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既是基础农学的学科之一,也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
回顾世界农业气象研究历史,中国现代农业气象学六十多年的研究发zd展轨迹表明:农业气象研究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在解决农业生产重大需求和科学问题中得到不断发展;坚持跟踪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完善研究理论和方法,实现了从解释科学到试验科学的质的飞跃;坚持吸收最新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不断派生出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分支。
全国农业回气候区划、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与遥感估产、气候变化农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测定与国家清单、旱作农业答关键技术与区域治理、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都市型设施园艺等重大技术成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科技支撑作用。未来农业气象学将在农业气候与农业布局优化、生物气象与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与风险管理、农业小气候与工厂化农业、农业气象信息与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标准产量和测产没有关系。农业生产受品种,水肥,病虫害,环境等因素影响产量都不相同的,所以没有标准产量。一般来说一个区域会有一个平均产量标准,具体可以咨询当地统计局或农业主管部门。田间测产通常又有目测估产、测数预测和割取预测 3种方法。除目测估产外,其他两种方法都要先选定测产田和取样点。测产田块的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要能代表整个测产区的一般水平。一块测产田上设置取样点的数目,要根据测产田面积大小和作物生长的均匀程度而定,一般为3~9个点。田间作物生长均匀、土壤差异小的,取样点可设置在测产田的1条或2条对角线上,间隔一定距离成直线分布;作物生长不均匀的可根据生长状况划分为一、二、三级等几种类型按比例确定设点数目。目测法根据作物品种的特点、长势长相、气候条件对产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病虫害状况等,评定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一种凭经验的粗略估产法。测数法取样考查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以测算每亩产量的一种测产法。大株作物如玉米一般在每个取样点取21行求出平均行距,取51株(穴)求出平均株(穴)距,以其乘积除667平方米,求出每亩株(穴)数。然后,在每点任选30株(穴),根据该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见作物产量)进行测算。如水稻可根据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千粒重等,求出平均每株(穴)产量,乘以每亩总株(穴)数,即得每亩产量。小株作物如小麦,可用1平方米的方框取样,考查其产量构成因素,求出各样点每平方米的平均产量。割取法将各样点的作物割取、脱粒、扬净并干燥至一定标准后称重,求出各取样点的平均产量,再求得每亩产量。撒播的小株作物,每点取 1平方米的方框取样。条播作物可按条长和条幅、条距折算成 1平方米面积。大株作物单株产量变化大,取样点的面积应大些,一般用长方形取样,每点6平方米。测产田块的测产结果算出后,即可进一步推算出测产区域的作物总产量。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