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法律分析:中国对农业的补贴支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农业支持总量和主要农产品补贴水平大幅提高,价格支持和挂钩补贴等措施逐步成为主要政策工具。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加快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农业补贴支持力度,优化农业支持政策结构,进一步提高 农业支持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第三十七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采取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措施,从资金投入、科研与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质量标准、检验检疫、社会化服务以及灾害救助等方面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的惠农政策
支农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好的支农惠农政策应该是稳定、持续的,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加强。
尹成杰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2004年开始,我国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这些重大的政策和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的目标和取向,重点突出、导向明确、操作性强、受益面大。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从2006年起,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2004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粮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等农业各项补贴总额达到526亿元。同时,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520亿元,增长了15.3%。
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各类项目进展顺利。比如,大规模建设户用沼气池、乡村公路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实现“两免一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些政策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深受农民的欢迎。中央多次强调,要保持支农惠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且不断地加以巩固、完善和加强。
目前,我国谷物、棉花、水果、蔬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以来,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夏粮和早稻克服多种困难继续增产,秋粮生产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尹成杰表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2.特点(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政策特点)
事实证明,中央出台的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力量,促进我国农民增收走上快速良好的发展轨道。
统计显示,2004年、2005年、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1元,增幅为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6年的43.02%。
尹成杰介绍说,今年我国农民增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亮点,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增量比重的60%;其次,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这一块去年占到53.8%;另外,政策性的因素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81元,增加33元,增幅达到22.5%。
尹成杰指出,尽管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较快,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去年扩大到3.28: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因此我国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他表示,面对以上挑战,政府将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的政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