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元代放牧文化影响,明朝建立后,朝廷颁布了一系列劝奖垦荒政令,并大规模开展军屯、民屯和水利设施,力图使因遭受长期战乱变的凋零不堪的社会经济尽快恢复。这些政策效果显著,“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的局面迅速得以改观。根据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国天地共3874746顷,玄德八年(1433年)为4278934顷,弘治(1503年)十六年为8377489顷,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11618948顷。两百多年的时间耕地面积翻了1.5倍。
但耕地的增加并不能说明明朝经济的繁荣。朱元璋出身于社会最底层,亲身经历了元末农民战争,知道百姓最关心什么。他说过“天生烝民,所以立命者,衣与食也”,所以登基以后大力发展农业,奖励垦荒、解放奴婢、兴修水利、大量移民,通过这些措施使农业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正是这种小农思想,导致“重本轻末”的出现,朱元璋认为只有“重农”才能“富民”,而要“重农”必须“抑商”,让主要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上。为此朝廷又建立起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把人分成“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一般农民不能脱离本身的户籍去经商,而商人也只能在本地经营,想去外地,手续十分繁杂。
这种“重本轻末”的政策,造成了两个不同的结果:一方面,农业生产迅速恢复,朱元璋执政晚期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天下土地总面积为850多万顷,是元末的4倍多;朝廷征收的税粮3200多万石,是元末的270%。另一方面,手工业、商业受到抑制,直接影响到朝廷税收。明朝初年实行实物与货币混合税收制,据学者吴承明等人的研究,把米、麦、布、绢、宝钞等折成银两计算,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朝廷全部财政收入约为1332万两,仅为北宋财政峰值的约1/8。万历年间,国家没钱拖欠军饷、裁撤驿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覆亡。
南平多山,要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发展生态农业吧,那些山可比耕地便宜。山底挖鱼塘,种农作物,坡上分别种果树,再高了就种经济用材。当然不要这么老套,我觉得要引入外来游客,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体验,三生一体。让游客来此 可以亲自钓钓鱼,种种农场,收割作物,学习农家乐的模式,让游客觉得你的农场是一个旅游,养生,休闲的好去处。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