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有: 1.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基本农业经济政策。 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是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 3.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4.历代统治者都制定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并通过调整使生产关系得到改善,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5.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水利的兴修。 6.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南移到江南,是我国农业的地域分布特点
通过互助合作,我国农村确立了集体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崭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农村的全面进步。土地改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度,成为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发展的直接动力。据统计,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18%。1956年,农业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总产值还是增长了419% ,其中粮食比1955年增产414% ,稻谷、小麦、薯类、烤烟、茶叶等的产量都超过了“一五”计划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生产指标。
通过互助合作,我国农业获得了长期平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基础。毛泽东提出将重、轻、农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次序颠倒过来,改为农、轻、重,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通过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发展重工业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后来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证明,五六十年代农业互助合作不仅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原料,而且也为之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通过互助合作,广阔的农村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农村此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比重大大提升,个体经济比重大大下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农村经济中占据了主体地位。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