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的定义多种多样,由于其内涵丰富、应用范围广,很难给出准确定义。一般说来, SoC称为系统级芯片,也有称片上系统,意指它是一个产品,是一个有专用目标的集成电路,其中包含完整系统并有嵌入软件的全部内容。
同时它又是一种技术,用以实现从确定系统功能开始,到软/硬件划分,并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
羽化是ps术语,羽化原理是令选区内外衔接部分虚化,起到渐变的作用从而达到自然衔接的效果,是ps及其其它版本中的处理图片的重要工具。
CMOS logic gate 可以级联组成复杂的逻辑电路以及SRAM单元。 Inverter可用于逻辑取反,或形成反相器链以增强逻辑门的带负载能力,减少延时。
冷油器主要由外壳、铜管、管板、隔板及上、下水室等组成。铜管胀在两端管板上,油在铜管外部流动,水从铜管里面流过,为了提高冷却效率,增加油在冷油器内的流程和流动时间,用隔板将冷油器隔成若干个弯曲的通道。为了减少油走短路,隔板与外壳之间保持尽量小的间隙。
51单片机是一个芯片,内部有n个寄存器,外部长着n个脚,由于51单片机系列种类众多,具体有多少寄存器、长着几个脚要看具体型号。一般来说,在做产品的时候,以够用为原则。
单片机属于数字器件,所以它的引脚只有两种状态,即高低电平,5V的单片机,高电平是5V,低电平是0V;3.3V的单片机,高电平是3.3V,低电平是0V。即高电平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部分单片机内部集成有DAC功能,即数模转换器,把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的模块,带有DAC功能的单片机DAC输出引脚可以输出0到电源电压之间的任何电压值。有些单片机内部集成ADC功能,可以把连接到引脚上的0到电源电压之间的任何电压值转换成数字量存储到单片机内部寄存器。
单片机就是靠着它自身引脚电平的高低变化,来控制它周围的芯片工作,组成一个产品。
所以Ration说,不管什么单片机,只要你学会了控制它的引脚电平高低,你就学会了它的一半。
指令周期的基本概念
cpu从内存取出一条指令并执行这条指令的时间总和。
指令周期是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时间,一般由若干个机器周期组成,是从取指令、分析指令到执行完所需的全部时间。指令不同,所需的机器周期数也不同。对于一些简单的的单字节指令,在取指令周期中,指令取出到指令寄存器后,立即译码执行,不再需要其它的机器周期。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指令,例如转移指令、乘法指令,则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机器周期。
通常含一个机器周期的指令称为单周期指令,包含两个机器周期的指令称为双周期指令。
计算机所以能自动地工作,是因为cpu能从存放程序的内存里取出一条指令并执行这条指令;紧接着又是取指令,执行指令……,如此周而复始,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除非遇到停机指令,否则这个循环将一直继续下去。
1
指令周期:
cpu从内存取出一条指令并执行这条指令的时间总和。
2
cpu周期:
又称机器周期,cpu访问一次内存所花的时间较长,因此用从内存读取一条指令字的最短时间来定义。
3
时钟周期:
通常称为节拍脉冲或t周期。一个cpu周期包含若干个时钟周期。
1、冬性植物:春化时低温为0-10°C,30-70天完成春化。
2、春性植物:春化时低温5-12 °C,5-15天通过春化阶段。3、中性(半冬性)植物:春化时低温3-15 °C,15-20天。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比如:冬性禾谷类作物(如冬小麦);二年生作物(如甜菜、萝卜、大白菜)以及某些多年生草本植物(如牧草),都有春化现象,这是它们必须等到翌年才能开花的基本原因。比如家里常见的土豆、大蒜头,放久了、经历了春化作用就会发芽。
传感器的作用如下:
1、进气压力传感器:反映进气歧管内的绝对压力大小的变化,是向ECU(发动机电控单元)提供计算喷油持续时间的基准信号;
2、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测量节气门打开的角度,提供给ECU作为断油、控制燃油/空气比、点火提前角修正的基准信号;
3、进气温度传感器:检测进气温度,提供给ECU作为计算空气密度的;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检测冷却液的温度,向ECU提供发动机温度信息;
4、曲轴位置传感器:检测曲轴及发动机转速,提供给ECU作为确定点火正时及工作顺序的基准信号;
5、氧传感器:检测排气中的氧浓度,提供给ECU作为控制燃油/空气比在最佳值(理论值)附近的的基准信号;爆震传感器:安装在缸体上专门检测发动机的爆燃状况,提供给ECU根据信号调整点火提前角。
对不同熟期油菜春化阶段发育的温度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低温下的油菜种子在萌动期就可开始春化阶段的发育。不同熟期类型的油菜品种通过春化阶段要求的温度条件不同,从播种到现蕾所需平均日均温:早熟型,17~18℃;中熟型,13~14℃;中晚熟型,11~12℃;高于此温度条件,现蕾不整齐,甚至不现蕾。对于中熟、中晚熟类型品系的夏繁加代和选择,应考虑在更冷凉的地区进行比较有利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