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是封建制国家存在的经济基础,农业税是封建制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商业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国家统治的稳固。
为保障农业生产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限制富商大贾,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商鞅出色的发挥了法家在经济和法制方面的独特天性,出台加大农业扶持和打击不良商业行为的举措,改秦六法为秦六律,禁止商人买卖粮食和非法放贷,禁止农民和官吏从商,奖励种粮大户爵位,设立专业市场供商品流通,统一征收20%商品税等等一系列连奖带罚的措施,有效抑制了不良风气的扩散,使得国内经济迅速健康发展,最终促成了秦国国力的整体增强!
因此,这一政策得到了秦国历代君王的认可和贯彻,并且这一政策也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农业实力,相比其他诸侯国,秦国的力量更加的强大,这也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为统治思想,继续坚持贯彻重农抑商的既定国策,稳固自己的封建统治。
可以肯定的说秦的短命和是否大开郡县制无关。春秋时期就已存在郡县制度,通过百年的运行,大一统后大开郡县制,人民接受起来不难。
之所以短命,最重要的原因是焚书坑儒、赵高乱政,及残暴不仁。
先说说焚书坑儒,不要小看焚书坑儒的影响,现在有很多人给焚书坑儒翻案,无非是说焚书焚的是诗书,坑的是术士不是儒生。但无法辩驳的是书被烧毁了,无论他烧毁了什么书,知识的传承与传播都将受到阻滞;人被坑杀了,无论他是儒生还是术士,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猪狗。有人才能有一切。曾经为了统一,广开言路,广泛招募各国有才之士的秦帝国,怎么统一了就变脸了呢?
号称千古一帝的始皇帝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呢?很简单是为了独裁统治。他害怕、恐惧人民掌握知识并传播知识。为了他的帝国能够世世代代传下去,他只要听话的顺民,或者有一技之长能为帝国干活的匠人,他不要有头脑、有文化、有思想的能人。也就是说全国上下都要变得无知无识,说白了就是把全国人民弄傻,傻子才听话啊,傻子才不会造反啊!这样他的心才能安,才能不恐惧,他才能大摇大摆的去追寻长生不老,很可惜,长生不老药没找到,始皇帝刚刚人过中年就不明不白的驾崩了。
再看看焚书坑儒的影响,最直接的后果是赵高乱政。秦帝国人民有没有变傻没有历史定论,但始皇帝的孩儿们都变傻了,尤其是二世。忠奸不分、善恶不分、手足相残、毫无廉耻,最后任由赵高指鹿为马,如果一个国家可以指鹿为马,那它灭亡你用哪里去想都是早晚的事。
赵高为何选择胡亥继承帝位,就是因为胡亥傻而贪图享乐,好控制。赵高才是秦始皇死后实际的掌舵人。胡亥傻,始皇帝的大公子就不傻吗?一纸假诏书,就令才智过人的大公子傻傻的自尽。几十万戍边将士在手,一张纸就能令其自尽,傻到令人无语。
胡亥的傻深入骨髓,轻信赵高,可他在赵高的眼里就是提线木偶。赵高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杀光自己的兄弟姐妹、杀统兵大将蒙恬、杀丞相李斯。秦帝国内部长城就这样轰然倒塌。胡亥居然傻傻分不清他做了什么,更不知这些是在自毁长城。还以为赵高是为了他好。最后发展到指鹿为马,赵高看胡亥傻到智商为零了,不做皇帝还等什么。杀了胡亥,自己做皇帝,可群臣还没傻,只好立子婴为帝。到了这时候秦帝国不亡国还怎么可能呢?
这个答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历史已经做出了答案,从秦始皇建立帝国开始到亡国,总共不到十四年,若非这是一个从上到下完全失败的政权,又怎么可能会亡的这么快,亡的这么干脆?
而这个失败的政权中最失败的一项政策自然就是强行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我之前在其他的回答中也说过这个问题,秦廷内部对于建立全国政治制度并不是清一色的都推崇郡县制,甚至于推行郡县制都可能只是秦始皇和李斯少数几个人的想法,无非是因为最高权力在他们几个人手里,所以后来才能强行推进。
而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
如果以阶级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组织,那么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因此可以这么说,始皇帝和李斯几个人强行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么做有利于他们自身,可问题是有利于他们几个人不代表就有利于其他人,甚至是大部分人。
郡县制本身就不是一种单独的制度,而是配合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一种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推行郡县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集权到中央,那么权力到了中央之后呢?自然又会集中到皇帝手中。
所以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说直白点就是,打天下时人人出力,可坐天下时却只能是秦始皇一个人,而别的人包括秦国宗室在内,都无法真正分一杯羹。
当然了,也不是完全没有分到的,比如以王家和蒙家为首的一些军功贵族和李斯这样的帝党心腹靠着兼并战争多少还是拿到了点残羹剩饭。
虽然照着后世的角度看,他们拿的也不算少,但问题就在于,当时的君权还没有真正神圣到不可侵犯的地步,先秦那种“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观念也并不只是儒家一家的想法,毕竟法家那种想当君主奴才的奇葩在当时只是少数,不代表所有人。
因此秦始皇在时还能勉强靠着几个狗腿子以及几家军方贵族稳住天下,但随着始皇死后几个狗腿子互相内斗,以及蒙家被彻底打翻在地。
于是,震古烁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应运而生了。
这句话如果翻译成大白话那就是,凭什么只能你嬴政一个人就能坐天下,凭什么只能你一个人享受无上权力,凭什么我们大家不能?
其实类似这样的观念,在当时的秦帝国从上到下非常之多,如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当时还是亭长的刘邦便有了“大丈夫当如是”的想法,而一介白身的项羽更是毫无遮掩的表达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勃勃野心。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秦始皇真正的问题在哪里了,那就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里强行推行了一个错误的政策,同时自身又没有构建出一个足够保卫这个政策的利益集团,于是自我毁灭就成为了必然。
归根到底,一个政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利益集团愿意支持这个政权,而如何组建这个利益集团就成为了每一个统治者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秦始皇或许是因为对新帝国的治理缺乏政治经验的缘故,或许也是因为他被李斯和少数几个军方家族给绑住的缘故,导致他和他麾下的那些人从开始就没有努力去构建那个支撑帝国存在下去的利益集团。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当秦帝国发生叛乱之时,地方大员没有一个能站出来主持大局的,少数几个抵抗一下的也很快就投降了,而至于秦廷中央,从李斯到赵高、再到最应该是这个帝国守护者的秦国皇族,更是没有一个人去尽力维护这个帝国,大家都是想的如何从这个帝国的残躯身上攫取一点养分。
虽然之后项羽和刘邦也都相继采用了郡县制,只不过不是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其中项羽是分封制为主导的霸王郡国并行制,而刘邦则是在项羽的基础上结合秦制构建出了新的皇帝郡国并行制。
这其中项羽时间太短的原因,所以没有机会组建那个利益集团,可刘邦之后却是煞费苦心的去打造那个属于汉帝国的利益集团。
从最初的异姓封王到同姓封王,再从开国功侯到宗室功侯以及外戚功侯,或者用刘邦晚年下达的那封诏令中的内容就是:
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汉书·高帝纪》
看看人家刘邦多聪明,自己都说了不是他自己打天下的,而是“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所以人家刘邦就愿意主动分出自己的利益给大家,只要你有功,只要你愿意支持汉帝国,就给你足够多的利益,甚至你在你的封国内自己任命官员,自己收取赋税也都是可以的。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汉帝国虽然建国时磕磕绊绊,但人家不管遇到什么幺蛾子,却都能一直稳如泰山。相反秦帝国别看一开始强大的不可一世,但却无法经历一点大风大浪。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