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化的城市化倾向主要是说乡村绿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偏向于城市化了
一,乡村绿化是城市绿化的一种外延,但又区别于城市绿化,主要是通过对农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体现出民俗风情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共存。
过去,大多乡镇、村庄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村内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视,而忽视了绿化环境的建设,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化。随着近年来城乡统筹建设的推进,乡村绿化逐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人们对乡村绿化的要求也已从单纯的造林绿化转变为注重绿色生态功能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立体绿化。
二,城市化倾向严重,缺乏自然和乡土特色
一些乡村在环境建设上急功近利,追求形式主义,盲目模仿城市的绿化方式,例如:砍掉原有的大树,再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大面积种植草坪,兴建园林小品、亭台雕塑、喷泉等……最终造成“城不城、乡不乡”的局面,既没有城市绿化的精致与景致,也失去了乡村自然、质朴的特色与魅力。不但增加了建设投入和管理成本,还破坏了乡土特有的风貌,失去了乡土文化。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色,应该是乡村的主打色。
儿时记忆中,村里有趣的地方之一莫过于小树林,林间的老树上,各种不知名的鸟巢,螳螂、天牛、蝉等虫子随处可见;雨后的树根下,时常能够采到新鲜的木耳和蘑菇,乡间的野趣尽在一方丛林中。但曾几何时,部分地区的村民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砍伐了不少树木,也让乡村少了些绿色气息。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美丽乡村建设少不了栽花种树。最近,走进“森林村庄”,只见房后毛竹满坡,路边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的美化绿化方式,让村里处处都是景色。通过植树绿化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值得点赞,但在少数农村地区的绿化工作中,有照搬复制城市树种的倾向,舍近求远、舍低求贵,栽植了不少相对名贵的树种,且大多从外购置而来。这种做法脱离了本土特色,既增大了成本,又不能很好体现乡村风貌。
我省今年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重视保护、留住乡愁。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突出乡村特色,体现乡土味道,加强历史文化传承。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乡村绿化应突出本土特色,因地制宜,选择本乡本土适宜生长的树种作为绿化品种,不宜一味模仿复制城市的做法和追求名贵照搬外地品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村庄自然条件,坚持自然、乡土、经济的原则,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庭院以及村口和公共活动空间等隙地的绿化,增加村庄绿量。村庄绿化不妨以乔木和乡土树种为主、灌木为辅,慎用草坪,倡导自然式种植,防止盲目移栽古树、大树、“高档”名贵外来树种。
同时,打造“高颜值”村庄,还要突出乡村特色。要用“乡村的视角”去审视村落的建设与发展。选择树种时,不妨多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乡风民俗,多选用农民喜欢的树种。比如,可以栽植一些水果树、经济类树木,桃、李、杏、梨等,使村落建设具有“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的乡村气息。这样,既美化了居民环境,又可带动村民积极性,依靠果树种植等获得一定的收入,为发展美丽乡村提供良好的条件。
城市是“一样高、青一色”的林荫大道,而农村不妨保留“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乡土风情,如此,才能留得住“乡愁”,看得见“绿色发展”。
地球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他的义务。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一点小事做起。首先就要使自己有一个美丽的生活环境。如果每个人都力争把自己的家园打扮的犹如仙境一般,那么城市的绿化效果一定会很成功。而地球也自然而然会变的更加可爱。
草往往会被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一搞卫生就要拔草。其实,种草、培植草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树、花坛、草坪交相辉映,不仅丰富了空间的色彩与层次,还是城市增色不少。最重要的是草有保护环境的功能,1万平方米的草坪每昼夜能释放氧气600千克,人均25平方米的草坪,就能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基本吸收掉。草坪能净化空气,有草坪的地方空气中的细菌仅为无草木的公共场所的万分之一粉尘含量也要比裸露的土地低2/3。草坪通过植物叶片的蒸腾,还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草坪植物茂盛的叶片形成的松软而富有弹性的地表,能想海绵吸收水一样吸收声音。据测算,20米宽的草坪可减弱噪音2分贝左右。
不是,一直要绿色城市吗?农村往城市,发展的话就要也跟随城市环境的步伐
乡村现在也朝着城市方面发展了。绿化很重要持有绿化好了就可以做我净化周围的空气提升环保的质量所以要往城市的倾向方面发展。
对于一个区域项目而言,不可能去做基础层面的一个个农户,而应打造区域结构。这个区域,可以小到一个村,也可以大到一个度假区域。铭智旅游认为,对于一个做区域的乡村度假旅游,有几件事情和几个思维角度。第一,进行文化梳理和形成主题化非常重要。文化梳理是第一个步骤,主题是在文化梳理的基础上提炼的,是能够代表当地形象和理念的精华,也决定了不同的目标群体、消费模式和运营方式等。第二,要做好综合开发,形成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涉及农业、农民、农村、土地、地产等一系列问题,往往需要政府、投资商、农民三方合力,形成一个一体化方案。如何系统、全面、合理的配置规划要素;如何安排投资商的盈利结构;如何安排农民的富裕模式;如何安排政府的支持因素;前期投入多少;什么时候引爆市场;引爆市场以后多快时间形成回收;快速回收与持续增长如何有效配置;最后和谐的整合成为一个商业化运营方案,我们称之为商业运营模式。第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度假市场里面有两个主体,一个是避寒度假市场,主要是来自东北的中端人群和来自商业界的高端人群。跟乡村度假关联度较大的是中高端人群和跨省人群,这部分人群里面最主要的包含两类,一类是购买了度假资产,但自己享用时间较短。第二类是以老人度假为主体,以他们为主要购买对象的目标人群。那么这些人群的消费模式是什么?如果只是冬季来,那么夏季怎么经营?要是老人的度假型养老,该有什么特别的注意点?可见,市场影响了产品配置、运营配置以及要素配置等,我们在规划中,应在投资客群与消费客群的支撑互动上形成方案,最终形成发展结构。通过这三个层次,我们最终形成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划。首先是一个全案策划。这个全案策划中,包括文化策划、业态策划、产业整合策划、产品策划、运营模式策划、区域发展和城镇化策划。其次,在全案策划基础上形成规划,包括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规划的落实形成土地利用、道路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再次,在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系统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这些设计要素的整合构成了景区化、景观化和产品设计的一系列工具和技术。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