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鱼:草鱼是最常见的淡水鱼之一,也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一般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喜欢在多水草的近岸区域活动。这种鱼的本性活泼,而且游泳的速度很快,通常会结群觅食,除了吃植物外,还可以吃蚯蚓、蜻蜓等。
2、鲢鱼:鲢鱼和草鱼一样,同属于四大家鱼,不同的是,它是一种滤食性鱼类。这种鱼的分布广泛,生长速度快,而且不容易生病,产量又很高,所以非常适合作为经济鱼类饲养,通常和草鱼、鲤鱼等养在一起。
首先确认鱼塘水是活水还是死水。如果是活水哪么水的融氧率大,养鱼的成活率高。如果是死水,水的融氧率低,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增加融氧量。因为是小塘用增氧机不合算,那么只能是放多一些鱼性此较活泼的鱼,让鱼在水中通过自身游动增加水的流动从而增加水中的氧含量。如小白鳅鱼,小翘嘴累杂鱼。这种鱼一般活动在水的表面,也可做为食肉类鱼的饲料。也可以在水面养殖一些水草或者菱角。这样水塘表层的鱼可以有食物来源和栖息的场所。
其次鱼塘的食物链是否完善。鱼的种类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因而在整个鱼塘的食物链是否完善也就决定了鱼养殖的好坏,人工投味只是一种方法,鱼也是要各类营养齐全的,也能生长的好。在充分考虑到空间利用的同时也要考虑鱼塘中的食物获取。小鱼塘养殖的话尽量利用鱼塘原生态的环境。这样养出的鱼更加健康,鲜美。
最后根据水面积的大小和鱼的种类混养,你是不人工投放鱼苗的,那么在养殖过程中也要兼顾鱼的密度。某种鱼类过多在鱼塘食物馈乏的时候会发生同类鱼大鱼吃小鱼的情形。如:黑鱼放的太多有可能一年下来鱼塘只有一两条黑鱼存活下来。
可以给它们喂草也可以喂鱼饲料。水必须每天给它们流动,就是一边进一边出,这样的水质对鱼比较好的生存。像夏天水不流动水的温度过高对鱼很容易会死。
1、选地建池
养鱼要在向阳通风、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场地建造池塘,池塘面积约5-10亩,池深在3米左右,而且要确保池底平坦,避免存在有害物质,并且池塘的排水口和进水口要安装防护措施,避免鱼群逃脱。
2、清池消毒
养鱼前要对池塘清理消毒,首先排干水分,暴露在阳光下晾晒2天,然后适当清除池底的淤泥,再向池塘中注入20厘米的水分,泼洒生石灰消毒3天,最后用清水反复冲洗池塘,一周后开始使用。
3、投放鱼苗
养鱼要选择体型健壮、匀整、无损伤、生性活泼的鱼苗,投放前要使用淡盐水对鱼苗进行消毒处理,浸泡10分钟后捞出,然后投放在处理好的鱼塘中,养殖密度不宜过大,以免鱼群出现争斗现象。
4、日常管理
养鱼的过程中,每天要投喂3次左右的饵料,每天的喂食时间在早上9点、中午1点、晚上5点,喂食时主要投喂蛋黄、米浆、麦麸等食物,而且喂食量要控制在鱼群总体重的5%,避免食物变质,影响水质。
总的来看,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不是一个简单划等号的问题,只有出现了不协调,才会带来水环境污染问题。
养殖水域污染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严重污染只是个别地方才会出现。我国每年养殖水产品的总量是5000多万吨,总体上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像有些媒体炒作的那么吓人、那么严重。尽管如此,国家也必须对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高度重视,这一点毫无疑问。
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养殖水域周边的各种污染,严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渔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如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水库、湖泊中的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而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如深远海、水稻田、低洼盐碱地等)却没有开发或者开发利用很不够;一些落后的养殖方式亟待转变,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较低,等等。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饵料和水产肥料是现今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必需品,水产养殖品种几乎都是异养生物,在目前高生物负载量的水产养殖模式中,人工投饵是水产品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
但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过分追求高产高效,向水体过量投入饵料、肥料等外源营养物质,投放方法、用量不科学会导致饵料剩残过量,投入品无法被水产品完全消耗。
饵料剩残量根据饵料本身在水中的稳定性及养殖生物取食的易得性有所不同,有实验资料显示在部分池塘和网箱养殖过程中,残饵量可高达20%—30%。大量残饵、肥料和生物排泄物沉降堆积,会在水体中析出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耗氧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养殖生物缺氧。
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会损伤鱼鳃表皮细胞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降低;氨转化成的亚硝酸盐则具有低毒性,可使鱼类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死亡。氨氮对幼体的毒性更加显著,通过日本对虾幼体的研究发现,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死亡率明显升高。
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还会导致藻类爆发性生长,造成水华、赤潮等现象,使养殖水体和底质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藻类死亡后释放的藻毒素会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在组织中累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药物滥用。现代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常会使用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用以预防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害,清除敌害生物,改善水体环境,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
这类投入品主要起到维持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常用的渔药有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杂剂、消毒杀菌剂;控制水生植物的杀藻剂、除草剂;控制有害生物的杀虫剂、杀螺剂;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疫苗;以及改良水质环境的增氧剂、底质改良剂等。
大部分药物的主要成分是化学制剂,包括抗生素、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吸附剂等。正确合理地使用渔药和环境改良剂通常不会对养殖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现象。
有研究表明投加的抗生素仅有20%~30%会被养殖鱼类吸收,剩余大部分都进入了水体环境中。且抗生素具有累积效应,养殖时间越长,水体中抗生素的总量越高。除草剂、杀虫剂等投入品在水体中的半衰期都较长,过度使用势必会污染水环境,并危害栖息其中的生物体,破坏生态平衡,对养殖水体产生危害。
利用鱼池的基面种竹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庭院式生产方式。所谓“养鱼种竹千倍利”的农谚道出了竹基鱼塘的效益不错。其环境效益也很好,那么鱼塘养鱼技术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鱼塘养鱼技术
1、壮苗下塘:下塘时要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游动活泼的优质鱼苗下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鱼苗下塘的成活率。
2、安全下塘:鱼苗下塘前必须严格检查清塘药物是否已经彻底失效。可先将几十尾鱼苗放入塘内的网箱观察一昼夜,看鱼苗活动、采食情况有无异常,如出现焦躁不安、浮头挣扎、四处串游等异常现象,说明清塘药物还有残留,应待其药效完全消失后再下塘。
3、无害下塘:由于鱼苗较小,抵抗敌害生物侵害的能力较弱,鱼苗下塘前,必须用密眼网对全塘拉网1-2次,将水体中的有害昆虫、蛙卵、蝌蚪和野生杂鱼等可能危害鱼苗的敌害生物清除干净,确保下塘鱼苗的安全。
4、适时下塘:下塘时间过早,鱼苗体质太弱,生命力较差,成活率不高。下塘时间过迟,鱼苗卵黄囊已被吸收完,体质较差,容易造成鱼苗下塘后死亡。下塘时间以鱼苗孵出后4-5天,能自由游动、摄取食物时为最佳。
5、晴天下塘:最好选择在连续晴天的中午下塘,此时鱼苗适应环境快,成活率也最高。
6、开食下塘:下塘的头天下午,每万尾鱼苗投喂2个熟蛋黄,将熟蛋黄用纱布包裹,捏碎,洗成蛋黄汁喂鱼。当天上午再喂一餐,蛋黄增至4个,中午即可出苗下塘。
7、同批下塘:每次下塘的鱼苗,必须是同批培育的同一品种的鱼苗,严禁规格大小不一、品种不同的鱼苗混杂投放,这样会严重影响鱼苗的下塘成活率。
8、调温下塘:对从外地运来的鱼苗,尤其是尼龙袋充氧运来的鱼苗,由于袋中水温与池塘水温温差较大,可将尼龙袋先敞开袋口,把袋放入池塘,适当加些塘水,数十分钟后,待袋内外温度基本一致时再放苗入池。
9、看风下塘:有风时鱼苗下塘应选在上风口,切忌在下风处放苗,以防鱼苗被风吹到池边死亡。
10、消毒下塘:鱼苗下塘时尽量采用食盐、高锰酸钾等药物的水溶液对鱼苗进行消毒处理后再下塘。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