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一般在种植之后的第四年收获。在八月份种仙茅,可以在四年后的八月份左右收获。仙茅是一种种植收获时间间隔比较久的植物,幼苗成长到可以移栽需要两年,再经过精心护理,又需要两年的时间。所以仙茅的成长很缓慢,在第四年的时候才能将它收获。因此,要很好地掌握种植管理方法,才能较快地收获仙茅。
重楼从种植到收获利用需8-10年的时间,制药企业为获取更多原料,大幅度提高重楼收购价格,收购价格达1000元/kg以上。滇重楼生长过程中,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和遮蔽度。适宜生长在海拔为1600~3100m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2~13℃,无霜期270天以上。年降雨量850~1200mm,降雨量集中在6~9月间,空气湿度在75%以上,土壤夜潮,能满足滇重楼生长发育对土壤含水量的需求。
在种植滇重楼时,建造的荫棚遮荫度在60%-70%之间,散射光能有效促进滇重楼的生长。
党参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党参作为我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市场需求大。
党参种植几年可以收获:
党参的采收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栽培地区、栽培品种、栽培方法与技术等。一般来说,党参的合理采收期应以3-5年为好,直播的以4-5年为宜,育苗移栽的以3-4年为宜。平原地区及低海拔山区,如管理措施得当,土地肥沃且施肥有保障,可适当缩短1年采挖。如陕西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栽培的素花党参,从播种到收获一般需3-5年。
党参加工:
将挖出的参根抖去泥土,加水洗涤,先按其大小、长短、粗细分为老、大、中条,分别晾晒至柔软(绕指而不断)时,后将党参一把把地顺握或放木板上揉搓,如参梢太干可先放水中浸泡后再搓,握或搓后再晒,反复3-4次,使皮肉紧贴,充实饱满并富有弹性。搓的次数过多会变成油条,影响质量。搓过后置室外摊晒,以防霉烂,晒至八成干后即可收藏。一般干鲜比为1∶2。
党参留种:
党参定植后当年7-8月开花结果,9-10月间种子成熟时采收,干燥后置于通风阴凉处保存,防烟熏、潮湿。第1年每亩可收党参子约10公斤,第2年收籽12-15公斤,第3年仅3-4公斤,一般以2年移栽的党参收子较多而质量好。
党参储存养护:
党参一般用内衬防潮纸的纸箱盛装,每件20公斤左右。贮存于干燥通风处,温度不超过28℃,相对湿度65-75%,商品安全水分11-14%。
党参富含糖类,易发霉、虫蛀。危害的仓虫有烟草螟、锯胸隐食甲、黑菌虫、米扁虫、隆胸露尾甲、虫尾小扁甲、印度谷螟等;蛀蚀品常出现多数孔道,断面可见虫粪、虫丝及蛀痕,严重时只剩空壳。
入库前,应严格质量验收,避免带菌及虫卵的商品掺入。储藏期间,如果商品潮湿,可在3-4月间用“横竖压尾通风法”凉晒,防止商品头尾干湿不匀、参身过湿染菌或参尾过干脆碎。高温高湿季节,可经60℃左右烘烤并放凉后,密封保藏;或使用吸湿机去湿。同时,每隔一月个左右,用磷化铝熏蒸、防蛀。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密封抽氧充氮(或二氧化碳)养护。
血参养殖4~6年才可以收获。
国内血参产区大多数都是生长6年收获人参,血参的重量和人参皂苷含量主要是随着血参生长年限增长而增加,所以生长6~7年,收获是最好的。通常情况下在9~10月份,血参茎叶变黄的时候就可以进行采挖,过早采挖或者过晚采挖对血参的产量和质量会有很大的影响。
菱角从播种至采收约需5个月,结果期长1~2个月,因此要求无霜期在6个月以上地区才能获得丰产。开花结果期要求白天温度20~30℃,夜温15℃。早熟种,清明播种,立秋开始收嫩菱,处暑、霜降收老菱。
1.菱角一般栽种于温带气候的湿泥地中,如池塘、沼泽地。气候不宜过冷,在25摄氏度到36摄氏度。水深要有60厘米。
2.菱角原生于欧洲和亚洲的温暖地区。但只有和印度进行了驯化和栽培利用。南方尤其以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湖北洪湖多。长江中上游陕西南部,平原安徽、江苏、湖南、江西及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工栽培。俄罗斯、日本、越南、老挝等也有栽培。尚志市也有发现野生菱角。
具体如下:(1)用种子直播的细辛,因田间苗的密度很大,一般种植4~5年即可采收;(2)移栽的细辛,如栽2年生苗,可在栽后3~4年采收;栽3年生苗,栽后2~3年采收;(3)野生苗移栽后第3年即可收获;(4)如为了收种子,可延迟至开花结实年龄后采收,多采种子也是一项增加收入的措施。
3~4年可以收获。
蜘蛛香(学名: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是败酱科、缬草属植物。植株高20-70厘米;根茎粗厚,块柱状,节密,有浓烈香味;茎1至数株丛生。基生叶发达,叶片心状圆形至卵状心形,长2-9厘米,宽3-8厘米。花序为顶生的聚伞花序,苞片和小苞片长钻形。瘦果长卵形,两面被毛。花期5-7月,果期6-9月。
天门冬种植5年可以收获
天冬种植四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收获了。这样长出来的天冬品质更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需要三年到四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收获,在北方地区
地黄种植当年即可收获,
地黄生长周期为140-160天。地黄的种植多采用根茎分段繁殖,从根茎播种到形成新的根状茎,其整个生长发育大致可分为幼苗生长期、抽薹开花期、丛叶繁茂(块根伸长和膨大)期、枯萎采收期四个时期。
地黄种植注意事项
1、环境要求
地黄是一种高光植物,种植地不应靠近森林边缘或与高秆作物间作。整个生长期需要充足的阳光,性喜干燥,怕积水,能耐寒。否则病害严重。地黄有“三怕”,即怕旱、怕涝和怕病虫害。当土温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适宜发芽,在此温度范围内若土壤水分适合,种植后一星期发芽,15~20天出土,根茎不能在低于8°C发芽。
2、土壤要求
地黄的生长对土壤、肥料有独特的需求,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酸碱度要求中性或微碱性,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最好。土壤黏重、涝洼积水、隐蔽的地块不能栽培。特别注意的是地黄不宜重茬,这也是选地应注意的关键措施。地黄栽培时,前作宜选禾本科作物,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用于控制地下害虫。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的堆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复合肥50千克做底肥深耕25厘米以上,然后,整平耙细作畦,一般畦宽1.3~2米,同时可亩用50%福美双1.5~2千克+1.8%阿维菌素0.8~1公斤拌30~40千克细沙土制毒沙撒施翻耕(耙),线虫、枯萎病、茎腐病和其他害虫。
3、需水情况
在地黄生长的早期阶段,土壤含水量要求低,约10-20%。生长中后期,也是块根膨大期,应保持土壤潮湿,但不能积水。因其根系少,吸水能力差,稍微干旱即易凋萎;土壤水分过多则肉质根茎易腐烂,所以要适当灌溉。
地黄的生长周期通常为半年
早地黄一般在4月上旬或者4月中旬种植,在同年的11月份就可以采集收获
晚地黄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种植,需要在第二年的一月份采集收获,等到地黄茎叶变得枯黄的时候进行采收。
收获季从地下挖出地黄的块根,洗净身体上面的泥土就是新鲜的地黄了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