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发展史:
1、1964年,袁隆平先生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开展不育系选育研究。
2、1973年,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杂交稻配套成功。杂交稻的培育与应用,使我国水稻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1987年,袁隆平提出发展杂交稻的战略目标,并指出杂种优势利用与植株形态改良相结合可作为培育我国超级杂交稻的重要技术路线。
4、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提出了超级稻这个概念并启动了超高产育种计划。
5、1996年,我国农业部组织实施了“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开展株型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杂交稻研究。
水稻的繁殖方式:
进行催芽首先的第一步就是晒种,选择一个天气晴朗将水稻种子暴晒一两天,但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在种子放置在水泥地上,这样会将种子直接晒死,最好准备一块苫布,将种子均匀的摊在上面,晒种时是不是翻动下,确保晒得均匀。
晒种可以增加种子的透水和透光性,还有杀菌的作用。晒种完成后,将种子放置在一个干燥、阴凉的地方放凉备用。
晒种后就是开始选种,选种主要是选取优质的种子,剔除劣质种子,这样在播种后才能使秧苗生长健壮、整齐。可用清水选种,先将种子浸泡在水中,待种子吸水后会下沉,而空壳种却会上浮,这样就可选取颗粒饱满的优质种子,提高发芽率。
* 水稻历史资料 *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