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养牛喂杀虫药和口蹄病的药,一般牛很少得病。
有下列药可以用于蜜蜂防虫防病。
一、金霉素
金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化学名为氯四环素,作用及抗菌谱与四环素相同,但在四环素类中不良反应最大(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养蜂生产中可用于麻痹病毒引起的爬蜂病、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囊状幼虫病等蜂病的预防和治疗。
二、甲哨唑
甲硝唑是一种抗生素和抗原虫剂,具有抗厌氧原虫和厌氧菌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养蜂生产中可用于蜜蜂孢子虫引起的爬蜂病和蜜蜂孢子虫病、蜜蜂螺原体引起的螺原体病等蜂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磺胺
磺胺是人工合成的抗菌剂,亦称对氨基苯磺酰胺,养蜂生产中可用于螺原体引起的爬蜂病、蜂房蜜蜂球菌引起的烂子病等蜂病的预防和治疗,但人类长期接触磺胺会引起干咳、食欲不振、头痛、头晕、易疲乏、精神萎靡等不适。
四、制霉菌素
制霉菌素是一种多烯型抗生素,能抑制真菌和皮藓菌的活性,但对细菌无抑制作用,主要用于内服治疗消化道真菌感染和外用于表面皮肤真菌感染,养蜂生产中可用于蜜蜂球囊菌引起的白垩病等蜂病的预防和治疗。
五、升华硫
升华硫是硫磺升华后再凝华形成的,呈黄色结晶性粉末状,有微臭味,不溶于水和乙醇,溶于二硫化碳,养蜂生产中可用于蜂螨、巢虫(蜡螟幼虫)等寄生虫的预防和治疗,但一定要控制好剂量,否则蜜蜂也极易中毒。
六、新生霉素
新生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亦称新生霉素钠,属青霉素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包括厌氧菌)的抗菌作用基本与青霉素相同,养蜂生产中可用于麻痹病毒引起的爬蜂病、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囊状幼虫病等蜂病的预防和治疗。
七、巢虫净
巢虫净是专门为巢虫研发的杀虫剂,主要成分是20%氯虫苯甲酰胺,原理是激活巢虫肌肉中的鱼尼丁受体促使钙离子无限释放、阻止肌肉收缩,最终巢虫将出现肌肉麻痹并因活力消失而死亡,优点是灭杀效果显著且对蜜蜂危害较小。
①加强肥水管理,注意科学使用“天达2116”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能。 ②科学修剪,注意生长季节及时疏枝回缩,冬季修剪少疏枝,减少枝干伤口,注意疏花疏果,减少负载量。 ③在生长季节及时用药,每10-15天喷洒一次600倍50%超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000倍70%超微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800倍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或600倍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1500倍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注意以上药剂须交替使用。 ④刮除病斑,后用200-300倍以上药剂涂抹病斑消毒
1、桃细菌性穿孔病
在发芽前喷上4-5度石硫合剂或1:1:100倍的波尔多液,开花后喷一次科博800倍液。5-8月份喷农用链霉素(10000-20000倍)或锌灰液(硫酸锌1份,石灰4份,水240份)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2、桃疮痂病
又叫黑星病:主要危害果实,也侵害新梢和叶片。果实多在果肩处发病。果实上的病斑初为绿色水渍状,扩大后变为黑绿色,近圆形。果实成熟时,病斑变为紫色或暗褐色,病斑只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后期病斑木栓化,并龟裂。
萌芽前喷80%五氯酚钠200倍加3-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半个月至7月份,约每隔15天,喷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或福星8000-10000倍,均对此病有效。
桃树脚注虫可以选择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在秋冬虫卵孵化期和成虫时期都可以使用,每7-10左右使用一次,连续用药2-3次。在发芽前喷上4-5度石硫合剂或1:1:100倍的波尔多液,开花后喷一次科博800倍液。
5-8月份喷农用链霉素(10000-20000倍)或锌灰液(硫酸锌1份,石灰4份,水240份)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红小豆常见病虫害种类
1、病害
白粉病、锈病、角斑病、病毒病等是红小豆种植中常见的病害,这些病害主要在红小豆的叶片、叶柄及茎荚等部位形成危害。病害发生后,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否则会造成红小豆植株死亡,产量降低,甚至绝产。
(1)白粉病
田间湿度大是白粉病病菌发生的主要条件,发生此种病害后如果防治措施不当,就会迅速大面积传播扩散。如果交替出现高温和阴雨天气,会导致此病流行面积增大。
(2)锈病
红小豆锈病对于连续的阴雨天、空气中湿度过大等气候条件比较敏感,一旦遇到这样的天气就极有可能发生此病。而且如果播种得过早,在低温的条件下同样易引发此病。
(3)角斑病
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是第二年角斑病的初侵染源。在高温与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易引起此病的严重扩散。
(4)病毒病
病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越冬,是第二年的初染源。此病主要通过蚜虫传染而引发,田间蚜虫数量越多,迁飞范围越大,发病就越严重。
2、虫害
红小豆常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豆荚螟等,主要对红小豆的叶片、花及豆荚等部位产生危害,使红小豆开花后即凋落,豆荚也会随之落地。虫害会在持久高温、田间水分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严重发生。虫害较轻时,会对红小豆的正常生长产生影响,虫害严重发生时,红小豆的产量和品质会严重降低,甚至会导致绝产。蚜虫还会传播病毒,使其它的红小豆感染病害。
二、红小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以加强红小豆的栽培与管理为主要手段,通过采取科学的栽培方法,促进红小豆健康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
在红小豆种植中,应选择种植抗病性强、高产优质的品种,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杀灭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选择种植地时以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排灌水条件良好为主要条件。
要避免出现连作、重茬种植,以减轻土壤中有类物质的累积。播种时要保持合理的密度,使田间的通风与光照条件良好。干旱天气应适当灌水,而田间积水过多时应及时排水。
施肥应科学合理,播种前以有机肥为主施入基肥,提高土壤的肥力,栽培中应根据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追肥,追肥应以氮肥磷肥和钾肥配合施用,保证合理的施肥时机与施肥量。有机肥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氮肥的用量要适度控制,以免出现成熟期过晚的问题。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種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生物链相互克制的特点,可以在保证环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生物防治以培养和利用害虫的天敌为主要防治手段,人工饲养大量的瓢虫在蚜虫多的田间释放,可以大量捕食蚜虫,以控制蚜虫的数量,以减少蚜虫的危害,保护红小豆健康生长。除采取以虫治虫的方法外,还可以将农业环境改变,破坏害虫的生存条件。
还可以通过人工培育害虫的不育个体,改变其基因,使害虫的繁殖能力大幅降低。也可以利用微生物进行防治,比如利用病毒和真菌及细菌等,对害虫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减少虫害给红小豆的产量和品质带来的威胁。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同样是一种无公害技术,在病虫害防治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物理防治的作用可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害虫带来的威胁。
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最高可减少65%以上。此项技术是利用害虫趋光性、趋黄性等习性,利用黑光灯、黄粘板、糖醋液等材料,对害虫的成虫与幼虫进行诱杀,可以防止害虫大面积繁殖与扩散。
比如,可以制作糖醋液引诱引诱红蜘蛛,并且采用脉冲电将其杀死。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利用率比较广泛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这种方法省时、省力、经济,而且效果良好。但化学药剂具有毒副作用,对周边的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尽量采取农业、生物和物理的方法进行防治,但当病虫害发生过于严重,需要进行紧急防治时,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常常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使用时要调配好浓度,浓度过大会产生药物残留,导致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浓度过稀,防治效果较差,造成浪费。应根据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进行科学测算,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使药剂浓度适宜,既可达到防治效果,又能减轻药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防治红小豆病虫害经常用到的化学药剂有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粉锈宁、硫磺悬浮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可采取药剂拌种,杀灭种子携带的病毒,也可以采取兑水制成药液进行喷施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药剂喷施可以每半个月用药一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
治疗方案:轻微发病时,靓果安按800倍液稀释喷洒,10—15天用药一次;病情严重时,靓果安按500倍液稀释,7—10天喷施一次。
⒈病菌主要在僵果(落地或挂在树上)或枝梢的溃疡斑上越冬,翌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菌源,为此,要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消除树上的病梢,枯枝,树上树下的僵果,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同时在生长期间也还要注意及时剪掉陆续出现的新的病组织,以防止病害的扩大再侵染。
⒉在果实易感病的4月下旬至5月进行药剂保护,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①是要及时防虫,减少虫害造成的伤口,减少侵染机会。②落花后至5月下旬每隔8天喷一次药重点保护幼果,在花腐发生严重地区的第一次药要在初花期使用以保护花器。
常用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波尔多液对桃树容易发生药害应禁用。
⒊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降低园内湿度,增施磷钾肥等都有利于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减轻病害。
褐腐病又叫菌核病,是桃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北方、南方、沿海及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以华东沿海及滨湖地带受害重。在多雨年,遇蛀果类害虫严重发生时,可造成毁灭性损失。该病是能侵染为害桃、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1)农业防治。结合修剪,剪除病枝。
(2)药剂防治。落花后10~15天开始喷药,连喷1~2次即可有效防治,常用药剂有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l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l000-12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1000-1200倍液。
桃树流胶病的特效药有溃腐灵和沃丰素。在春季芽萌动前可用溃腐灵+沃丰素涂抹枝干或灌根,像南方部分流胶多的桃树可以高浓度喷雾配合灌根。中草药制剂除了杀灭树表和体内潜藏的病原菌外,还含有大量的氨基酸、中微量元素、多糖类等物质,能为树体补充营养。
药剂拌种
每亩用4毫升~5毫升“适乐时”2.5%悬浮种衣剂对芝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先用水把药液稀释成800毫升左右的药浆,再与种子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进行播种。
种子包衣是指利用粘着剂或成膜剂,用特定的种子包衣机,将杀菌剂、杀虫剂、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着色剂或填充剂等非种子材料,包裹在种子外面,以达到种子成球形或者基本保持原有形状,提高抗逆性、抗病性,加快发芽,促进成苗,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一项种子技术。种衣剂能迅速固化成膜,因而不易脱落。
用种衣剂包过的种子播种后,能迅速吸水膨胀。随着种子内胚胎的逐渐发育以及幼苗的不断生长,种衣剂将含有的各种有效成分缓慢地释放,被种子幼苗逐步吸收到体内,从而达到防治苗期病虫害、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芝麻在生长过程中,主要有四病二虫——芝麻枯萎病、疫病、青枯病、茎点枯病和芝麻螟蛾、芝麻天蛾。由于芝麻播种期长,造成较长时期均有芝麻苗,花,荚期的复杂情况,有利病虫害发生。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抓住时机,适时防治。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