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这种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效应叫做春化作用。
是的,多年生植物及二年生草本花卉植物大多需要经过春化方可形成花芽,气温上升时即可花朵开放。
春化与诱导花芽分化即有相同处又不是一种形式。
春化与诱导花芽分化相同点都是要经过一个需要改变其生长的一种方式,促使其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
而不同的是春化可以作为自然温度下培养,只是以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而后者则不仅局限于温度方面,还可通风调控湿度、光照、日照长短或化学方法进行。
1、冬性植物:春化时低温为0-10°C,30-70天完成春化。
2、春性植物:春化时低温5-12 °C,5-15天通过春化阶段。3、中性(半冬性)植物:春化时低温3-15 °C,15-20天。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比如:冬性禾谷类作物(如冬小麦);二年生作物(如甜菜、萝卜、大白菜)以及某些多年生草本植物(如牧草),都有春化现象,这是它们必须等到翌年才能开花的基本原因。比如家里常见的土豆、大蒜头,放久了、经历了春化作用就会发芽。
朱顶红是非常独特的一种球根花卉,它不需要低温春化,在我国南北地区都很适合栽种,在冬季就要保持温暖,养护温度最好是保持在5度以上,保证土质疏松透气。
朱顶红的种球种在盆土时,要有2/3或1/2左右露出土面,这样才能避免种球腐烂。
第1年在花盆中栽种朱顶红的种球,底部生根是特别缓慢的,朱顶红的种球种下去之后,就不要老是将它的种球拿起来查看情况,只要保证土质疏松,浇水不是特别频繁,它的种球一般都不会腐烂。
种球在栽种之前,可以用多菌灵溶液浸泡20~30分钟,种下去后就可以正常浇水,给较多的光照,等它的花杆长出来,在花后及时剪掉残花和花杆(伤口避免沾水),在春暖之后就可以慢慢生根发芽了,叶子也会慢慢长出来,后期就养好叶子,让它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后期保证肥力充足有较多的光照,来年秋冬季节也能正常孕育花芽。
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许多二年生植物(如甜菜、萝卜、胡萝卜、天仙子等)必需经一定天数的低温才能成花,否则一直处于营养状态。 春化是指某些植物休眠的过程,梅花、落叶映山红,…,植物、如不让其休眠,春季花少或无花,甚至枯死,低温不能催花,需要春化开花的植物、休眠前花芽己形成了。
春化现象指一,二年生的植物,经过春化处理(vernalisation,在苗期对其进行低温处理,约3°C)后,才能从营养生长阶段(即根,茎,叶的发育)过渡到生殖生长阶段(即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的现象。
对冬小麦试验表明,如果不对种子进行低于3摄氏度的春化处理,就算作物的杆和叶都生长的很好,到了来年的夏天却也不会结穗。甜菜不经过春化处理,甚至不开花。春化处理只能对植物中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起作用。其部位因植物而异,主要为茎的顶端分生组织。
冷冻期与花期可以间隔很长的时间,因此,没有必要赶在春暖花开之前进行春化处理。而且,日照时间,温度和生长状况也是影响花期的因素。
短时间春化处理的作用可被高温处理所抵消。但长时间的春化处理则会形成稳定状态,不能为高温处理所抵消。
将受过春化处理的植物嫁接到未受春化处理的植物上,春化现象并不发生。
春化(vernalization)低温对越冬植物成花的诱导和促进作用。冬性草本植物(如冬小麦)一般于秋季萌发,经过一段营养生长后度过寒冬,于第二年夏初开花结实。如果于春季播种,则只长茎、叶而不开花,或开花大大延迟。这是因为冬性植物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形成花芽。冬性作物已萌动的种子经过一定时间低温处理,则春播时也可以正常开花结实。春化作用一词即由此而来。冬性禾谷类作物(如冬小麦);二年生作物(如甜菜、萝卜、大白菜)以及某些多年生草本植物(如牧草),都有春化现象,这是它们必须等到翌年才能开花的基本原因。 发现 中国农民早就有用低温处理种子的经验。如“闷麦法”,就是把萌发的冬小麦种子装在罐中,放在冬季的低温下40~50天,以便于春季播种时,获得和秋播同样的收成。1918年德国植物学家G.加斯纳发现黑麦有冬性和春性之分。春黑麦不需要经过低温时期就可以抽穗,因此可以春播。而冬黑麦则需在发芽前后经过一段1~2℃的低温时期才能抽穗,所以必须秋播。1928年苏联农学家T.Д.李森科发现:禾谷类作物的冬性品种如不经低温,则长期处于分蘖阶段而不拔节开花。如将黑麦、小麦和大麦的种子播种在积雪的田间经受一段时间的自然冷冻后,就能拔节开花。把刚刚发芽的冬性禾谷类种子在播种之前用0~5℃冷冻一定天数,则不论何时播种,均能正常拔节。他和他的同事把这种低温处理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并称之为“春化”。1935年李森科提出了植物阶段发育学说,认为春化阶段是一年生禾谷类作物的个体发育的第一阶段。 温度要求 对大多数需经低温才能开花的植物,1~2℃是最有效的春化温度,但只要低温持续时间足够长,-1~-9℃都有效。 其他条件 除低温外,春化作用还需要氧、水分和糖类(呼吸作用的底物)。干种子不能接受春化,种子春化时的含水量一般需在40%以上。离体胚在有氧、水分和糖类的情况下,才能起春化响应。 春化与光周期 很多二年生植物的成花,既要经过春化,又需要长日照。其中某些植物,春化与光周期两种效应可以互相影响或代替。如甜菜开花要求春化和长日,在长日下春化有效温度的上限可以提高;在连续光下,12~15℃也可开花。另一方面,春化时间延长,则在短日下也能成花。即春化与长日照二者可互相代替。成花不需低温的长日植物菠菜,经低温处理后,在短日下也能开花。 可逆性 春化作用在未完全通过前可因高温(25~40℃)处理而解除,称为脱春化。脱春化后的种子还可以再春化。有的植物在春化前热处理会降低其随后感受低温的能力,这种作用称为抗春化,或预先脱春化。 严格程度 许多二年生植物(如甜菜、萝卜、胡萝卜、天仙子等)必需经一定天数的低温才能成花,否则一直处于营养状态。而许多一年生植物成花对低温的要求则不是绝对的。例如黑麦湿种子经几周低温处理,于7周后开花;而不经低温处理也能开花,只是开花时间延至14周以后。 响应时期 因植物种类而异。冬小麦在胚胎期就对低温起响应,天仙子则必须在植株长到一定大小之后才能起响应。 机理 1939年G.梅尔歇斯根据嫁接试验提出,春化后植物体内可能产生一种传递春化状态的物质,称为春化素。但是春化素的提取和分离一直不成功。 春化过程中,感受低温的部位分生组织中的RNA和蛋白质含量增加,代谢也发生顺序性变化。春化效应还可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细胞。赤霉素处理能使许多冬性一年生植物和二年生植物(如天仙子、胡萝卜、甘蓝、萝卜等)不经低温而抽薹成花。菊、延龄草等多种植物经春化后赤霉素含量增加。而且用赤霉素生物合成的抑制剂处理植株,会抑制春化作用。以上现象提示赤霉素在春化中起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情况相反,因而难以做统一解释。 农业意义 春化要求是植物成花对低温的响应,是影响植物物候期和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引种时需注意所引植物种或品种的春化要求。对种子作春化处理,可以在春天播种冬小麦品种,在小麦越冬困难的北方寒冷地区有应用价值。对于开花对品质不利的洋葱,在春季种植前高温处理越冬贮藏的鳞茎,以降低其感受低温的能力,可以防止在生长期中因通过春化而开花,从而得到较大的鳞茎。
作物的春化指一、二年生种子作物在苗期需要经受一段低温时期,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这个发育时段称为春化阶段。花菜属于植株绿体春化作物,即只有当幼苗长到一定叶片数、一定茎粗时,遇到低温,经过一定天数,才能通过春化。不同花菜品种的春化温度和植株大小不同。
通过春化后的花菜,如果不能满足其营养生长的条件(叶片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就会造成生殖生长速度大于营养生长速度,最终导致很小的植株长出小花球,即“早花”。
绣球花在低温环境中才能发育花苞,绣球花春化的意思是,在冬季刺激进入休眠状态的植物,促进其花芽分化,让绣球花将营养传输给花苞使其生长发育,促进绣球快速开花,春化时间一般在30天-40天之间,在南方需要延长春化时间。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