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害虫的某些趋性,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蛾类、金龟子 等,用黄板诱杀蚜虫。有些害虫,如梨小食心虫、梨星毛虫等, 它们有在果树主干粗皮裂缝中越冬的习性,因此,在冬季来临 前,在主干上捆草把或包扎布片,诱集害虫,然后集中消灭,可 以有效地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IPM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PestManagement,中文意思是“综合害 虫防治”。这里所谓的“害虫”包括对农作物生产造成损失的所有病菌 (含病毒、线虫类)、害虫(含软体动物类)、杂草、鸟类、鼠类等各种 生物因子,广义上也包括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各种非生物因子,如有毒 气体、土壤毒素、冷害等环境因子。
自40年代有机氯农药问世后,防治害虫取得了明显效果。至60年 代,由于长期连续和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天敌被杀 伤,害虫再度娼揪1及环境污染,虫害严重等不良副作用日益加剧,从而 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综合防治,国际 上称为综合治理。
目前这一认识已普遍为世界各国植保工作者接受。我 国自1975年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1以来,改变 了心单一病虫为对象和依靠一类防治方法有哪些?防治方法如下:的现象,尤其是从80年代初开 始1作物为主体的多目标综合防治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
1986年,我国据此提出了与国际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概念相类似的阐述,认为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 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 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 水平下,1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实践上组建对主要作 物上的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更适应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需 要,并将综合防治不断推向生态区域为特点的发展方向,使自然控制因 素和人为控制措施,通过不同情况的组建、配套和实施,提高到新的水平。棉花施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比一般农作物多,不良副作用也较严重。
有机磯和菊酷类农药在棉妍、棉铃虫、红铃虫等害虫上,由于抗药性的产 生和发展而防效迅速下降,苗期、蕾铃期的主要天敌被大量杀伤,造成前 述一些主要虫害的回升,棉田环境污染,生产性中毒事故屡有发生。因 此,棉花害虫的防治更需要大力推行综合防治。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