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缺素症造成的。顶部叶片皱缩弯曲不长,这是缺硼;上
部叶片小,发芽,这是缺锌形成小叶病。特别是早春遇到阴天,光照不足,温度
偏低,营养不良,缺素症严重。
防治方法:注意调控好棚温,白天保持在25-30℃,夜间15℃左右,有利于养分的制造和转化。再是叶面喷施含有氨基酸的硼、锌、镁的叶面肥,5天喷一次,连喷2-3次。追肥时少施化肥(N、P、K),增施有机肥。 番茄小叶病的发生:引起原因很多,如蓟马为害、2,4-D等激素使用浓度过高、某种杀虫剂喷施浓度过高等。但番茄小叶症大部分是在低温条件下,土壤较干旱,土壤中的锌元素释放受限或不能释放而不被植株吸收所造成。尤其是大面积推广栽培的“903”、“906”和“宝丰101”等新品种番茄,这些番茄生理特性喜锌,如不能满足锌元素供给,就会出现缺锌症,表现为生长点叶片变小,矮缩,卷曲或呈鸡爪状。这就是缺锌小叶病。一旦气温回升,土温增高,锌元素逐步释放后,植株生长就会逐渐好转。
防治:(1)苗床期,对未现花蕾的秧苗,提高棚温,日温保持在20℃以上,晚上温度保持在15℃左右。同时,苗床做到不湿不燥,保持土壤湿润。如出现小叶症现象,立即喷施靓丰素(高锌型)1200-1500倍液。(2)秧苗移栽到大棚并返青后要及时喷施靓丰素、靓果素或绿芬威等含锌的叶面营养液。其中,含锌4%的靓果素防效最好。一般要求10天喷一次,连喷2次,番茄就不会出现小叶症。
防治番茄青枯病的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品种选择。
选用抗青枯病品种,如杂优1号、杂优3号、抗青19、洪抗1号、洪抗2号、湘番茄1号、湘番茄2号、秋星、湘引等,各地可根据农事季节等具体情况选用。第二,农业防治。①轮作。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②测土施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结合整地,调节土壤pH,可用生石灰调节土壤pH至7以上。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③培育壮苗。选择无病地育苗,发病重的地块可采用嫁接防病;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④及时清除病株并烧毁,然后在病穴处撒生石灰消毒。第三,生物防治。用青枯病拮抗菌米A-7、NOE-104,在定植前进行大苗浸根处理。第四,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灌根,每株灌稀释好的药液0.3~0.5升,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目前脑梗塞是没有特效药物的,脑梗塞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一般发病多数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者是高血脂有关,只有腔隙性脑梗塞愈后比较良好,致死率和致残率比较低,但是复发率比较高,需要进行综合治疗,脑梗塞首先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如果降压过度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
裂果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番茄生长中环境条件改变,水分供应不匀引起的。番茄裂果有放射状裂果、环状裂果和条纹状裂果等三种类型。多数发生在果实发育后期或转色期,主要与高温、强光照、干旱等条件有关,特别是久旱后,突然遇雨或灌溉过多,使果皮和果肉组织生长速度不同步而造成果皮爆裂、果肉外露。裂果发生后,若遇温暖湿润环境,一些腐生菌易寄生于果实裂缝中,使果实产生霉状物而腐烂。防止裂果的措施:
1.选择果皮较厚而裂果较少的品种,一般果形较大的扁圆形、圆球形和木栓层厚的品种,较之中、小形果实,高圆形(或长圆形)、及木栓层薄的品种更易产生裂果。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涵水性能,经常保持土壤的湿润,防止过干或过湿,提高植株抗逆性。
3.适当稀植,合理整枝,夏季可用遮阳网降低田间温度,及时打开棚膜增加通透性,并尽量避免阳光直射果实。
4.可选用96%硫酸铜1000倍液或0.1%硫酸锌或0.7%氯化钙,加0.1%硼砂,10-15天1次,连续喷施2-3次。
防治小麦赤霉病以多菌灵类农药的防效最好。
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由真菌(如半知菌、多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防治效果。可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可以有效防治由真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
防治水稻叶蝉,可以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啶虫脒、吡虫啉、异丙威、灭多威、乙酰甲胺磷等药。
生产上可以结合穗期防治稻飞虱等害虫,用药防治稻叶蝉。对各种稻飞虱和稻叶蝉防效均较好的药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异丙威、毒死蜱等。
生产上可以将异丙威等速效性好的药,与持效期长、具内吸传导性的吡蚜酮、烯啶虫胺等药混用。
番茄机油病学名是番茄茎枯病病害症状茎枯病又称黑霉病(Blackmold)主要为害茎和果实,亦可为害叶和叶柄,茎部出现伤口易染病,病斑初呈椭圆形、褐色凹陷溃疡状,后沿茎向上下扩展到整株,严重的病部变为深褐色干腐状并可侵入到维管束中。果实染病,侵染绿果或红果,初为灰白色小斑块,后随病斑扩大凹陷,颜色变深变暗,长出黑霉即病菌分生抱子梗和分主炮子,引起果腐。该菌产生的交链孢酸转移到植株上部,杀死叶脉两侧的叶组织或叶面布满不规则褐斑,病斑继续扩展,致叶缘卷曲,最后叶片干枯或整株枯死,别于早疫病。 番茄茎枯病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孢子从伤口侵入,一般高湿多雨或多露易发病。 番茄茎枯病防治(1)选用耐病品种。(2)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枷剂1000~1500倍液、70%乙膦·锰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技术参照番茄早疫病。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并采纳,谢谢!
番茄菌核病多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是保护地番茄重要病害之一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厘米,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②物理防治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③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40%五氧硝基苯配成药土耙入土中,亩用药1千克对细土20千克拌匀;种子用50摄氏度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④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摄氏度或31摄氏度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⑤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克,熏1夜,隔8~10天1次,或与其他方法交替防治3~4次;喷洒5%百菌清粉尘剂,每次每亩1千克;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发病初期叶面布满暗绿色圆形或近圆形的小斑点,后在叶脉之间向四周扩展呈不规则,中部逐渐褪绿,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稍凹陷,多较小,变薄,后期易破裂、穿孔。可选择
1.百菌清,代森锰锌,氢氧化铜或
2.苯醚甲环唑,甲基托布津或
3.嘧菌酯喷雾防治,七天到十天一次,连防两到三次,严重时四天左右一次,结合芸苔素内酯或磷酸二氢钾调节
锈病又称黄疸病,黄粉病。主要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受害部位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者疱状,杯状,毛状物。可用丙环唑,已唑醇,三唑酮,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交替喷雾防治。间隔5-7天一次,连续2-3次。由于农药企业生产工艺,含量,隐性成份,所以请根据病情到当地经销商寻求理想的杀虫剂和更好的解决方案。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用。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