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发展历程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乡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乡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二)国内发展历程1.初创阶段(自发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1994年农家乐兴起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1994年,“1+2”休假制度颁布并实施。2.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乡村假日经济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又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 “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号带游客深入少数民族风情区;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旅游主题与 “现代城乡,多彩生活”宣传口号吸引大批旅游者涌入乡村。3.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助力“三农”问题解决2002年,我国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高质化2006年,明确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提升发展。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2005年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我国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提升转型与4.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产品转型,产业升级2007年国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8年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克服了乡村旅游发展受土地制度制约。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和“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提出带动了农村风貌大变样。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008年,三次长假调整为“两长五短”模式及带薪休假制度法制化。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表明近5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2009-2013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3%的速度递增。仅2011年,乡村旅游行业就带来了860亿元的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其中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