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泥鳅
真泥鳅又叫泥鳅,体型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2、大鳞副泥鳅
大鳞副泥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3、中华泥鳅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颜色比泥鳅鲜艳,常常栖息于砂石河段的缓水区。
4、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地区,体型近似圆筒形,头较短,个体较大,与大鳞副泥鳅外形相似,养殖周期为4-5个月。
5、青鳅
青鳅的体形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尾鳍为圆形,鳞片较小,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而且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
东北的泥鳅鱼叫泥了勾了一。
东北喊泥鳅鱼叫泥喽够子。
泥鳅,刺鳅科,刺鳅属。俗称:钢鳅,刀鳅 。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
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
东北冷水花鳅58一斤。花鳅是鲤形目鳅科的一种亚科,是长江流域品质最好的鱼之一了,口感独特,几乎没有刺,而且味道极为鲜美,被当地人称为水中人参。花鳅体格粗壮,身上的颜色看上去非常的鲜艳,和另外一种我们非常喜欢的溪石斑鱼很像,但是眼睛却非常小,而且嘴巴却是老鼠嘴。
还好啊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而东北的温度气候同样可以满足泥鳅的生长需求,所以东北可以养殖泥鳅。
一亩泥鳅的产量到底是多少啊?
您所问的应该是一亩(国亩)的水面养殖泥鳅到底有多少产量吧?踏火养过几年的泥鳅,对这个还是有一点点了解的,踏火来就来说下个人的经历和所见吧。
正常情况来说产量与您的池塘条件、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地域有很大的关系,以连云港模式为例,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囤养模式,在7、8月份野生泥鳅便宜时从东北收购大批量的泥鳅回来放在鱼池里养起来,他们的密度非常大,养到价格高时再出售,如果能养一年以上的话其增重非常大,这种情况可下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但是这种模式是其它地方复制不过来的。
如果是自己放小苗开始养殖的话,在长江以南的地方开春之后放苗养到年底,如果塘口好没有什么敌害来吃的话,对于本地泥鳅来说一亩的产量大约在400-1000斤这个范围内,通常的话在600斤上下,能有800斤是品种很好而且平时管理也非常好的了,这个是踏火养殖泥鳅几年结合自己和同行朋友得出来的数据。
但是现在一般都以台湾泥鳅为主,对于这个品种的泥鳅,如果塘够好,水够深的话,采用人工饲料来料喂养,正常情况下年初放苗到年底(阳历11月份)起泥鳅的话,一般的产量在1000-1500斤左右,养的好的单季可以产到2500斤以上(这是5年前的水平,现在台湾泥鳅养殖技术更加成熟,产量应该会更高些),但是这种塘水位要深,而且管理要非常到位才有;在珠三角一带有一些养殖户可以做到一年产两批的,那这个亩产量会更高。
踏火最后再说一句,养殖这东西不能光信别人,还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慢慢来总结经验才行。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在养护冷水花的时候,如果长期都不更换盆土,土壤难免会板结,排水透气性会大大的降低,而且养分也跟不上植株的生长。
养殖泥鳅,要弄点泥或者水草之类的都行,泥鳅比较活跃,所以养殖缸不能太浅了,饲养的话,弄点蚯蚓,把蚯蚓切碎后,放入鱼缸中,它是杂食的,平时弄点馒头粒,饵料的投放量要看饲养的数量的多少来定,不能太多,夏季经常换水,冬季不用经常换水的,一个月换一次也行。
有:
1.中华沙鳅,中华沙鳅的体长为9-18cm,在其体表上有漂亮的斑纹,属于小型鱼类,喜欢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对光照、溶氧和温度较为敏感。中华沙鳅主要以蚌虫、摇蚊幼虫、石蛾等底栖性动物为食,虽然不同性别的中华沙鳅主要摄食的习惯。
2.大斑花鳅,大斑花鳅的尾柄比较长,是尾柄高的1.8-2.4倍,其尾鳍的基部有一个黑斑,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及其附属的水域。
3,花斑副沙鳅主要栖息在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其个体小,以水生昆虫和藻类为食,身体的颜色为黄褐色,腹部的颜色为灰白色,胸鳍、腹鳍以及臀鳍的颜色与腹部颜色相同。
4,中华花鳅常生活在溪流中水流较平缓的泥砂或沉质的底质水域中,主要以摇蚊幼虫、有机碎屑、丝藻、硅藻、蓝藻等为食。
北方花鳅,小型鱼类,又名扁担钩、花泥鳅、水长虫。生活于砂砾底质的沟渠缓流或水质较肥多水草的静水环境,以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为食。
花泥鳅体表斑点显著,是较好的观赏鱼类。主要分布于蒙古及我国额尔齐斯河、内蒙古、黑龙江、滦河上游及黄河中、上游。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