产时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3、幼虫:老熟时体长42—6mm,头宽3.7—4.5mm;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胴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较大黑斑,三角形,2块;背线绿色,亚被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4、蛹:纺锤形,棕褐色,长24—26mm,宽6—8mm;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丝缀叶成茧,茧长25—27mm。
黄杨绢野螟是一种为害逐步加重的危险性园林害虫,是黄杨类植物上的恶性害虫,应引起警惕,注重防治。对其防治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搞好检疫,注重人工防治,并适时合理用药。
1、加强检疫:该虫寄主仅限于黄杨科,且成虫飞翔力弱,远距离传播主要靠人为的种苗调运,因此搞好检疫,杜绝害虫随苗木调运而扩散,可有效控制该虫蔓延危害。
2、搞好人工防治:(1)冬季清除枯枝卷叶,将越冬虫茧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第二年虫源。(2)利用其结巢习性在第一代低龄阶段及时摘除虫巢,化蛹期摘除蛹茧,集中销毁,可大大减轻当年的发生危害。(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在成虫发生期于黄杨科植物周围的路灯下利用灯光捕杀其成虫,或在黄杨集中的绿色区域设置黑光灯等进行诱杀。
3、合理用药:用药防治仍是控制该虫的重要应急措施。搞好虫情测报,适时用药,用药防治的关键期为越冬幼虫出蛰期和第1代幼虫低龄阶段,可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等有机磷农药,还可推广使用一些低毒、无污染农药及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BT乳剂等。喷药应彻底,对下部叶片也不应漏喷。
4、保护利用天敌:对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百僵菌以及寄生蝇等自然天敌进行保护利用;或进行人工饲养,在集中发生区域进行释放,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