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走进晋中市榆次区张胡村的温室大棚里,仍然是一片忙碌景象。在最北边的大棚里,菜农老李一边忙活,一边与记者“晒”他的“心得”:“春节前进账2万多元,春节蔬菜上市又是8000多元的收入,收成好主要是因为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把我们村选作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的示范点。”
榆次区张胡村一直有种大棚菜的传统,但年年种,收成却一直不见好。今年,山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在这里进行“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土壤处理、轮作模式、PEP膜等一系列新技术的配套使用,曾经了无生机的大棚变得充满活力,农民收入也立马有了起色。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是省政府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全省农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覆盖率、到户率和应用率,于2009年年初提出并由省农科院组织实施,包括20个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1年的时间内,山西省农科院组织了包括20名首席专家在内的150余名科技人员,在全省60个县推广新品种165个,组装配套85项先进适用技术,取得了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50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900公斤等成绩,不但一大批新品种得到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得以应用,也为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探索出不少做法和经验。
20个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个个是精品
位于山阴县古城镇的佳联农牧示范园区,拥有6000亩土地,但园区发展养殖所用饲草却不得不全部外购,原因是这6000亩土地全部是盐碱地。
2009年年初,山西省农科院土肥所的雁门关生态畜牧区种草与舍饲养羊示范项目组与之对接后,对园区的盐碱地实施了综合快速改良,进行循环农业模式示范,改良后重度盐碱地示范田饲草高粱产量达到每亩2825公斤,比对照亩增产2066公斤。
“雁门关生态畜牧区种草与舍饲养羊示范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的一个缩影。山西具有十分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但生态环境脆弱,农产品产量不稳,科技含量较低,产业化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着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全省粮食总产每年仍在100亿公斤左右徘徊,人均占有粮食仅300公斤左右。因此,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支撑与引领,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粮食自求平衡能力。为此2009年年初,按照刘维佳副省长的指示,省农科院组织有关专家在多方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以省农科院最新科技成果为技术支撑,精心选择的20个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抓住了山西农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内容涵盖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和棉花、畜牧、蔬菜、干鲜果、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将在全省不同类型生态区的50个县(区),建设农业技术示范样板,集成应用一批关键技术,组装配套一批新的种植模式,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完善一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专家的数据变成了农民地里的产量
“全年粮食作物示范面积4.65万亩,推广55.23万亩;
棉花示范5037亩,推广2.5万亩;
蔬菜示范2000亩(设施500亩),推广1.75万亩;
高光效苹果示范9000亩,推广10万亩;
设施养羊示范1000户,发展30万只,新增经济效益3000万元。
粮、棉、果、菜、畜牧等示范推广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亿元。”
……
2009年年初,这些还都是农科专家实验田里的数据,但是通过“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的实施,在2009年年底,上面的数据已经变成了三晋大地上的产量和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在临汾市尧都区洪堡村,村民们在省农科院小麦所专家的指导下,推广“小麦机播—玉米套种”“小麦机播—玉米平播”“小麦撒播—玉米套种”三种模式,小麦平均亩产达550公斤,玉米650公斤,合计产量1200公斤。
在沁县定昌镇羊沟村,沁州黄小米集团基地首次使用了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推广的“谷子化控少(免)间苗技术”,不但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有利于培育壮苗,农民亩节约成本100元,亩增产20公斤,增收80元,两项合计亩增收180元。同时,长期以来,因为谷子间苗特别费工,农民种植积极性难以提高,无法扩大基地面积的沁州黄小米集团,基地面积也从6万亩扩大到8万亩。
……
由于找准了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的契合点,20个因地制宜的示范项目示范田产量可观,一大批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省农科院的新品种占到了推广示范品种的80%以上,同时,一批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得到组装配套。仅仅一年的时间,示范项目所选择的示范点不但成了省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窗口;也是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科普示范辐射源;同时还成为集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业情况调查、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和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宏观决策依据的多功能综合示范基地。
4种技术推广模式和包括“首席专家制”“农民科技日”在内的一批管理经验被成功应用
“以前,能打电话向专家请教,村民们就说我‘牛’,没想到,现在不但专家在咱这小山村长期蹲点,刘副省长还来我们这里调研,这下子全村都‘牛’了。”省农科院高寒所在大同落阵营建立1000亩马铃薯机械化高垄密植栽培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到2615公斤,共增收260万元,去年9月24日,作为此次示范行动项目组组长的副省长刘维佳专门来落阵营调研,难怪这里的村民高兴地逢人就“显摆”。
为使20个示范项目尽快在全省 “安家落户”,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项目组探索出科技与大户、与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与示范园区相结合,进行技术推广的模式,实现了农民与企业的双赢。省农科院高粱所酿造高粱示范推广项目组2009年在清徐、汾阳、沁县建立示范田3900亩,推广7万亩,共生产酿造专用高粱3600万公斤,不但农民增加了收入,企业使用后增加产值2000余万元,还吸引了国内多家名酒集团来山西省进行项目对接,使山西省的酿酒高粱在全国“吃香”。
“为实施好此次示范推广行动,我们组织了150人的技术服务队伍,每个示范项目长期蹲点科技人员不少于5名。同时,还在全省项目实施中首次建立‘首席专家制’,能够成为首席专家的,必须在所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研究成果,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懂经营、会管理。”示范行动项目领导组办公室主任、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明昌介绍。
为了配合好“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省农科院还以示范行动为平台,开辟了4条“绿色通道”,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与咨询服务。首先是在全省开展“农民科技日”活动,面对面了解农民在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使科研和生产更好地衔接;其次是开设专家服务热线电话,农民可以通过农业专家服务热线,与“坐诊”专家及时沟通;第三是通过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发布新优品种、实用技术、科研产品等;最后是推出“农业科技自助餐”和农民科技培训。
“去年一年,我们共接听咨询电话1.2万个,解答率在90%以上;发布推广信息18期,网页点击量达到1.5万人次;开展‘农民科技日’活动20次,和我院各所联系对接的县(市、区)达85个;15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开展培训活动442次、培训农民骨干6.15万人,培训农民56.6万人(次)。”示范行动项目领导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农科院技术推广处张克强处长介绍。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