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1.园林植物能表现时空变化
园林空间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这个空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季相演变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天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果累累,冬季枝干苍劲”的四季景象,由此产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间特定景观。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个体也相应变化,由稀疏的枝叶到茂密的树冠,对园林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的某一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而植物与山水建筑的配合,也因植物的季相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这比一个亭子竖在那里,永远是一种样子要好看得多。
2.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观
植物材料是造园要素之一。这是由园林植物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之美所决定的。园林中栽植的孤立木,往往因其浓冠密覆,或花繁叶茂而格外引人注目。
图1孤立木(黄山松)
如银杏、银桦、白杨主干通直气势轩昂,松树曲虬苍劲。这些树往往作为孤立木栽植,构成园林主景。几棵树按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形成树丛,这种形式既能表现岷树木的群体美,又表现树木个体美,整体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能形成较大的观赏面。更多的树木组合如群植,则可以构成群体效果。
图2树木群植示意图
如“万壑松风”、“梨花伴月”、“曲水荷香”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风景点。选一种有花有果可赏的树木,造成一片小型群植,即通常所说的单纯林,如中国传统喜好的竹林、梅林、松林,在园林中颇受欢迎。还可以利用树木秋季变色造“秋色林”,如枫香、乌桕、银杏、槭树、黄栌、重阳木等都可以形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观。春天到梅花山看梅花,秋天到栖霞山看红叶,成为南京人外出观光的主要内容。这种形式在园林绿地中既可以成为构图主景,又能作为屏障,掩盖某些不美观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多种树种的配植必须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由一种或两种为主,突出主题。如在开阔的草坪上,几株树木高高耸立,构成观赏中心。色彩缤纷的草本花卉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组成美丽的图案画面,就是通常所说的花坛。它是利用花卉植物的色彩来吸引众人。一般在城市广场中心,大门口和建筑前的广场上常以各式各样的花坛作为主景,有较强的景观效果。如玄武湖公园道路中间的花坛,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立体花坛,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色彩绚丽,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对城市景观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