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5: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的识别
一、工作目标
1、掌握从植物外部形态及生长、生境特点上鉴别植物耐荫性的方法。
2、具有初步判定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的能力。
3、能识别绿化常用的阳性、阴性树种。
二、工作任务与内容
1、根据叶片的形态、解剖及生理特征性的不同,认识、分析阳生叶与阴生叶。
2、对一些成年植物进行观测,对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的主要区别进行分析。
三、工作材料
花杆、钢卷尺、围尺、皮尺、测高器、计算器、显微镜、旋转测微器、阴阳叶活体材料、阴阳叶纵、横、表皮固定切片。
四、工作方法与步骤
1、阳生叶与阴生叶形态、解剖结构观察
①观测同一树种阳生叶与阴生叶(如海桐、樟树)的叶片形态差异。
②取同一树种的阳生叶与阴生叶(如海桐、樟树)横切片或纵切片,显微观察叶片栅栏组织层数及紧密程度,比较其差异。
③去同一树种的阳生叶与阴生叶(如海桐、樟树)表皮切片,显微观察气孔、叶脉分布特征,比较阳生叶与阴生叶的差别。
④观察阳生叶(如夹竹桃)的角质层等特征,显微观察夹竹桃横切片或纵切片上的栅栏组织厚度、层次及紧密程度,并从表皮切片上观察气孔大小和气孔毛。
⑤所有观察结果填入表5-1中。
2、植物耐阴性鉴定
①在校园选择10种完全展叶的成年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分别按下列指标分级进行观测,结果填人“表5-2”中。
②综合考虑各观测指标,对10种植物的耐阴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1,2,3,…,10)排序。
③根据各植物的耐阴性顺序,并结合年龄、气候、土壤条件对耐阴性的影响,确定不同植物的耐阴性类型(阳性植物、中性植物、阴性植物)。
五、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植物阳生叶、阴生叶形态特征观察进行记录。
表5-1 植物阳生叶、阴生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观察记录表
树种 叶型 阳生叶 阴生叶 阳生叶 阴生叶 叶片形态 长度(cm) 宽度(cm) 厚度(cm) 叶片颜色 栅栏组织 层数 紧密度 气孔 相对密度 相对大小 叶脉相对密度 其他特征
2、整理“表5-2”,简要说明根据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强度的不同适应性,在栽培管理及群落配置的应用上应注意的问题。
表 5-2 植物耐荫性鉴别调查记录表
组别: 观测人: 时间:
种类 冠型 枝叶 分布 透光度 (%) 叶型 枝下高 (m) 冠高 比 相对高 生长 速度 开花 结实 寿命 生长 条件 排序 类型
①冠形:伞形、近伞形、近圆锥形、圆锥形。
②枝叶分布:稀疏、、较稀疏、较浓密、浓密。
③透光度:枝叶透光面积占树冠面积的百分比。
④叶型:阳生叶——只着生阳生叶;阳、阴——有阳生叶和阴生叶分化;阴生叶——只着生阴生叶。
⑤枝下高(m):最下一轮活枝到地面的高度。
⑥冠高比:树冠长度与树高之比。
⑦相对高:植物株高(树高,单位为m)与基径(胸径,单位为cm)之比。
⑧生长速度:快、较快、较慢、慢。
⑨开花结实:早、较早、较晚、晚。
⑩寿命:短、较短、较长、长。
⑩生境:干旱贫瘠、较干旱贫瘠、较湿润肥沃、湿润肥沃。
六、结论与建议
1、测树高时一定要先确定适宜水平距离的测点,然后在测点上进行测定,并在面表相应距离的读数带上读数。
2、望远镜照准目标后,应使指针自然下垂,手应避免抖动,静止后才扣扳机。
附1: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的主要区别(注:H为树高(m),D为胸径(cm))
特征 阳性植物 阴性植物 外貌形态 冠形 枝叶分布 叶型 枝下高 相对高(H/D) 伞形 稀疏、透光度大 一般只有阳生叶 大,自然整枝强 较小 圆锥形 浓密、透光度小 有阴阳叶或只有阴生叶 小,自然整枝弱 较大 生长发育 生长速度 开花结实 寿命 较快 较早 较短 较慢 较晚 较长 适生条件 干旱、瘠薄土壤 湿润、肥沃土壤 群落特征 群落内天然更新 自然稀疏 少或无 出现早,强度大 多 出现晚,强度小或无 生理特征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叶绿素a/叶绿素b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高 高 较大(喜直射光,利用红光) 较高 低 低 较小(喜散射光) 较低
附2:阳生叶与阴生叶形态、解剖及生理特性比较
特征 阳生叶 阴生叶 叶片形态 叶片颜色 角质层 栅栏组织 气孔 叶脉 叶绿素含量 蒸腾作用 光补偿点、饱和点 细胞汁液浓度 RuBP羧化酶 可溶性蛋白 厚而小 较浅 发达 较厚或紧密 较密较小 较密 较少 较强 高 ++ +++ ++ 薄而大 较深 不发达 较薄或较疏 较稀较大 较稀 较多 较弱 低 + + +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