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养殖的,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1)黄骨鱼的成鱼养殖对池塘有一定的要求,池塘内需保证水深在1.5米以上。
(2)保证面积在3到5亩之间,池塘最好采用泥沙质底。
(3)塘内要排灌方便、水量充足。
(4)需要注意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2、鱼群投放密度黄骨鱼可搭配其他鱼类一同喂养,套养的时候应该尽可能选择规格较大的黄骨鱼,大概在10厘米左右。规格为2-3cm的黄骨鱼,每亩投放1800-2500尾。规格为4-5cm的黄骨鱼,每亩投放1500-1800尾。
1、选择池塘
麦穗鱼对于池塘的水质要求比较高,所以养殖麦穗鱼的池塘水质一定要干净,最好可以选择石头塘进行养殖。或者也可以将池塘改造成石头塘,改造的第一步是淤泥的清理工作,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给清理出二十厘米左右的深度,清理完后一个星期可以购买一些坚硬的石头,投入在池塘的底部。其次池塘种植一些水藻生物,可以有效的净化水质,也可以在后期给麦穗鱼提供一个休息和排卵的地方。
2、池塘深度
第一次投放麦穗鱼的密度不能过大,初次喂养麦穗鱼的池塘水深建议控制在一点五米左右,如果是夏季或者是冬季水位的可以适当的调深一点。根据池塘的面积大小、池塘水质的标准情况、以及养殖池塘周围平均的温度适量投喂,如果各方面条件良好,建议放养密度在一万三尾一亩,如果各方面条件一般控制放养密度在八千尾一亩。
3、选取鱼苗
麦穗鱼的鱼苗选取比较特殊,般鱼苗的培育机构是不培育这种鱼苗的。可以直接从一些淡水流域中直接,在的过程中,也要记得筛选一些体格比较大的鱼种进行养殖,观察鱼苗的健康状况、身上的鳞片是否完整、身上没有病害的、游动状态比较活泼的鱼苗进行养殖,在放进池塘之前要做好鱼苗的消毒工作,可以把鱼苗放进消毒水里面浸泡三个小时左右,达到消毒的效果就可以进行鱼苗的放养了。
4、饲料喂养
在平时喂食的时候主要以一些浮游生物为主,鱼食的种类也可以自己自行调制,可以调制一些含蛋白质量高的食物,也可以去市场购买人家调配好的饲料。麦穗鱼刚下池塘后,自身的进食能力比较的低,所以前期投放饲料的次数最好可以控制在两次,早上投放一次晚上投放一次。每次投放的饲料要慢慢的增加,最好可以制作一个投放饲料的表格,这样可以很方便的观察出鱼群每天进食的次数和数量,每次投放的饲料如果出现吃不完的现象,就要及时的出池塘,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水质污染。
5、消毒工作
每次消毒水的使用要做到定时定量,每天使用完消毒水后可以适当注入一些干净的水源到池塘中。如果水中有少量的麦穗鱼出现生病的情况,可以适量的加强消毒的次数。
芦花鱼是养殖的。
芦花鱼的养殖技术池塘条件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1~5亩为宜,沙壤土底质,淤泥较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倾斜,水深1.54米,排灌水系统完善,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水质,良好。池塘经干塘曝晒,在放养前10~15天放水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80—100公斤,隔天另加漂白粉5公斤,化水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
1、黄鳍鲷的养殖场地的建造养殖场应选择在靠近海岸,水源充裕,不受污染,交通方便,防台风,防海潮的地方,尽量利用天然潮汐的涨落来灌水和排水,黄鳍鲷的养殖场还应具备良好的排灌系统,排灌分家。没有潮灌能力的养殖场还应安装水泵或水车进行排灌和增氧。精养池塘一般面积为10-15 亩,中间培育池面积为3-5亩,长宽比为1:0.6,水深1.8 -2.5 米,塘基坚实不漏水,池塘的注排水闸门宽0.8 -1 米,最大日换水量为30%。放养前,池塘需晒塘,清塘和消毒,以杀灭野生鱼虾,装好闸门后进水,并进行施肥,培养饵科生物。
2、养殖方式黄鳍鲷池塘养殖可分为单品种的纯养,多品种的混养和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三种方式。
(1)单养。每亩放养700-1500 尾,每年1-3月投放鱼苗,规格为2-5厘米,养殖周期为1年至1年半,起捕规格200克以上,投喂冰鲜下杂鱼及人工饲料,亩产一般在150-300 公斤。
(2)多品种混养。混养能合理使用养殖水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域的生产力,常用的混养方式有:a黄鳍鲷、鲻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500-700 尾(5-7厘米),200-300 尾(7-8厘米)和200-300 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00-150 公斤。b黄鳍鲷、金钱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900 尾(5-7厘米),200-300尾(5 -10 厘米)和200-300 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500-200 公斤。
(3)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这是为了利用单品种精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剩余饵料,以及为调节排泄物造成的水质过肥,浮游生物大量繁生而采用的养殖方法,一般是主养一个品种,辅以搭配放养一个品种:a尖吻鲈、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800 尾(1 0-12 厘米)和200-250 尾(5-8厘米);b鲈鱼、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1000尾(1 0-12 厘米)和200-250 尾(5-8厘米);c笛鲷、鲷养殖。每亩放养紫红笛鲷900-1000 尾(1 2-14厘米)和黄鳍鲷150-200 尾(5-8厘米);d卵形鲳、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900尾(10-12 厘米)和150-200 尾(5-8厘米)。搭配养殖的黄鳍鲷于每年3-4月份放苗,翌年2-3月收获,体重约200克,亩产为30-50 公斤。
1.鱼种放养。鱼种的放养要求在冬、春季进行,水温5~8℃间,此时鱼种起捕容易,鱼的活动力弱,鳞片不易脱落,便于运输和防止损伤。 池塘面积以3~5亩为宜,鱼种放养前7~10天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清塘药物以生石灰为佳,采用干法清塘,用量每亩75-100千克,进水10~15米,每亩施经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100~150千克,5~8天后池中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时即可放入鱼种。 鱼种放养前用3%~5%食盐浸泡5~10分钟,注意消毒时鱼种的密度不可过大,浸泡时间不可过长,动作要轻、快,鱼种入池前剔除体表受损的个体。放养13~18厘米的大规格鱼种,有利于提高商品鱼的规格,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表完整、活力正常。 高产池塘每亩放养量为1200~1500尾,条件一般的池塘每亩放养1000尾,养殖产量达400~500千克,产值7000~8000元。 2.饲料。青尾鲴对饲料的要求不高,目前尚无专门的配合饲料,可用鲤、鲫鱼配合饲料代替,或自制配合饲料(粗蛋白为27%30%),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可投喂经粉水、浸泡后的茶饼、菜饼、花生饼等,米糠、麦麸也可拌饲投喂。 鱼种入池后2天,即可少量投饲,每天的投饲量视鱼的吃食情况而定,水温15℃以上,日投饲率为鱼体重的3%~5%,投饲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质、定点、定量,同时,还应根据鱼的吃食、水质、天气情况灵活调整鲴鱼在水温5~10℃仍可少量摄食,故冬、春季的晴天可少量投饲。 3.水质调控。适当的池水肥度对青尾鲴池塘养殖高产、稳产和降低饲料系数具有重要意义。养殖期间水体的透明度应控制在25~30厘米左右,透明度过高,水体清瘦则表明池中浮游生物的量不足,鱼的天然饵料减少必然导致养殖成本增加,可在池的四角堆放适量经腐熟后的有机肥,还可投喂经充分浸泡后的茶饼、菜饼、花生饼等,这些粗饲料来源广、成本低,不仅可供青尾鲴直接摄食,还起到培育水质、增加池中的浮游生物量的作用。 池水透明度过低,则表明池中浮游生物的量或有机物太多,特别在7~10月的高温季节,由于池中蓝、绿藻过量繁殖生长造成的透明度下降,容易出现鱼“浮头”现象,可考虑换去部分表层水或在有风的天气于下风处藻类集中的地方,喷洒硫酸铜溶液,并及时开启增氧机,当晚应提早开机并延迟关机以防缺氧。 高温期间还应每10~15天换去部分池水,每月用1~2次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5-20千克,这既是控制水质的良好措施,又是病害防治的重要环节,水质控制还可以采用生态调控,可在池塘一角种植水葫芦等漂浮性植物以吸收池中过量的营养盐,也可定期施用光合细菌、EM等微生物制剂。
1500m,一般最适合淡水鱼生存的海拔为1500左右。因为生活在这个区域的鱼类品种最多。鱼的分布很广,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有淡水鱼居住,上至温暖宜人的温泉,下至冻入心肺的南北极,都可找到淡水鱼的踪迹。我国有淡水鱼13个目、850多种,较多的有鲤形目(约600种)、鲇形目(80多种)。
1、池塘选择
黄尾鱼鱼苗孵出5天后体长在0.5厘米左右,可以进行鱼种培育,育种塘用土池,面积在1-2亩,水深控制在1.6米左右,保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并且投放黄尾鱼前,每亩要用生石灰消毒。
2、施入底肥
为了给黄尾鱼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要在池塘中施入腐熟发酵的粪肥,每亩的用量在500公斤左右,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黄尾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投喂饵料
黄尾鱼在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投喂不同的饲料,刚放养时以熟蛋黄粉为主,随着鱼苗长大要适量泼洒豆浆,等黄尾鱼长到20-50厘米的长度时,可以喂食米糠 、麦麸等精饲料。
4、池塘管理
在养殖黄尾鱼的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好水质,由于经常施肥和喂食,水质容易滋生细菌,因此每隔2-3天就要换一次水,最好保持微流水,还可以在池塘中栽种水草、浮萍等,让黄尾鱼健康生长。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