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黑,棕黄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传统
色彩可以指事物表面所呈现的颜色,也可以指一种思想倾向和某种情调,同时色彩表达着人们的信念、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测。
色彩是带有中国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中国固有的包含建筑、服饰、绘画、雕刻、瓷器、漆器、剪纸等在内的传统色彩艺术,使之了解传统色彩知识,感受传统色彩之美。
银河是指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河汉、银汉、星河、星汉、云汉,在欧洲古代古希腊称为“乳之路”。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汉朝就有有著名的中国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古代子女的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紫色”在古文里被称为茶色、雀头色,出自明黄成《髹饰录》。在古代漆器中,紫色漆器一般指偏为棕色的漆器。
1. 杜康。
杜康是我国古代高粱酒的创始人,后世把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唯有杜康”出自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欢伯。
因为酒能够消解忧愁,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所性就被人们称为欢伯。这个别号最早出现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3. 杯中物。
因饮酒的时候,大都用杯子盛酒而得名。始于孔融的名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另外,陶渊明也曾在《责子》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4. 金波。
因为酒色如金,在杯子中浮动如波而得名。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
5. 白堕。
这是一个擅长酿酒者的名字,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6. 冻醪。
也就是春酒,是在寒冬酿造,以备在春天饮用的酒。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7. 壶觞。
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也用作酒的代称。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结婚的雅称和来源,1.结丝罗来源于,古诗19首,已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营。和西厢记,便待要结丝罗。
结朱陈来源,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
2.结婚之喜雅称,古代将婚礼称之为拜堂,成亲,婚礼在古时侯被称之为婚礼的。
楔子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ē zǐ,指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
中文名
楔子
外文名
introduction
拼音
xiē zǐ
注音
ㄒㄧㄝ ㄗㄧˇ
篇幅
一般占用少量篇幅
位置
篇首
基本解释
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或者说引出正文或是为正文做铺垫。 元 杂剧也有在本与本或折与折间使用的。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格局》:“ 元 词开场,止有冒头数语,谓之‘正名’,又曰‘楔子’。”《儒林外史》第一回:“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有些小说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的结局就可以称作楔子。金圣叹删改《水浒传》,将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解释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一般楔子的作用是为下文故事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在网络小说中一般楔子讲的都是前世或上一代的恩怨)总之楔子为下文故事情节做了很好的悬念,一般在小说故事高潮总会扯上点楔子的事。
比喻插进去的人或物;也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蛟龙
“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而最初的虺,大多是由蟒蛇、蜥蜴、蝾螈、壁虎等爬行类动物幻化而成的。
蛟龙异名是“夔”。“夔”在中国历史上是和“龙”、“蛟”同时出现的一个最早的龙的别名。它最初记载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之中。文献云: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哀鸿
悲鸣的鸿雁。南朝 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玩月》:“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唐 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哀鸿鸣清耳,宿雾褰高旻。”唐 吴融《府试雨夜帝里闻猿声》:“暗逐哀鸿泪,遥含禁漏清。”宋 葛胜仲《点绛唇》:“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清 孙枝蔚《泊舟毗陵触目有述》:“傍晚朔风急,哀鸿断几行。”《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嗷鸿
哀鸣的鸿雁。《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后以喻指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难民。清 林昌彝《亭槛词》:“嗷鸿百万集中野,长官携笛上高楼。”
悲鸿
悲鸣的鸿雁。宋 程公许《送崔吉甫外刺安康分韵得客字》:“军兴生聚计萧条,嗷嗷悲鸿尚中泽。”
宾鸟
即鸿雁。南朝 谢朓《齐雩祭乐歌·白帝》:“嘉树离披,榆关命宾鸟。夜月如霜,金风方袅袅。”《南齐书·志》卷十一:“百川收潦精景应徂商,嘉树离披榆关命宾鸟。夜月如霜秋风方袅袅,商阴肃杀万宝咸亦遒。”参见“宾雁”。
宾雁
鸿雁。《礼记·月令》:“鸿雁来宾。”
残雁
失群之雁。唐 白居易《村雪夜坐》:“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莫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春鸿
春天的鸿雁。汉 焦赣《易林·比之中孚》:“春鸿飞东,以马货金,利得十倍,重载归乡。”南朝 徐陵《齐国宋司徒寺碑铭》:“秋蓬四转,春鸿五响。”
春雁
春天的鸿雁。唐 常建《鄂渚招王昌龄张偾》:“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唐 储光羲《相和歌辞·采莲曲》:“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唐 孙逖《宴越府陈法曹西亭》:“江南归思逼,春雁不堪闻。”唐 温庭筠《遐方怨》:“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
赤雁
赤色之雁,古代以为瑞鸟。《汉书·礼乐志》:“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
独雁
孤雁。南朝 梁简文帝《筝赋》:“睹独雁之寒飞,望交河之水缩
洋、大洋、汪洋、沧海、碧波、北冥。
古代里,是没有海洋这个词的,在我国古代通常根据水域距离陆地大小形容海洋。
大海”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海”曾经是方向的代名词,古书中有“四海犹四方”的说法。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尽头,所以可成为方向的名称。古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空间概念,答案可以从古人对于“海”字的声训中求得:“海者,晦也。
古代对大海的称呼有以下几点:
1、陆地边上的叫做:海、大海;
2、按照水域的大小有 :流、溪、川、河、江、泽、湖、海、洋、沧海、汪洋。
海古代叫溟,江指的是长江,河指的是黄河。庄子《逍遥游》里面有北溟有鱼 就是指的北海。在古代河都叫水,如汉江叫汉水,淮河叫淮水。河水指的是黄河,简称河,江水是长江,简称江。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