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多
鲶鱼是鲶科鲶属鱼类的统称,品种比较多,常见有鲶鱼、大口鲶鱼、胡子鲶、革胡子鲶等,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对水质要求不高,可人工养殖,生长速度较快,某些品种能长到很大,下面一起来看一看鲶鱼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吧!
鲶鱼
一、底栖性鱼类
鲶鱼是底层鱼类,分布广泛,在我国珠江、闽江、长江、淮河、黄河、辽河、松花江等水系和众多的湖泊、野塘、水库等均有分布,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石隙、深坑、树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以及流速缓慢的水域,多伏于阴暗的底层或成片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下面。
鲶鱼
二、肉食性鱼类
鲶鱼是肉食性鱼类,性凶猛,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虾类和水生昆虫等,也捕食青蛙和在水草上栖落的蜻蜓、蚂蚱、蝴蝶等昆虫,有时也吞食去水边喝水的野鼠等小兽,如多瑙河鲇的大型种类会袭击小型的水鸟或老鼠,进食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
鲶鱼
三、夜行性鱼类
鲶鱼是夜行性鱼类,怕光喜暗,昼伏夜出,视觉功能显著退化,眼球也变得很小,白天静静地藏在河底的草丛、石块下、树根下或深水底,到了夜晚觅食活动频繁,全凭嗅觉和两对触须(鲶鱼利用此须能辨别出味道)猎食,很贪食,天气越热食量越大,在江河涨水时、下雨天或注入新水时异常活跃。
鲶鱼
四、适应性超强
鲶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超强,寿命可达70余年,在自然水域里生长了10年左右的老鲶鱼非常普遍,适宜生活在水温20~25℃水域,有逆流而上的习惯,通常单独觅食,不合群,春天气温回升后开始活动、觅食,立秋前后食欲最旺,冬季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同时摄食程度亦减弱,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去侵动一般不游动。
鲶鱼
五、护卵性鱼类
鲶鱼的生长较快、性成熟早,通常一龄即成熟,产卵期长江一带为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产卵时成群追逐,雄性鲶鱼把雌鲶鱼产的卵含在嘴里以此孵出小鲶鱼,在这段时期雄鲶鱼不能进食,幼鱼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为食,到500克左右的幼鱼便大量吞食鲫鱼、鲤鱼等,最大个体可达40千克以上。
塘鲺,鱼类,可食用,学名胡子鲶,又称塘角鱼。在分类上属鲇形目、胡子鲶科。属于热带、亚热带鱼类,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国内常见两个品种:本地塘鲺(胡子鲶),埃及塘鲺(革胡子鲶、埃及胡子鲶)。
塘鲺(本地胡子鲶),8根胡须,上下各4根。体色黄色,野生鱼生长缓慢,一般重量不超过1市斤,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可人工养殖,市场潜力大。
很显然,塘鲺生长周期为六个月。
鲶鱼的生长周期在3-4月左右,鲶鱼苗种培育,培育15—20天,体长3—5厘米,即可可选用水泥池培育、上池培育或网箱培育。土池面积不宜太大,一般以100—500平方米为宜。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0尾。同一池放同批苗,以防个体差异互相吞食残杀。
成本两万
鲶鱼是高密度养殖行业,每亩产量在1万斤以上,也就是说,养殖户养殖中华鲶的一亩的纯利润基本保持在1.5-2万元之间。而且,鲶鱼的生长周期短,基本上在80天-90天,一年可出两季。
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假设鲶鱼养殖面积1亩,一年的纯利润最低为1.5万/亩*1亩*2季=3万。
鲶鱼一个月能长半斤左右,鲶鱼食性杂,贪吃不挑食,食量大,生长迅速。
5厘米鲶鱼苗一年能长到1-4斤左右。这种鱼的适应能力很强,一般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多以鱼类、虾类为食。这种鱼是一种生活在底层的凶猛鱼类,体表没有鱼鳞,但有很多粘液。它在冬季往往不吃东西,潜伏在水底也不游动,等到春天温度回升后才会出来觅食。它的食量很大,而且天气越热活动越频繁。
大口鲶鱼可以养在鱼缸里,但鲶鱼的体型较大,因此对鱼缸的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养鲶鱼时最好单独饲养,若要混合饲养,则可养一些供鲶鱼食用的动物如泥鳅等,这样的好处是鲶鱼吃剩的食物泥鳅可以吃,而死掉的泥鳅鲶鱼可以吃。
先用加热棒把温度维持在26度左右,在水底铺厚一点的河沙,以促进鲇鱼的食欲。
可以给它们喂蜗牛、螺蛳、蚯蚓、大麦虫、带血的鸡鸭肠及冰冻泥鳅。
也可以直接把泥鳅和鲶鱼养在一起,鲶鱼吃剩的可以给泥鳅吃,泥鳅死了会被鲶鱼吃。
鲶鱼在鱼缸里养殖,但鲶鱼的体型较大,因此准备的鱼缸要大一些。
养鲶鱼最好是单独养,除非是准备当食物给它吃掉的就可以在一起混养;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用鱼池来养殖鲶鱼。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