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关于这项政策的最早记载,则是在秦国的商鞅变法之中。而秦国的强大,也和重农抑商政策脱不开关系。
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周礼·地官司徒·司市/掌节》在西周之时,商人是不被官方所鄙视的。比如《周礼》之中就记载过一个名叫司市的官,他是负责维持物价稳定的。可见,在西周之时,商人的作用是十分大的。
可是,当周幽王身死骊山以后,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周王室的权威就一日不如一日。基于此,实力强大的诸侯就开始了混战。而战争就意味着粮食的大量损耗。重农抑商政策也由此萌芽。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数量增加,战争规模也在加大。因此,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就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重农抑商政策就此产生。
在魏国的李悝变法之中,就曾经鼓励百姓耕种,虽然没有明确的抑制商业,但是也能看出这种趋势。
随后,商鞅继承了李悝的法家思想,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规定: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对于农民,减免赋税,并进行特别奖励,对于商人则加重赋税,并且有许多惩罚。
在这样的重农抑商政策下,秦国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秦国也由此变强。
重农抑商政策为何能使秦国强大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也低下。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每日能够混个温饱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可偏偏在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对于粮食的需求极为庞大。
《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曾言:“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中于军中。”大概意思是说,每一千里,二十份的粮食就只有一份能够到达军中。而这还是三国时期的交通速度,战国时期只会更慢。
因此,战争是十分耗费粮食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国诸侯都十分注重粮食产量的提高。可偏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需要耕种,通过倒买倒卖就能获取一大笔财富。战国时期典型的商人就是吕不韦。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策五》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碰了统治者的逆鳞。要知道,普天之下皆王土。也就是说国内的一切财富都属于国君。而商人的行为就是在挖墙脚。他们不给国君制造财富,反而通过不正当手段,将国君的财富收进自己的口袋里。这是国君万万不能容忍的。
再者,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时期。各国君王都在朝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而商人的存在无疑会减缓这种发展速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能够弯道超车,因为秦国的重农抑商政策能够将整个国家的力量都凝聚在一起,这也是中央集权的特征。
结束语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财富的高度集中,这既有利于诸侯们对内的统治,也有利于诸侯们对外的扩张,这在战国时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秦国强大的原因。
我们知道,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立国、赏罚分明。
而以“耕战”立国,便说明了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即以农为本、以商为末。
与今天不同,古代人口相对稀少,耕地则相对充足,许多土地等待开垦,农业几乎是增加财富的唯一途径。所以,商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人口的减少势必导致国力的衰落,这便是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原因。
同时,商人是逐利的,赚差价在古人看来并不带来财富的整体增加,因为“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时商人易迁徙,居无定所,不利于社会稳定。
重农抑商,不仅可以开阡陌,国富强,还可以将老百姓稳定在土地上,同时也有利于征兵。
事实上,重农抑商也并非秦国的独创,在整个农业文明时代,世界各个文明其实都以农为本,这也是自然经济本身所决定的。
商鞅,在我国古代最早以国家政策的形式实施了“重农抑商”。
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孥。
也就是说,虽然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商鞅则是首先发现、并将其用于国策之中的人。
所以,通过“奖励耕战”,秦国社会稳定、财赋增加,迅速强大了起来。这在今天看来并不难,但在先秦时期毕竟是首创。
89%的优秀读者还看下: