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前期,一般是由于土质引起的。可用生石灰或熟石灰37.5~75千克/公顷泼塘。亦可用碳酸钠或腐殖酸钠全池泼洒,经多次操作可逐步提高pH。养殖后期,有机物分解产酸,底部被酸化,如果浮游微藻无法正常生长则会导致水体pH偏低。处理时,可先使用含过**钙的底质改良剂**池塘底泥,再使用有益菌和藻类营养素调控浮游微藻的生长。
1.如果现在的水质特别浑浊,有明显颗粒悬浮物的浑浊的:可以用我们的“生物络合解毒剂”500克/亩,直接加水直接泼洒到池塘中即可,一次不行,再用一次,最终会变成比较清澈的水质的;这是一种兼有解毒功能 的高分子有机络合物,可牢固的络合沉淀颗粒悬浮物,以及有机碎屑和生物絮团,都可以被它络合沉淀下来,水质从而变清澈;2.如果水体浑浊,是因为有机粘稠物造成的:有机质过多造成的,甚至有污浊的泡沫等,漂浮的有机死藻等造成的,可以用“强微污沫浊消爽”250克/亩+“强微复合微量元素”200克/亩进行处理,适当加强增氧措施;原理是“强微污沫浊消爽”是分解力极强的芽孢杆菌类产品,繁殖力也比较强,所以,可以快速分解悬浮的有机残骸和碎屑,以及把粘稠的水体变稀,增加水体流动性能;但也因为繁殖力太强,所以,担心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有限的微量元素,所以,建议再配合“强微复合微量元素”200克,以免造成和藻相竞争微量元素,而造成更多的死藻等;3.如果水体的PH值极高,藻相浓厚,藻色浓厚:则有必要预先把PH降下来,把浓藻处理好,方法是用“发酵玉米液”50公斤/亩+“强微浓绿蓝*甲藻清”500克/亩处理1-2次;4.要想维系相对清爽的水质,最好是保持水体高的乳酸菌相:定期的培育好水体乳酸菌相,例如每隔5-15天(视情况而定),用“强微降氨靓水乳酸菌相”500克/亩;或“强微保苗救急乳酸菌相”250克/亩,或用“强微乳酸菌扩培液制作菌”制作的“乳酸菌扩培液”50公斤/亩,泼洒用于定期做高水体乳酸菌相;
然后定期泼洒“发酵玉米液”作为乳酸菌相的碳源,“发酵玉米液”的制作方法:1包强水产碳肥氮肥发酵剂 + 1包降氨靓水乳酸菌相 + 75公斤玉米粉 + 500公斤水+红糖(或葡萄糖白糖)25公斤,夏天发酵2~5天,在缸或桶中发酵,密封发酵,发酵到PH4左右,即可使用;密封于阴凉处可保存一个月用完;,自制成本才0.55元/公斤;
1、换水换水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不仅能降低pH,还能降低氨氮浓度。换水应在早晨9点开始,换水要循序渐进,一次换水8-10cm,避免引起应激,连续一周。2、醋酸泼洒处理如果监测到pH太高,也可用醋酸泼洒作紧急处理,注意醋酸一定要充分稀释,并少量多次泼洒。3、控藻控藻的化学方法,即采用复合硫酸铜或絮凝剂(如明矾)等清除过多藻类,减少二**碳的消耗量从而降低水体pH值。注意不宜全池泼洒,可在池塘下风口处选择部分区域定点处理,一般每隔2周左右使用一次。4、提高微生物含量提高水体微生物含量,可加速水体有机质分解,增加水二**碳含量,从而降低水体pH值。提高微生物含量,一般可使用乳酸菌加红糖活化发酵,再配合豆粕、熟玉米等饲料使用,或者放养螺丝,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H值。
鱼塘调水可每隔七至十天加注新水,每次加水量应在总水量的20至30%左右,或者在每隔15至20天搅动塘泥,使溶解氧或营养盐在水体中上层浮动,另外还可以增加溶氧、使用生石灰调节PH值。
一、选好水源定水质
池塘应选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排灌方便、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的地方。有条件的地方,可设蓄水池对入池新水过滤消毒,以杀灭水源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一般可用25~30克/立方米生石灰或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需杀灭虫害时,还可用0.5克/立方米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二、加水、换水调水质
夏季水温高,水质变化快,随着鱼体长大和饲料投喂量的增加,鱼类排泄物增多,极易造成池水污染,故应加强水质调节。一般每7~10天加注新鲜水1次,每次加水量为20~30厘米;每15~20天换水1次,可采用边注边排的方法,最好将排底层水排出,每次换水量为原池水的20%~30%。
要求新加、换水没有污染,泥沙含量低,水温与池水温差以不超过±6℃~8℃为宜。具体加、换水应视池水的肥度、鱼群活动和池塘渗漏等情况灵活掌握,通常情况下,整个夏季鱼池应保持最高水位。
三、搅动底泥改水质
每15~20天,搅动池塘底泥1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鱼池面积的1/3,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佳,闷热、气压低天气时不宜搅动。搅动底泥的作用是:使池水上下混合,促进池底有机质分解,释放出池底中沉积、吸附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使营养盐、溶解氧在上下水层中平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改良浮游生物组成。主要方法有:
一是选择晴天上午,用钢丝绳或铁索链、长柄耙等往返拖动底泥;二是用水质改良机、吸泥机等机械搅动底泥,与泼洒生石灰水同时进行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对淤泥较厚的池塘其改善水质的效果更为显著。
四、增加溶氧优水质
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机械增氧设备,适时开机增氧,以增加水中溶氧,为鱼类生长创造优良的水质环境。一般是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天气时半夜开,有浮头危险时提前开,每次开机2小时左右。无机械增氧设备的鱼塘,亦可选用增氧剂等药物进行增氧。
五、使用生石灰调节PH值
养殖水体的PH值是影响养殖鱼类摄食、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保持PH值的稳定是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手段。对PH值较低的养殖鱼塘,一般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5~20公斤∕亩,方法是将生石灰加水溶解后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晴天上午使用。泼洒生石灰可起到杀菌、消毒和改善水质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鱼类养殖池水的PH值应保持在7.0~8.5之间。
六、使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
当水源水质较差或注水不便时,可使用活水宝、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底净宝等生物制剂,以增加溶氧,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抑制病菌生长,改良水质和底质,增强免疫力,促进鱼类健康生长。生物制剂在分解有毒有害物质过程中需消耗水中的溶氧,故通常选择在晴天上午9:00~10:00使用,使用时应开启增氧设备或使用高效增氧剂。
七、科学投饵稳定水质
夏季是鱼类快速生长的季节,饲料投喂量较多,对水质影响很大,为了稳定水质,应把握科学投喂原则,以免造成水质污染。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等情况综合确定。天气晴好,水质清新,鱼类摄食旺盛时可适当多投,反之,则少投或不投。配合饲料以投下半小时内吃完为度;青饲料以当日吃完为宜。
一般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10:00及下午2:00~3:00各投喂1次;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要严格控制上午鱼类浮头时投喂和夜间投喂,以免造成病害。饵料要选择配方合理、营养全面、安全无害、粒径应与养殖鱼类的个体大小相匹配,并坚持“五定”原则,即定人、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喂,以降低养殖成本,促进鱼类健康快速生长。
①防止水体富养化
水质老化,其实是水体富养化的后时代,当然这种富养化,往往是简单的氮磷含量超标引起的。那么要防止水体老化,首先就得防止氮磷超标的水体注入池塘。如不让工厂的废水,生活的污水排入鱼池,减少对鱼池施用化肥,以及不让施用了大量化肥后的农田的水,流入鱼塘等。
当然常年养鱼的老旧鱼塘,会产生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往往由鱼类的粪便,各种水生动物尸体等构成,富含有机质,因此往往也是造成鱼塘,富养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鱼塘进行清淤,是防止水体富养化,必不可少的工作。另外,很多农村都喜欢在鱼塘洗衣服,而洗衣服时用的洗衣粉里面,也含有大量的磷,这也是导致鱼塘水体富养化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都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对水体的危害。
②水质老化后的一般处理
水质老化往往是水体含有大量的低等藻类,那么要对其进行处理,首先肯定是需要杀灭这些藻类。杀灭这些藻类,一般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粉),溶解后全池泼洒,用量为0.7g/立方米。杀灭这些藻类后,水体就会变得清"瘦"了,这对养鱼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那么这时就可以对水体,进行重新的施肥培水,当然施肥就只能用腐熟的有机肥了。
当然,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将池水放掉4/5以上,然后再重新注入新水,这对防止水老立竿见影。当然同时也应进行施肥培水,对养鱼就更有利了。
③生物法防治
首先水质老化是由鱼塘内藻类过多引起的,而事实上,有些鱼类是能很好的剩用这些藻类的,如我们常见的鲢鱼,罗非鱼等,因此对于水体较肥的鱼塘,应增加这些鱼的放养量,那么就可减少藻类对水体的危害。
不过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浮游动物往往以低等藻类为食,那么要是鱼塘浮游动物丰富,水体一般就不会出现老化。那么从这一点考虑,我就应注意保护水体中浮游动物的数量。要保护浮游动物,除了施用有机肥可直接补充外。还有一点,那肯定就得减少,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的投放量。如鳙鱼。因此,在投放鱼种时,我们强调同为滤食性鱼类的鲢鳙,一定要搭配合理。二者常见的比例应在4:1左右。
②另外,在鱼塘内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可有效降低池塘内的氮磷含量。这种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我们可在池塘内,用漂浮物或者网箱,种植一些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作物。如空心菜,水稻等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借以防止因水体富养化,而引起的藻类大量繁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种植这些作物的时候。种植面积应控制在占水体面积的1/3左右。
无论畜禽养殖场废水采用什么系统或综合措施进行处理,都必须首先进行固液分离,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其重要性及意义主要在于:首先,一般养殖场排放出来的废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很高,最高可达160000mg/L,相应的有机物含量也很高,通过固液分离可使液体部分的污染物负荷量大大降低;其次,通过固液分离可防止较大的固体物进入后续处理环节,防止设备的堵塞损坏等。此外,在厌氧消化处理前进行固液分离也能增加厌氧消化运转的可靠性,减小厌氧反应器的尺寸及所需的停留时间,降低设施投资并提高COD的去除效率。固液分离技术一般包括:筛滤、离心、过滤、浮除、沉降、沉淀、絮凝等工序。目前,我国已有成熟的固液分离技术和相应的设备,其设备类型主要有筛网式、卧式离心机、压滤机以及水力旋流器、旋转锥形筛和离心盘式分离机等。
对虾养殖中氨氮过高求解对虾养殖过程中氨氮过高比较常见,我也不清楚你所说的氨氮过高是在什么时期或者什么情况下的出现的,我就针对所有的情况专门写一篇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氨氮过高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氨氮对水生物起危害作用的主要是游离氨,其毒性比铵离子大几十倍,并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大。而铵离子相对基本无毒。由于离子铵NH4+和非离子氨NH3在不同pH值条件下相互转换,因此在控制养殖水体氨氮积累的同时,应注意pH值的调节。水体中的氨氮在pH值为7的中性条件下,非离子氨仅为氨氮总量的0.55%,95%以上是离子氨。养殖过程中的氨氮来源:1,深井水很多地方的养殖塘都有抽取**咸水用作水源或者用于补充水体盐度和矿物质的习惯。很多深井水的氨氮含量都很高,严重的甚至达到2.0mg/L以上。2,肥水不当或者肥水过度没有针对池塘具体所缺,盲目的使用水产肥料;在气温和水温较低的早春时节,使用肥水后未见起色,又加倍补肥。尤其是使用如尿素,碳铵等化肥和大量鸡粪的池塘。3,重度消毒或者杀藻水色较肥绿的池塘使用较重的消毒剂后,水中的藻类短时间里大量死亡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大量的氨氮。4,高密度标苗塘或者水中浮游生物旺盛虾苗比大虾滤食藻类的能力强很大,池塘中的轮虫和枝角类也同样具有非常强的滤食藻类能力。高密度的标苗或者浮游动物旺盛,导致吸收氨氮的藻类被虾苗和浮游动物吃掉,同时这些虾苗和浮游动物的代谢废物又增加了氨氮的来源。有时候养殖朋友看到水色比较清,又错误的肥水,导致氨氮的进一步升高。5,加水水源为水稻田河沟有时候加水进来后发现水中氨氮比较高,多为水稻种植者施用了较大量的化肥养殖过程中氨氮高的处理方法:1, 针对深井水氨氮比较高的池塘,进水后建议把增氧机多开几天,增加曝气。施用科沐“水毒净”10亩/瓶进行解毒,利用“水毒净”中的多元有机酸和EDTA,解除深井水中重金属的毒性。解毒后引进小球藻种或者老池塘水,如此操作,等水色肥起来后,氨氮就自然被藻类吸收利用了。2, 根据池塘水质的实际指标情况,正确的进行肥水,若出现因肥水过度导致的水体氨氮过高情况,可以选择多开增氧机的方法促进肥水速度。3, 使用强氯精,漂白粉等卤素消毒剂进行消毒后,建议使用硫代硫酸钠2亩/斤,用于去除水体余氯残留。如果是倒藻等原因出现的氨氮过高,建议使用“优水爽”(芽孢杆菌等)5亩/包分解水中有机杂质和老化藻类,活化水体。使用“菌活一号”(乳酸粪肠球菌)发酵液泼水,20斤/亩,补充水体有益菌,降低水体PH。4, 对于浮游动物旺盛或者高密度标苗塘,建议早喂料,多喂料,少肥水。让虾苗和水蛛有足够的食物,让水体中的藻类能够抽空生长繁殖起来。水蛛旺盛的池塘不建议肥水,建议等水蛛高峰期过了后再开始肥水。标苗的池塘等过苗后再进行肥水。因为氨氮高,很多时候,水蛛高峰期过后和过苗后,水色很快就肥起来了。5, 进水时要多留意水源的水质,避免农田插秧施肥季节补水。尤其是有的地方福寿螺泛滥,水稻种植者甚至会使用高毒的五氯酚钠等水产违禁药品杀螺,这样的河水进入池塘后果极其严重。没放苗的池塘进了这种毒水,有的一个多月都试苗失败。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