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前历经原始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以及奴奴隶社会,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封建经济形态(即封建社会制度),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开起了封建社会的元年。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史书上讲,到了明代鼎盛时期,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个萌芽一直没有成气候。归根结底,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一旦承平日久,农业经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土地兼并,一但出现大量土地兼并,失地农民便必然形成游民群体,社会不安定因素便出现。当这种不安定因素形成气候的时候,离改朝换代也就不远啦。整个封建社会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我从来不赞成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提法,归根结底,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自耕自足农业经济,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也有商品交换,不然历朝历代发行货币就没有意义,当然商品交换和以物易物一直是同时并存的,中国商品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不是重农抑商的结果,如果说是重农轻商或许有一定意义,如果大地主阶级把大量货币,象英国那样去圈地发展养殖业养羊,用羊毛织布,再用布匹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圈地、构置机器,进一步发展纺织业,雇用失地农民去当纺织工,这样发展商品经济,也就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这只是一种假设,或许明朝鼎盛时期,南方的丝织业具有类似英国纺织业的初级形态,只是又被明末的战乱所扼杀。
中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直至清末。
所谓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而抑制打击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并不是放掉商业。
古代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农业收取的赋税。所以,重农抑商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进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而且,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此外,在任何时候,民以食为天,农业关乎民生,关于国家稳定。自古以来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之说。农业是根本!中国有长江黄河水系,有辽阔的平原,适合发展农业,也孕育了我国的大河文明。
农业还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他为手工业商业提供原料产品。出于以上方面考虑,古代封建国家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统治的基础。
但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而重农抑商政策的继续推行阻碍了这个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也使得中国没能像西欧国家一样,自主的发展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违背了历史潮流,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中国封建社会总体上是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但并不是完全放掉商业。如宋代,这个大力鼓励商业发展,商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宋城市商业繁荣,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宋朝还实行鼓励外贸的政策,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