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区划分。在柑橘园地界确定以后,土地开始整理之前,为了方便管理,应根据当地地形、土质和气候特点,将全园分为几个小区,坡度10°~25°,每小区面积0.6~1.3公顷。6°以下缓坡地柑橘园同一面坡每1.3~2公顷为1小区。可采用长方形小区。山区因地形复杂,可采用近似带状的长方形或长边沿等高线的小区,以利保持水土及机械耕作。如属小果园则不必分区。(2)道路与排灌系统规划。道路规划时应以便利交通运输、果园管理,节省用地、投资及施工劳力为原则,并与住地、小区划分、防护林、水土保持及耕作等综合考虑,设若干条干道、支道及小路。干道为整个果园道路网的主体,它是场部联结各种植区的主要道路。在地形复杂及坡度大的山区,干道应设在坡脚;在缓坡地、山岗大而宽阔的山背或分水岭高低起伏不大的地区,干道可设在岗顶。一般大果园的干道宽为6~8米。支道为干道的辅助道路,又可作各作业区的分界线,路宽4~5米。区内小路(纵向横向)主要设在果园中,可直接将每一块果园内的产品运上支道、干道,而将干道、支道运来的肥料、农药直接分散到每一块果园。一般50~100米设纵向小路1条,20~30米设横向小路1条,每条路宽1~2米。小果园根据需要设置。排灌系统主要包括等高防洪沟、纵排水沟和等高横排(蓄)水沟3种。在果园外围与农林交界处,特别是坡地果园的上方,集雨面积较大,必须设置等高防洪沟。沟的大小视上方集雨面积大小而定,一般要求深、宽各60~100厘米。防洪沟挖出的泥土放在沟的下方,筑成道路,在沟内每隔3~5米留1土墩,墩高比沟面低20~30厘米,使沟成竹节形,以蓄小雨水和排除山洪水。防洪沟应尽量利用天然直水沟中间联通各级梯田的后沟和一些横排(蓄)水沟。如果天然排水沟不能满足梯田顺利排水时,再在干道和主要道路两侧配置一些人工纵排水沟。这些人工纵排水沟宽50~60厘米。为了延缓流水速度,减轻冲刷,可开成梯级形排水沟。横排(蓄)水沟一般在横路内侧和梯面内侧,主要用于雨后蓄水,以延长柑园湿润时间。沟深一般20厘米,宽25~30厘米,每隔2~3米留1实土墩,土墩长25~30厘米,低于沟面10厘米,以便将多余的水排出。(3)辅助建筑设置。为了便于管理,场部应设在果园的中心或地势较高的地方。大果园在交通便利之处设包装厂、配药站。贮藏库应设在冷凉干燥和交通便利的地方。此外,养猪场应设在水源便利之处和果园附近。并应考虑避免造成污染源。同时要求每0.3公顷面积在较高处挖筑1个粪池。(4)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6°以上的坡地应开梯田,6°以下开撩壕,更缓的地方可按等高线栽植。修筑水平梯田能最大限度改变坡度,消除径流,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特别对于陡坡效果尤为显著。梯田面的宽度应依坡度、柑橘品种不同所需行距大小及机械化要求等而定,坡度大时宜窄,反之可宽。因为梯壁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搬土、砌壁需花更多劳动力,其牢固性也差一些。梯田面的宽度一般2~5米较为适当。(5)防风林设置。防护林可阻挡气流,降低风速,避免风害,涵养水源,调节空气湿度,改善柑橘园小气候。一般营造防护林后,柑橘园空气湿度比无防护林的高10%~15%。防护林带有效范围为林带树高的20倍左右。缓坡地的主林带应设在迎风的方向,使其与主导方向相垂直,最好不要超过与风向30°角以上的偏角,这样才能起到降低风速、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在坡地和岗地上的主林带,应建在坡顶或岗顶的分水岭上。主林带不应少于4行树,可以采用不透风林带,即多行乔木和灌木相间混合种植。副林带设在园内道路排灌系统和池塘的边沿,种1~2行树,起辅助挡风作用。林带株行距1~1.5米。为了使林带早发挥作用,最好在柑橘定植前2~3年先行建立。以阔叶树种、豆科树种为宜。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