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三面环海,其特有的海域区位和自然条件使得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出产的海产品味美质优,国内外享誉盛名。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久远,海水养殖业已成为区域支柱产业之一。 一、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产业基础殷实。2015年海水养殖面积超过50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近150万吨,主要产量集中在庄河市、长海县、普兰店、金州新区、旅顺口区、瓦房店和高新园区,海水养殖业产值245亿元。大连海水养殖主要方式为浅海筏式养殖、网箱养殖、海水底播增殖、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方式。2015年海水池塘养殖2.8万公顷,普通网箱养殖21万平方米,深水网箱养殖49.3万立方水体,浮筏养殖8.7万公顷,底播30.5万公顷,工厂化养殖16.5万立方水体。近年来渔业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增大,已初步形成了以两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为主,鱼、蟹、贝为辅的增殖放流新格局。
2.产业体系完善。大连海水养殖形成了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品种多样化的养殖体系。扇贝、裙带菜、贻贝、海参、海胆、河豚等养殖技术国内领先,虾夷扇贝、裙带菜生产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国95%以上。具有国家级鲍鱼、刺参、裙带菜、虾夷扇贝等10余个原良种基地。水产养殖产业化程度较高,科技带动型、苗种带动型、市场带动性龙头企业20多个。8大现代化渔业园区启动运转,加工产量占大连总量60%以上,其中3个荣获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近年来通过对传统增养殖生产进行升级改造,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海上观光、休闲垂钓、潜水采捕、特色餐饮等多功能与一体的休憩渔业的发展。
3.牧场建设先行。2014年,大连市政府出台《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大连市海洋牧场建设进一步快速发展,编制了《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4-2020)》,启动了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重点示范工程。截止2014年全市累计安排海洋牧场项目134个,通过市发改委、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发展海洋牧场及相关产业园区规模40万亩,吸引社会投资30多亿元。至2014年全市已形成1l0处人
海参苗越冬管理工作,都有哪些“侧重点”需要我们注意和防控的呢?
首先,关注换水引发的变量
每年的立春节气前后,可以说是海参育苗室的越冬保苗期,是产量上好与坏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到了这个时间节点时,海参越冬苗,迎来了最艰难的一个时期——发病高峰期。
在以往再平常不过的日常换水管理工作,也因为节气、天气的变化而产生了不小的变量。
1、要格外注意换水的盐度变化。通常的盐度差值要控制在正负千分之二以内,防止由于盐度的波动过大,引发渗透压剧烈变动,导致海参苗体承受较大应激反应。
2、要考虑换水量的轻重缓急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对于没有换热器或锅炉的育苗场来说,决定换水量的大小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水温的变化幅度。换水量过大,会直接导致水温下降过快,温度的突变会导致海参状态的突变。对于有加温设备的苗场来说,虽然可以通过起炉、换热等方式提高换水温度,但是如果新水加入的比例过高,由于季节转换期水质组成的不同,会引起水体内容物之间例如菌群之间的较大变化。如果海参换水以前状态较好,说明它已经习惯并适应了当时的“老水”环境,较大量的“新水”进来反而对海参苗造成了新的刺激。通常在停炉、换季时的换水周期为3-5天/次,每次换水量不超过总水量的30%为宜。
3、倒池子期间注意事项。如果新鲜水源与车间内水源差别过大,也可以采用50%原池中层以上的老水配合20%新水的方式,低水位过渡倒池。
一斤活海参加工成即食海参的数量因处理方式、海参品种和尺寸而异。一般来说,加工一斤活海参可以得到约200-300克的即食海参。在加工过程中,海参需要经过清洗、浸泡、打皮、去内脏、切割、返水等多个步骤,其中涉及到繁琐的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较高的设备加工。因此,即食海参价格较高,但是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卡路里的健康美食。为保证即食海参的品质和口感,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遵循正确的烹饪方法。
人工养殖海参,海参生长周期过程用人工饲料喂养,因养殖环境水位浅,光照充足,海参生长很快,营养积累低,加上养殖环境是死水,一些海参养殖户为了防治病虫害,在养殖海参时使用抗生素,为了促进海参生长在饲料中添加生长激素等,导致海参没有夏眠期。
一、选择养殖方式
根据养殖地点的不同,海参的人工养殖方式,主要可分为两种,第1种是采用陆地建造水池进行养殖,第2种是以海洋为基础进行养殖,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养殖,其养殖的步骤都是相同的。
二、建造水池
一般采用陆地建造水池进行养殖,适宜选择在海边进行建造,这样有利于借助地理优势,可以使用岩礁、石块、混凝土来搭建围城,并借助海水的涨落,来保证水池每天都有新的水进行更换,一般水的更换量要保证在30%左右,水池的深度适宜在1.5米左右。
三、放人工海参礁
向水池内放人工海参礁石,可以为海参提供一个很好的栖息场所,可以在人工海参礁里面,繁殖大量的水草、海藻等,其中材料的主要来源,可以使用砖头、瓦片、扇贝笼等,而且壁板越接近原始的状态会越好,这样有利于保证海参的野生繁殖。
四、海参苗的运输
对于海参苗的运输,主要有两种方法,第1种方法是采用干法运输,干法的运输是将海参苗放入周转箱里面,然后在里面放少量的脱脂棉,而且在海参苗的运输途中,要不停的进行喷水,第2种方法是采用湿法运输,湿法运输是将海参苗放入帆布桶中,然后加入适当分量的水。
五、海参苗的投放
一般投放海参苗,如果是在10-30平方米的水池养殖,可投放300-500头的海参苗,投放后海参苗的成活率大概在35%左右,不过投放海参苗的密度,还有水的温度以及水质调控好,就有利于提高海参苗的存活率。
六、海参的饲养
配合饲料可在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投放的重量为海参重量的3%-5%左右,一般在投放之前,需要将海参配合饲料,用水浸泡15分钟再进行投喂
网箱养殖海参好。
1、使用网箱养殖海参是一种利用网箱参圈上部水体进行保苗的新技术,该技术消耗成本、人工少,遇到问题少,苗进入参圈后苗成活率较高。
2、网箱的使用寿命长,使用网箱养殖海参,周期大概在7个月,而网箱的使用周期大概在5~10年。
3、网箱养殖可以集中养殖,避免导致养殖浪费,资源利用率高。
4、合理的布局网箱,可以更加利于海参的生长。
海参养殖最害怕的就是水下温度高,温度一高,它们就活不成,容易烂在海底。
尹代彬告诉记者,老尹家国家级海洋牧场最大的好处就是抗高温、抗台风,由于水够深,所以阳光照进来的时间短,这样海参每天就能增加4个小时左右的进食时间,而且海洋牧场里的海水四季基本保持恒温,将海参进入夏眠的时间推迟半个月左右,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海参的进食时间,促进海参生长。
1、形态有区别
底播参由于生长环境差,食物来源不稳定,因而生长期较长,海参颜色偏深,一般是黑灰色或黑褐色,参体呈纺锤形。由于底播参生长在自然海域,靠腹部吸盘来固定身体,吸盘数量多且短粗有力。
养殖海参生活在虾池或者大棚中,人工饲料喂养,海参生长较快,颜色一般呈现暗黄色或黄绿色,参体相对均匀,接近圆柱形。养殖海参无需面对湍急的海水,因而腹部吸盘细长无力。
2、发制有区别
底播参生长周期长,营养物质富集,肉质紧实,因此比较耐煮,口感劲道有弹性,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有咬头”。而养殖海参则因为快速生长等缘故,参体较软,不耐久煮,肉质韧性小,容易发软,口感相对较差。
3、营养价值有区别
底播参的营养积累慢,生长周期长,所以等其长成时,体内累计了大量的营养成分,而养殖海参基本是靠饲料喂养,人工干预海参的生长,使其一年左右就能长成,因此营养积累较少。
1、寄居蟹
寄居蟹一般生活在沙滩和海边的岩石的缝隙里,以螺壳为寄体,平时负壳爬行,受到惊吓会立即将身体缩入螺壳内。随着蟹体的逐渐长大,寄居蟹会寻找新的壳体换壳,现在寄居蟹一斤就要上百元
2、海葵
海葵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就连最低级的大难基础也不具备,一般人们会在以群居的方式栖息在浅水地带,还有的海葵生长在石缝、岩洞等地,因为海葵反应比较迟缓,一般很好捕捉。
3、海肠
海肠单环刺螠体型肥大,身体具有弹性,可伸长至一米以上,海肠在主要分布在沿海的泥滩或岩石缝中。二百克左右的海肠就能达到几十元。
4、虾蛄
虾蛄俗称“赖尿虾”,经常昼伏夜出,它是一种近海品种,营养丰富、汁鲜肉嫩,喜欢生活在石头的裂缝内,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虾姑一直很受人们的欢迎,经济价值很高
5、鲍鱼
素称“海味之冠”的鲍鱼,自古以来就是海产“八珍”之一,很多生活在海边的人在海水退潮后经常后看到石头缝中有许多鲍鱼。鲍鱼养成方式有多种,有底播养殖(又称自然增殖),有筏式笼养,还有工厂化养殖和坑道养殖等等,无论哪种养殖方式,选择清新水质尤为重要。关于养殖种植问题,农民朋友可以在云种养上免费咨询专家,云种养是全球最大的农技问答网站,里面汇聚了数万名农业专家在线答疑,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6、海参
海参又名刺参、海鼠、海黄瓜,是一种名贵海产动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6亿年,海参肉质软嫩,营养丰富,是海味“八珍”之一,被视作为中餐的灵魂之一,海参喜欢生长在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在水丰富的地区的石头缝中也有它的身影存在。
主料:海参300克
调料:酱油4克,醋5克,白砂糖3克,盐3克,大葱5克,青椒15克,辣椒(红,尖)15克,胡麻油8克
制作:
1.将活海参洗净切成粒,用白糖搓腌30分钟洗净,放开水锅中烫一下,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2.海参粒放入汤碟中,撒上葱末、青红椒末。
3.取碗放入香醋、酱油、白糖、盐、花椒油调成汁,浇在海参上即成。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