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现代IT技术让土地上的农民直接面对消费者和上游的供应商,最大程度上减少农业中不必要的费用,真正的实现多劳多得。以前农业生产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农民首先要自己去找种子、化肥、农药,买农具,甚至于还要托人才能够买到真货,有的要买农机的就更麻烦了。然后农民在种地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想找人帮忙了也是两眼一抹黑,等到了庄稼、果实成熟了之后往哪儿卖根本就不知道,到底该卖多少价也不太清楚,只能道听途说,或者在少数几个买家那里问问价。
这样费时费力、劳心劳神不说,最后还很容易上当受骗,对于老实巴交的农民来说一不小心就血本无归。而且对于消费者也没有什么好处,中间经过了难么多道经销商,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价格自然便宜不了。
下面这幅图就是虎嗅网的“irischerub”整理的农产品生产出来需要经过的“坎”,可以看到,种子、化肥、农药经过中间商之后直接涨价了50%,这样农民的负担能减下来吗?
所以,现在提出了所谓的“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就是为了把上面这些所有的流程用信息技术来“去中间化”,也就是再也不要找来找去了,农民直接跟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消费者直接联系,最大程度减轻农民的负担、降低农产品的成本。
我不用说那么多普通人不懂的,用一句最容易听懂的话说就是:要建起来一个农业上的淘宝。普通农民可以在上面买种地需要的所有东西,也可以把自己的农产品卖出去。淘宝的好处大家都知道,方便、快捷,可以货比三家,那家便宜用哪家。而且不管是买东西还是卖东西,都是快递上门,根本不要自己去跑,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办完一切。
当然了,互联网+农业还可以做得更多,比如说搞什么智能监控呀、大数据管理呀、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溯源等等事情【如下图所示的智慧农业,直接通过机器和网络全程监控农业生产过程】,但是最实惠的就是“农业淘宝”了,即便是普通人也最好懂其中的好处。
最简单的说,“拼多多”这个手机软件,就是抓住了这个所谓的互联网模式,直接建立起来了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以前我还挺喜欢用拼多多买水果的,虽然送过来的不如水果超市里面的光鲜亮丽,但是味道很好,价格也是便宜的不能再便宜了。【下图就是拼多多推出的“一起拼农货”活动】
根据统计,仅仅是“农业淘宝”这一个方面,产值就估计有8万亿,其中农资流通2万亿、农产品流通5万亿,其他各种服务的产值也是只多不少。根据新华网的《“互联网+农业”带动更多农产品出村》一文:
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电商扶贫等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呈现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双向流通的格局。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400亿元,同比增长53.3%。可以说整个互联网+农业形势是一片大好。
但是,繁荣之下也有诸多乱象。比如说之前著名的“农商1号”一再传出停止运营的消息,虽然到现在为止,农商1号还在正常运行,但是会传出来这样的消息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除了农商1号之外,很多农资电商都在经历关关开开的现象,互联网+农业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风顺。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1,农民上网的确实很多,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上网,弄够搞懂网上各种操作的人就更加少了,所以群众基础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扎实。
2,很多互联网农业的从业者没有搞清楚状况就随便开始工作,造出来的这个平台、那个平台根本就不是农民需要的,操作也繁琐、收费还不低,自然就没有人用了。
3,一切放到网上之后很容易出现假货的问题,让人没有办法信任这些平台。
4,物流成本还是太高。
总之,现在的互联网+农业还有不少的问题,但是大方向是好的。中国现在还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还是占到了主要,如何改善他们的生活始终应该是国家应该重点考虑的。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